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构建鼠疫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探索我国鼠疫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方法 采用文献检索和小范围专家会议法初步拟定鼠疫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应用德尔菲法,将风险评估指标编制成表格问卷,对专家进行咨询,并对每个指标的必要性、敏感性、可操作性及其相对权值进行评分;采用Excel 2007和SPSS 19.0软件计算指标权重.结果 根据鼠疫爆发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7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的鼠疫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包括鼠疫的疫源地(5个二级指标)、病原学(2个二级指标)、传染源(4个二级指标)、传播途径(2个二级指标)、人群(1个二级指标)、地理环境(2个二级指标)和疫情动态(1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的专家评分分别为:7.712±1.337、7.763±1.586、7.927±1.366、7.144±2.138、6.652±2.128、5.939±1.991、5.580±2.018;权重分别为:0.158 3、0.159 3、0.162 7、0.146 6、0.136 5、0.121 9、0.114 5.结论 初步建立了鼠疫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探索出我国鼠疫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2.
目的了解不同年代我国人间鼠疫的病死率,及疫源地类型、病型、年龄和性别对病死率的影响。方法运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对鼠疫病死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建国前病死率(78.00%)明显高于建国后(34.01%)。建国初期为35.26%,之后呈波浪式起伏,90年代后呈明显下降趋势。各疫源地建国前后的病死率也存在显著性差异,1945-1969年旱獭疫源地病死率(89.52%)最高,依次为黄鼠疫源地(83.00%)、长爪沙鼠疫源地(81.31%)、黄胸鼠疫源地(70.76%)。建国后肺型(78.04%)和败血型(77.08%)鼠疫病死率较高,腺型(26.99%)和皮肤型(15.00%)病死率较低;儿童病死率(48.78%)和中老年病死率(48.83%)高于青少年病死率(39.94%);男女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以大幅度降低鼠疫病死率;病型、疫源地类型与病死率有较高的相关性;青少年病死率较低,性别与病死率无关。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CP)大鼠的胃运动功能变化及柴胡疏肝散的治疗机制。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中药组和胰酶组各10只。制作CP合并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模型,中药组和胰酶组分别给予柴胡疏肝散和胰酶溶液灌胃。检测各组粪脂肪滴计数、粪弹力蛋白酶1(FE-1)和血清胆囊收缩素(CCK)水平,测定胃窦环行平滑肌肌条收缩力,检测胃肌层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和细胞培养基中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和胰酶组粪脂肪滴数减少,FE-1增高,胃窦环行平滑肌条收缩能力上升(P均<0.05),血清CCK、iNOS mRNA、NO含量明显降低(P均<0.05),以中药组更为显著。结论 CP可导致大鼠CCK分泌增加,引起胃窦iNOS mRNA上升,并产生过量NO,从而减弱胃窦环行平滑肌的收缩能力,造成胃运动功能障碍;柴胡疏肝散可抑制CCK释放,降低iNOS mRNA和NO含量,有效改善CP所致的胃动力障碍。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动物鼠疫疫情的主要发现途径。方法通过对2019年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动物鼠疫疫情进行分析,对病死动物检测和捕获动物检测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动物鼠疫的主要发现途径。结果 64起动物疫情中,40.63%通过病死动物检测发现,59.37%通过捕获动物检测发现;153份阳性样本中,37.25%通过病死动物检测发现,62.75%通过捕获动物检测发现。结论单从发现疫情效率的角度来说捕获动物检测优于病死动物检测,捕获动物报告是发现动物鼠疫疫情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5.
26.
27.
赵玮;李婧;张芳;李昊;徐成;周晓磊;陈永明;李建云;鞠成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24,(2):153-154
目的 探讨长爪沙鼠疫源地长爪沙鼠空间分布特征,为当地鼠疫防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选取2018—2021年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疫源地乌兰察布高原片区16个疫源旗县长爪沙鼠监测数据,应用描述性分析、趋势分析、全局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长爪沙鼠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长爪沙鼠疫源地主要宿主密度化德县、苏尼特右旗、武川县、镶黄旗、正白旗相对较高。研究区域内长爪沙鼠密度总体趋势有从西向东、从南向北升高趋势。长爪沙鼠空间分布有聚集趋势。结论 长爪沙鼠疫源地乌兰察布高原片区鼠疫局部呈现流行趋势,应加强化德县、苏尼特右旗等鼠密度相对较高地区的鼠疫监测。 相似文献
28.
