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5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45篇 |
专业分类
口腔科学 | 168篇 |
临床医学 | 29篇 |
内科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43篇 |
外科学 | 17篇 |
综合类 | 46篇 |
药学 | 4篇 |
出版年
2010年 | 5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41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46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兔面神经爆炸性损伤的病理学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兔面神经爆炸伤的损伤情况及相关病理变化。方法 选用点状爆炸源 ,距新西兰白兔面部 2mm处引爆致伤。分别于伤后 6小时、1天、3天、1周、2周取面神经 ,在光镜、电镜下观察神经轴突、髓鞘、雪旺细胞及神经纤维周围结缔组织的变化。结果 0 .12 5gTNT当量炸药球距兔左面部 2mm处引爆 ,致兔面部软组织挫裂伤、下颌骨粉碎性骨折。伤后动物出现面瘫症状 ,但面神经连续性较好。伤后 1天光镜下观察 ,面神经轴突肿胀 ,但神经外膜延续性尚好 ,并有大量炎细胞弥散浸润。伤后 3天出现髓鞘空泡样变 ,板层分离 ,轴索发生广泛肿胀、断裂。伤后 1周轴索染色不均 ,坏死崩解 ,炎症开始消退。伤后 2周时未见明显轴索再生。结论 面神经爆炸伤以严重的神经干间接伤为主 ,其范围广泛 ,轴索及髓鞘出现相应病理改变 ,伤后 1周内神经损伤随时间加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MMP-3)在羊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间接创伤后骨关节病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用自制撞击装置造成山羊双侧颞下颌关节间接性创伤,分别于伤后1周、1,3,6个月取TMJ髁突软骨,并以正常TMJ作为对照,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MMP-3的表达。结果 TMJ髁突软骨中MMP-3伤后1个月表达开始增强,后期进一步增强;荧光着色于软骨破坏区及增生的滑膜样组织、软骨肥大带及骨髓内较强,正常对照组基本呈阴性反应。结论 MMP-3参与了TMJ创伤所致TMJ骨关节病过程,并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颌面部爆炸伤愈合过程中血管相关生长因子变化和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颌面部软组织爆炸伤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伤口液中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创伤愈合中血管再生过程的刺激作用。方法 采用改进的家兔颌面部爆炸伤动物模型,以TKY-04型雷管为爆炸源,复制颌面部爆炸损伤,选用聚乙烯醇(PVA)海绵收集伤口液,双抗体夹心酶(ELISA)法检测VEGF和bFGF含量。结果 VEGF含量在伤后第1周的内稳步上升,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再生是创伤愈合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 ,bFGF)在此过程中具有广泛的调节作用[1,2 ] 。然而 ,它们在口腔粘膜软组织中的分布和作用目前尚不清楚。为此 ,我们观察了bFGF和VEGF在口腔粘膜软组织正常和炎症修复中的表达。1 材料与方法1 1 标本选用患者口腔粘膜软组织标本 (排除肿瘤组织 ) ,分为正常组和慢性炎症组 ,分别为 12例和 18例。常规固…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国产新型L/DL-聚乳酸与DL-聚乳酸接骨装置行骨折内固定的效果并比较两种可吸收材料的性能.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方法,用国产新型生物降解L/DL-聚乳酸材料制作接骨板、螺钉内固定装置,对16只狗进行下颌骨骨折内固定.并与另一种国产生物降解DL-聚乳酸接骨板、螺钉内固定相比较.采用大体、组织学、X线摄片、骨力学测试及材料理化性能检测等方法,观察术后2、4、8、20周时的内固定效果及材料降解吸收情况.结果所有狗双侧下颌骨骨折皆在对位良好的情况下愈合.L/DL-聚乳酸夹板固定侧骨力学强度在术后4、8周时高于DL-聚乳酸夹板固定侧(P<0.05).L/DL-聚乳酸的降解吸收较DL-聚乳酸慢,对机械强度的保持优于DL-聚乳酸. 结论L/DL-聚乳酸及DL-聚乳酸接骨板、螺钉均能保证下颌骨骨折的愈合,符合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原则.L/DL-聚乳酸有较高的机械强度,更适合于向小型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口腔癌33例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组病例系1971年1月至1975年7月收治的口腔癌共33例,其中舌癌13例、舌口底癌3例,牙龈癌13例(上颌8例,下颌5侧),颊癌2例,颈淋巴结转移性癌而原发灶不明者2例。按照国际抗癌协会TNM分期法Ⅰ期2侧。Ⅱ期7例、Ⅲ期16例、Ⅵ期8例。病理类型均经术前活检和术后病理标本复校确诊,其中鳞状上皮癌28例,未分化癌5例。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头颈部爆炸冲击波对颈部大血管的损伤机制,为临床救治头颈部爆炸伤患者、预防并减少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炸药球置于家兔颈部不同距离处引爆,模拟头颈部爆炸伤。家兔颈部皮肤表面及血管深面放置压力传感器用以记录冲击波压力变化;用光镜以及扫描电镜观察颈部大血管损伤情况。结果爆炸后,家兔颈部软组织受到冲击波的直接作用而损伤,大血管壁也受到冲击波的间接作用而损伤:内皮变性、脱落,中膜断裂,血细胞进入中膜层等,为爆炸伤后假性动脉瘤的形成提供理论依据;颈部大血管内在不同时刻发现血栓形成,颈总动脉内以血小板聚集而成的微血栓为主,而颈外静脉可发生血栓堵塞管腔现象。结论颈部爆炸伤时,冲击波致伤颈部大血管,颈外静脉损伤易于形成血栓,甚至堵塞管腔;颈动脉损伤形成微血栓,并可能继发假性动脉瘤。为临床救治爆炸伤伤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