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5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45篇 |
专业分类
口腔科学 | 168篇 |
临床医学 | 29篇 |
内科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43篇 |
外科学 | 17篇 |
综合类 | 46篇 |
药学 | 4篇 |
出版年
2010年 | 5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41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46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腮腺嚼肌区肿块(或肿胀)为颌面外科常见的临床病徵、腮腺复盖于大部份嚼肌的浅面,占据下颌骨后缘后方的下颌后凹并向内方延伸而至咽侧。其表层复盖有腮腺嚼肌筋膜、皮下组织及皮肤。腮腺之中有面神经横贯。颈外动脉、面后静脉穿过,还有腮腺淋巴结。该区可发生多种疾患并在不同解剖层次,诊断不同,治疗方法有异。本文对我科在二十年间以本病徵为主诉而住院的369例进行分析讨论,以供临床诊断中参考。 相似文献
23.
颌面部爆炸伤并发心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颌面部爆炸伤时心脑并发伤的特点与致伤机制。方法10只犬按伤后0、6、24h时及对照组随机分组,对犬左咬肌区利用高速破片+冲击波致伤模型模拟软组织爆炸伤,观察动物伤后0、6、24h心脑损伤情况。结果伤后6h脑损伤以出血及粒细胞浸润为主,伤后24h损伤加重;2只犬心脏出现内膜下出血及内皮细胞脱落。结论颌面部爆炸伤时多种因素的复合作用可导致心脑并发伤,抢救时须综合考虑,以防止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兔下颌骨即刻牵引术后新骨形成情况,并与延迟期骨牵引相比较。方法:实验于2004-05/09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实验室完成。将18只兔随机分成3组,每组6只。即刻牵张组与延期牵张组均行双侧下颌骨皮质骨切开术,即刻牵张组术后即刻开始骨牵引,延期牵张组术后7d开始骨牵引。两组均牵引10d,2次/d,0.5mm/次,牵引期结束后继续以牵引器固定8周。固定期结束后处死动物,标本行大体、组织学、放射学观察,并进行三点抗弯实验。对照组不进行干预。结果:实验兔3组1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体测量即刻牵张组和延期牵张组下颌骨平均延长9.5mm,即刻骨牵拉术后下颌骨成骨明显。②X射线示骨间隙内新生骨已基本连接骨缺损,可见骨小梁结构,骨化明显,无骨不连和畸形愈合。③组织学见大量新骨形成,部分形成板层骨,新骨形成以膜内成骨为主。④三点弯法测试牵引区抗弯强度,即刻牵张组成骨区的抗弯强度与延迟牵引组和对照组3组的两两比较数据无差异[(65&;#177;18.3),(193&;#177;15.4),(197&;#177;19.5)MPa,P&;gt;0.05]。结论:兔下颌骨即刻牵引术后新生骨质的形成与延迟牵引术后的骨质形成无明显差异。延迟期的长短不会改变下颌骨牵引成骨中新骨形成的特性,在颅颌面骨的牵引中,延迟期并无明显必要。 相似文献
25.
颌面部爆炸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力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建立标准的颌面部爆炸伤动物模型 ,并对其生物力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选用微球形爆炸源距犬面部不同距离引爆致伤 ,建立动物模型 ,记录致伤瞬间不同层次组织压力 ,下颌骨、颅骨水平冲击加速度 ,下颌骨、颞骨应变值。结果 :爆炸源距犬面部体表 0cm引爆致伤时 ,犬面部约 3 .5cm× 3cm软组织缺损 ,并伴发下颌骨角部粉碎性骨折 ,动物存活。爆炸源距犬面部 0cm ,10cm引爆致伤时 ,下颌骨表面冲击压力分别减小至体表的 3 .6%、2 .9% ;颅骨冲击加速度分别减小至下颌骨的 1/ 8、1/ 6;犬下颌骨应变达到 113 75 με时会发生粉碎性骨折。结论 :该模型是标准的颌面部爆炸伤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6.
用螺旋CT资料建立颅面三维模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用螺旋CT数据资料建立颅面三维模型,并探讨了该模型在颅颌面外科领域的应用。方法:患者行螺旋CT扫描,层厚2mm,螺距1.0,利用工作站,进行扫描图像的容积三维重建后,重新间隔分层,利用CuteFTP4.0软件以BMP格式下载。应用课题组自主开发的CT图像处理软件对已下载的二维图像进行过滤、筛减、降噪、校正失真等处理,对图像的边缘轮廓进行提取,得到面颅骨皮质骨边缘轮廓的矢量化线图,将该线图数据输入Surfacer9.0重建软件,对轮廓曲线进行矢量增加,从而得到面颅骨的三维三角形面片(triangular facts)线框模型及实体模型。进一步在该模型上按镜像关系重构衬垫物的三维模型。结果:得到了颅面骨骼表面轮廓的三维实体模型,并在其上进行了整形手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通过快速成型技术(rapid prototyping,RP)加工出衬垫物模板。结论:用螺旋CT数据资料可以建立颅面三维模型,该模型在颅颌面畸形损伤肿瘤等的诊断和治疗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7.
王翰章教授简介王翰章,男,1919年5月生于北京。1949年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历任华西大学、四川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讲师、副教授、教授、口腔颌面外科主任、口腔医学系主任、口腔医院院长、口腔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四川医学院教务长、副院长、华西医科大学顾问、卫生部医学科学研究委员会口腔专题委员、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编委会委员、1959年版《口腔颌面外科学》主要撰稿人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组评审员、中华医学会四川分会常委、口腔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四川大学口腔颌面外科学教授、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28.
可吸收聚乳酸接骨板螺钉行下颌骨骨折内固定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国产新型L/DL-聚乳酸与DL-聚乳酸接骨装置行骨折内固定的效果并比较两种可吸收材料的性能。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方法,用国产新型生物降解L/DL-聚乳酸材料制作接骨板、螺钉内固定装置,对16只进行下颌骨骨折内固定,并与另一种国产生物降解DL-聚乳酸接骨板、螺钉内固定相比较。采用大体、组织学、X线摄片、骨力学测试及材料理化性能检测等方法,观察术后2、4、8、20周时的内固定效果及材料降解吸收情况。结果:所有狗双侧下颌骨骨折皆在对位良好的情况下愈合。L/DL-聚乳酸夹板固定侧骨力学强度在术后4、8周时高于DL-聚乳酸夹板固定侧聚乳酸接骨板、螺钉均能保证下颌骨骨折的愈合,符合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原则。L/DL-聚乳酸有较高的机械强度,更适合于向小型化发展。 相似文献
29.
30.
缝牵引成骨扩展颧骨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三维牵引正常山羊颧骨在缝区形成新骨的可行性和方法。 方法 将自行研制外固定三维缝牵引成骨器,安装固定后三维牵引山羊颧骨,于牵引后2周观察颧骨移动及缝区新组织形成情况。 结果 7只山羊的颧平均被牵引0.6cm缝区新组织生成确切。 结论 该外固定三维缝牵引成骨器操作简便,牵引效果稳定可靠,实验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