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5篇
儿科学   93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国内外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研究结果,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亚低温治疗HIE的临床疗效,探讨亚低温治疗HIE的可行性。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PubMed、EMBASE、Ovid、Springer、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获得亚低温治疗HIE的相关文献。使用Cochrane中心推荐的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4.22软件对满足纳入标准的有关亚低温治疗HIE的RCT文献进行Meta分析。以病死率、严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脑瘫、发育迟缓、失明和听力损害)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综合评估。结果共检索到84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的9项RCT研究(16篇文献)进入Meta分析,纳入研究均未采用盲法,文献质量评价7项RCT研究为A级,2项为C级,漏斗图检验提示无发表偏倚。Meta分析结果显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比较:病死率显著降低(RR=0.73,95%CI:0.58~0.91);随访至18月龄时严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发生率显著降低(RR=0.70,95%CI:0.53~0.92);脑瘫发生率显著降低(RR=0.72,95%CI:0.53~0.98);发育迟缓(RR=0.73,95%CI:0.53~0.99)、失明(RR=0.57,95%CI:0.30~1.08)和听力损害(RR=1.52,95%CI:0.71~3.25)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率:窦性心动过缓(RR=6.35,95%CI:2.16~18.68)和PLT减少(RR=1.55,95%CI:1.14~2.11)发生率升高,需要治疗的心律失常、凝血功能异常导致的血栓或出血、脓毒症和惊厥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亚低温治疗可降低HIE患儿的病死率,改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2.
抗惊厥药物治疗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国内、外抗惊厥药治疗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病文献的研究结果,采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评价抗惊厥药治疗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探讨抗惊厥药治疗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可能性。方法 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PubMed、EMBASE、Ovid、Springer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获得抗惊厥药治疗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相关文献,使用国际Cochrane中心推荐的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4.22软件对满足纳入标准的抗惊厥药治疗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RCT研究进行Meta分析。选取死亡率、严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惊厥发生率、不良反应等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定性、定量综合评估。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5篇RCT研究进入Meta分析,无一项研究有充分的方法学质量和尺度来证明抗惊厥药的使用能有效的降低死亡率或严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对5项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围产期窒息后给予巴比妥类药物或常规治疗对死亡率、严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或两者的合并结局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目前,尚不建议对存在围产期窒息的足月儿给予抗惊厥药作为临床常规治疗,远期仍需足够容量的研究来检验抗惊厥药治疗新生儿窒息对降低死亡率或严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率的效用。  相似文献   
53.
目的:诊断1例COG6基因复合杂合突变所致的先天性糖基化障碍(CDG),为CDG患儿的的早期诊断、制定干预措施和结局预测提供依据。方法: 总结1例携带有COG6复合杂合突变的CDG患儿的临床表型、家系sanger验证信息、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随访信息,对COG6及其他Golgi复合体(COG)基因突变所致CDG的疾病表型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因早产、生后反复气促吐沫1月余就诊,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反复高热伴肝酶异常,皮肤少汗,异常面容,并存在心、肺、肾、凝血和神经系统异常。行核心家系全外显子组检测发现COG6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511C>T (p.R171X)和c.540G>A (p.E180E),c.511C>T 来源于母亲,是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已报道的CDGⅡ型的致病突变;c.540G>A 来源于父亲,为新发突变。汇总专业版HGMD已报道的COG6-CDG 患儿9例加本文1例共10例表型(CDGⅡ型),异常面容,可表现为肝、皮肤、心脏、肾脏、骨骼、关节、凝血、免疫、神经系、听力和视觉异常或其他畸形等,多数患儿生长发育迟缓,预后不良,5例病死,存活者均进展为严重肝功能障碍伴反复感染。比COG-CDG其他亚型,临床表现更丰富、病情偏重且预后差。结论:新生儿期表现为不明原因高热伴肝酶异常,皮肤少汗,肌张力异常,或存在心、肾、免疫和凝血等多器官和系统功能异常的患儿,应高度怀疑COG6-CDG,此类患儿多数生长发育迟缓,预后不良,新生儿期通过基因测序可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KMT2D突变引起的Kabuki综合征(KS)的临床、遗传学特点及其在新生儿期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和临床panel的二代测序技术,结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分子诊断中心建立的数据分析流程,行相关基因测序和数据分析,对6例KMT2D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总结。计算机检索 PubMed、中国知网、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和万方数据库,收集KS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从2012年4月至 2017年4月,对描述新生儿期临床特征的文献进行提取、归纳和总结。结果:6例KS患儿,男4例,女2例。其中3例在婴儿期均因KS相关临床表现,家属要求行家系WES确诊,1例新生儿经临床panel检测后确诊,2例因家属要求对患儿进行WES测序确诊。6例KS患儿共检测到7个KMT2D基因的杂合突变,分别位于11、39、51和53号外显子,包括1个终止、4个错义和2个移码突变。其中c.12697C>T(p.Q4233X)、c.16498C>T(p.R5500W)、c.16273G>A(p.E5425K)为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已收录的致病突变位点。c.12696G>T(p.Q4232H)、c.3495delC (p.Pro1165LeufsTer47)、c.10881delT(p.Leu3627ArgfsTer31)、c.12560G>A(p.G418E)为新发突变位点。经SIFT、Polyphen 2和MutationTaster 软件预测为有害突变。纳入18篇KS新生儿期起病文献加上本文2例(34例),新生儿期表现为喂养困难(19例),心脏发育异常(20例),特殊容貌(17例),骨骼发育异常(15例),低血糖(10例)和肌张力低下(9例)等。结论:KS的典型临床表型在新生儿期还未完全呈现,当新生儿有喂养困难、心脏发育异常、特殊容貌等临床特征时需考虑KS,并尽早完善相关基因检测,实现早诊断、早干预。  相似文献   
55.
