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不同的创面深度对烧伤患者休克期晶、胶体补液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02年10月至2009年1月间青岛市立医院收治的63例烧伤面积大于50%、年龄大于14岁、伤后到入院时间少于6h并且平稳度过休克期的烧伤患者。观察其浅Ⅱ度、深Ⅱ度、Ⅲ度面积(X1、X2、X3)及伤后第1天、第2天的晶体、胶体量。通过数值转换计算出创面因素Y(K×烧伤面积)=(晶体+胶体)/体重,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浅Ⅱ度、深Ⅱ度、Ⅲ度面积及创面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求得回归方程。经方程转换得到浅Ⅱ度、深Ⅱ度、Ⅲ度面积和体重与补液量的关系。结果自变量浅Ⅱ度、深Ⅱ度、Ⅲ度烧伤面积与因变量创面因素Y呈线性相关,回归方程:第1天为Y=1.370×X1+1.682×X2+1.851×X3;第2天为Y=0.810×X1+0.817×X2+1.184×X3。且总的回归方程及各个自变量均有统计意义,P0.001。结论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补液不仅与烧伤面积有关,而且与烧伤深度关系密切。传统的烧伤补液公式应增加烧伤深度因素参数,第1天晶体与胶体补液量(mL)为(1.4×浅Ⅱ度面积+1.7×深Ⅱ度面积+1.9×Ⅲ度烧伤面积)×体重;第2天为(0.8×浅Ⅱ度面积+0.8×深Ⅱ度面积+1.2×Ⅲ度烧伤面积)×体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基于叶酸受体的靶向大分子磁共振造影剂——叶酸-壳聚糖-(Gd-DTPA)n,并研究其体外弛豫性能。方法在EDC的催化下,将壳聚糖与DTPA反应,制得壳聚糖-DTPA偶联物,然后将该偶联物与叶酸活性酯反应所得产物与GdCl3螯合得到叶酸-壳聚糖-(Gd-DTPA)n。在磁共振仪上测定配合物的体外弛豫时间T1,并分析其弛豫性能R1。结果制得的叶酸-壳聚糖-(Gd-DTPA)n配合物中叶酸的偶联率约为4,Gd-DTPA与壳聚糖的偶联率随着EDC的加入量增大而增大,体外弛豫性能R1约为6.2×10-3 L·mmol-1·ms-1,比小分子Gd-DTPA的弛豫性能提高了2.3倍左右。结论成功地制备了叶酸介导的高弛豫效能的靶向性磁共振造影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病人休克期烧伤面积及体质量与补液质、量和补液速度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收集青岛市市立医院2002年10月—2009年1月收治的烧伤面积〉50%、年龄〉14岁、伤后到入院时间〈6 h并且平稳渡过休克期的烧伤病人。统计其烧伤后第1个24 h前8 h、后16 h与第2个24 h补充晶体、胶体、水份的量及晶体-胶体比值,并与全国通用补液公式比较。结果第1个24 h晶体-胶体实际补液总量、第2个24 h晶体-胶体实际补液总量与全国通用补液公式标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557、4.647,P均〈0.05)。第1个、第2个24 h补液晶体-胶体比值〉1,与全国通用补液公式标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6.67-11.10,P均〈0.05)。第1个24 h、第2个24 h补充的水份〉2 000 mL,与全国通用补液公式标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5.30、10.93,P均〈0.05)。前8 h补充的晶体-胶体补液总量小于后16 h,差异有显著性(t=-5.32,P〈0.05)。结论现行的全国通用补液公式晶体、胶体和水份的估计量偏低,晶体-胶体比尚适中,补液速度高于临床补液速度,建议在临床应用中进行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德国人,男,55岁,体质量150 kg.2010年10月初,患者于左臀部形成疖,未服用抗生素或者到医院进行处理.10余天后,左臀部、下腹壁红肿加重且皮肤溃烂伴疼痛,于10月19日收治入院.体格检查:患者精神较差,双肺呼吸音较粗,心律不齐.体温36.8℃,脉搏154次/min,呼吸为30次/min,血压120/70 mm Hg(1 mm Hg=0.133 kPa).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电应用的日益广泛,电击伤的发病率也逐年提高,且以肢体受累发生率为最。肢体电击伤常常导致截肢,但其坏死范围从外观上很难判断,如何确定手术界限,目前临床上没有一个可靠的客观标准。笔者自1995年起应用核素肢体血池显像对4例8个电击伤肢体进行了组织存活力的判断,报告如下。临 床 资 料肢体电击伤患者4例8个肢体,均为男性,年龄5~36岁。检查时间为伤后4~24h,肢体外观均有不同程度的组织炭化、焦痂形成、肿胀和皮温降低,有3个肢体可见骨质裸露。由静脉注射亚锡焦磷酸(PYP)20~30min,“弹丸”式静脉注射新鲜99TcmO4淋洗…  相似文献   
16.
临床上常因局部组织压力大推注药物困难(如瘢痕内注射),而常用的注射器均不能完成此类操作。为此,笔者研制了一种高压注射器(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号:z101236121.6),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为了控制复方甘草片的质量,进一步评价其生产工艺,建立体外溶出实验方法及相关的HPLC检测方法。方法:溶出条件为桨法,转速为50 r·min-1,溶出介质为水,检测方法为HPLC法,以自身对照法进行溶出度计算。采用建立的溶出方法对3个厂家的复方甘草片中吗啡、磷酸可待因和甘草酸的溶出情况进行了考察,并用Weibull模型对溶出数据进行拟合。结果:通过比较拟合参数来评价各厂家的溶出情况,发现不同厂家之间的Weibull拟合参数有显着差异,说明各厂家的制剂工艺存在较大的区别;通过批间均一性比较,发现厂家A的生产工艺相对稳定,但其不同年份生产的样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结论:采用建立的体外溶出实验方法对不同厂家的样品进行溶出曲线相似性评价,为复方甘草片的质量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