目的了解目前全国各级鼠疫防治机构从事鼠疫工作的人员构成情况。方法运用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对各级鼠疫防治机构人员的工作类别、性别及年龄构成、职称构成、学历构成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全国承担鼠疫防治工作的机构共564个,其中专业鼠疫防治机构24个。全国参与鼠疫防治的人员工作类别按照管理人员、专职人员、兼职人员顺序,各级鼠疫防治机构比分别为国家级机构1∶7.83∶0;省级机构1∶3.61∶0.59;地级机构1∶2.43∶1.55;县级机构1∶2.07∶1.41。各级防治机构男女性别比分别为国家级1.65∶1,省级2.18∶1,地级2.84∶1,县级3.41∶1;各级鼠疫防治机构年龄构成均以40~50岁人员为主;国家级和省级机构人员以中、高级职称为主,地级和县级机构以初、中级职称为主;国家级机构以本科及以上学历为主,省级以本科学历为主,地级和县级机构以中专和大专学历为主。结论国家级和省级机构以专职人员为主,地、县级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所占比例相差不多;地区级别越低男女性别比越大;各级鼠疫防治机构人员的年龄均偏大;地区级别越低职称和学历越低。 相似文献
29.
目的 观察外源性Ghrelin对胰岛素分泌和胰岛内向整流钾通道(Kir6.2)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按10 nmoL/kg的剂量予Ghrelin腹腔注射2周后,分离胰岛进行胰岛素释放实验,分离β细胞检测静息膜电位;检测胰岛Kir6.2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在11.1、16.7mmol/L葡萄糖刺激下,对照组的胰岛素释放分别为22.5、43.5 uIU/胰岛/h,Ghrelin组为15.2、30.1uIU/胰岛/h,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β细胞的静息膜电位为(-73.2±24.8)mV,Ghrelin组为(-95.4±33.7)mV,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Ghrelin组Kir6.2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Ghrelin与其受体结合后抑制胰岛素分泌,其机制可能与上调Kir6.2表达,使β细胞兴奋性降低有关.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ghrelin administration on the insulin secretion, and the expression of Kir6. 2 channels in islets. Methods Ghrelin was intraperitoneally administrated in Wistar rats at the doses 10 nmol/kg every day for 2 weeks. Islets were isolated for insulin release experiments. Single β cells were isolated for electrophysiological experiments. Meanwhile,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Kir6. 2 mRNA and protein in islets were detected. Results At 11. 1 and 16. 7 mmol/L glucose,the levels of insulin release in control group were 22. 5 and 43.5 uIU/islet per h, and those in ghrelin-treated group were 15. 2 and 30. 1 uIU/islet per h (P <0. 05 ). In control group, the 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 reached ( - 73.2 ± 24. 8 ) mV, but in ghrelin-treated group, it was hyperpolarized to ( - 95.4 ± 33.7 )mV ( P < 0. 05 ). The Kir6. 2 expression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by ghrelin ( P < 0. 05 ).Conclusion Ghrelin via pancreatic GHSR up-regulates the Kir6. 2 expression in islets, hyperpolarizing the 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 and resulting in the inhibition of insulin release. 相似文献
30.
目的了解不同疫源地我国鼠疫患者性别构成情况,探讨年龄、病型、感染方式、病死率等与鼠疫患者性别构成的关系。方法收集1950~2010年全国鼠疫个案资料,用卡方检验和二项分布检验等方法对鼠疫患者性别构成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旱獭疫源地男性病例明显多于女性(P<0.01);分年龄组比较,只有20~39岁年龄组鼠疫患者男女比例存在差异(P<0.01);通过接触人(P<0.05)和旱獭(P<0.01)感染的病例男女比例差别有显著性;患腺型(P<0.05)和肺型(P<0.01)鼠疫的男性病例也多于女性;病死率则与性别无关(χ2=1.175,P>0.05)。结论人类感染鼠疫与性别关系不大,只与不同性别人群接触病原体机会的多寡和接触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