目前常用基因panel和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检测孟德尔遗传病,但DNA测序诊断率仅35%~50%。近年来,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ing)这一技术不断发展,不仅具有检测新致病变异、分析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等优势,有望促进了解疾病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还可与基因组测序优势互补,拓展孟德尔遗传病传统的基因组的诊断手段,有望成为诊断孟德尔遗传病的常规工具。该文对转录组测序在孟德尔遗传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6.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过去二十年经历了前亚低温支持治疗时代,作为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现已从标准亚低温时代演变为后亚低温治疗时代。后亚低温时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以优化亚低温治疗目标患儿的选择和优化现有低温治疗方法为目标;同时为进一步降低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死亡和伤残率,应开展亚低温叠加新的有潜质神经保护剂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7.
目的 分析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AIMS)在NICU高危儿随访中筛查运动发育落后的应用价值,为更好解释患儿病情和尽早合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经NICU治疗后并于2013年11月至2015年1月在上海健高儿科门诊部随访的高危儿,行AIMS和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第2版(PDMS-2)评估。将患儿的AIMS总分与PDMS-2的粗大运动发育商(GMQ)进行百分位数换算,分析两者的相关性。以6月龄后GMQ≥90作为运动发育正常的参考标准,绘制AIMS百分位数的ROC曲线,计算约登指数和预测界值。进而根据所得界值分析AIMS预测运动发育落后的价值。结果 70例高危儿进入分析,产生170个AIMS数据和70个6月龄PDMS-2 GMQ数据。0~3月龄的AIMS百分位数与PDMS-2的GMQ百分位数相关系数(r)为0.09(P=0.69);≥4月龄两者的r为0.73(P<0.001)。与参考标准比较,形成AIMS百分位数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929(95%CI:0.876~0.982),预测界值为P17.5。以AIMS百分位数<17.5预测运动发育落后的敏感度为87.6%(95% CI:68.4%~95.4%),特异度为88.1%(95%CI:80.6%~93.1%),阳性预测值为65.0%(95%CI:48.3%~78.9%),阴性预测值为96.3%(95%CI:90.2%~98.8%)。结论 >3月龄的高危儿行AMIS评估对识别运动发育正常有很高的预测价值,为避免对高危儿过度诊断和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8.
5p^—综合征的临床和细胞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p-综合征是染色体缺失异常的常见类型,主要表现为哭声似猫叫、小头、智能低下等。本文报道6例患者,并对其临床表现和细胞遗传学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9.
先天愚型的无创伤性产前诊断(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0.
目的:了解COL7A1基因导致的大疱表皮松解症(EB)的致病变异谱,以及热点致病变异,并初步分析COL7A1基因的不同遗传模式与新生儿期皮损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临床诊断为大疱表皮松解症,且高通量测序检测到COL7A1基因致病变异/可疑致病变异的患儿。对于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表型-基因型相关性分析。结果:共纳入患儿28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5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23例,皮损、皮肤缺失和其他临床发现在AD和AR模式E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D模式EB疾病起始期的皮肤病变累及部位与疾病极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68,P=0.414);AR模式EB疾病起始期的皮肤病变累及部位与疾病极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96,P<0.01);疾病起始期和疾病极期AD模式EB与AR模式EB的皮肤病变累及百分比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131和0.071)。共检测到COL7A1基因的54个变异位点,包括30个(55.6%)已知致病变异,21个新发致病变异,3个临床意义不明,其中最常见的致病变异位点分别是c.8569G>T(p.E2857X) 4例、 c.3625_3636delinsC(p.S1209Lfs*6) 3例、c.4089_4090delinsC(p.P1364Lfs*35) 3例。结论:不同遗传模式(AR或AD)下COL7A1基因致病变异导致的新生儿期EB,皮损、皮肤缺失和其他临床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R模式EB疾病极期较起病初期皮肤病变更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