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9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移植肾后期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肾移植一年后急性排斥反应 (晚期急性排斥 )的临床、病理、抗排斥治疗效果及其预后。  方法 :将肾移植一年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AR)的 83例患者列入本研究对象 ,应用甲基强的松龙 (MP) 0 5g/d冲击治疗 ,连续 3天。然后以环孢素A(CsA)切换成普乐可复 (FK5 0 6 )或霉酚酸酯 (MMF)替代硫唑嘌呤 (Aza)。根据抗排斥治疗效果 ,判断疗效和预后。  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 4 3 6 (13~ 6 4 )个月 ,晚期AR发生率为 18 9%。移植后一年 1、2、3次发生AR者分别占 6 5 1%、2 5 3%和 9 6 %。其中有症状性排斥和无症状性排斥反应各占 5 6 6 %和4 3 4 %。有症状性AR患者中以高血压最为常见 (6 1 7% )。 7 6 %的患者于移植后一年擅自减用或停用免疫抑制药物 ,导致免疫抑制不足发生排斥反应。 83例晚期AR经抗排斥治疗 ,87 9%获得缓解 (2 7 7%完全缓解 ,6 0 2 %部分缓解 ,12 1%治疗无反应 )。首次发生AR者经冲击治疗 ,35 2 %完全缓解 ,6 4 8%部分缓解 ;2次排斥反应治疗缓解率为 81 0 % (完全缓解 19 1% ,部分缓解 6 1 9% ) ;3次AR抗排斥治疗效果极差 (无反应者高达 75 % )。晚期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 (ACR)组抗排斥治疗后 ,5 4 8%完全逆转 ,4 5 2 %部分缓解 ;ACR 慢性排斥反应 (CR)组 14 2 %抗排斥逆转 (  相似文献   
42.
DCs单抗对大鼠肾移植后排斥反应时CD40/CD40L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大鼠树突状细胞(DCs)单抗单独或与甲泼尼龙(MP)联合应用对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影响,并结合检测大鼠移植肾CD40/CD40L表达水平,探讨其抗排斥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共分为5组,同系移植组,不用药实验对照组;MP治疗组:DCs单抗治疗组;DCs单抗+MP治疗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移植肾内CD40/CD40L表达,每一样本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定量测定。结果:大鼠DCs单抗单独或与MP联合治疗组受体鼠存活时间较不用药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其中DCs单抗+MP治疗组尤为明显,术后7d,不用药实验对照组移植肾脏组织CD40/CD40L,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它各组,DCs单抗+MP治疗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MP组及DCs单抗组(P<0.01),同系移植组表达水平最低。结论:单独应用DCs单抗或与MP联合应用均显著延长大鼠肾移植存活期,干扰CD40/CD40L共刺激通路信号传导可能是其抗排斥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3.
目的:研究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前血清睾酮水平与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2017年11月在苏北人民医院接受过前列腺穿刺活检的2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诊断为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患者218例,穿刺结果为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26例和无症状患者32例。分析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前血清睾酮水平与穿刺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治疗前睾酮与Gleason评分呈负相关(r=-0.353,P=0.000),睾酮水平较低组的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相对睾酮水平较高组,Gleason评分更高的可能性更大。低水平睾酮(≤5.0 ng/ml)对穿刺病理为恶性(AUC=0.597,P=0.023,95%CI:0.520~0.675)以及Gleason评分≥8分(AUC=0.636,P=0.001,95%CI:0.560~0.712)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结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能提高对穿刺病理为恶性(AUC=0.885,P=0.000,95%CI:0.844~0.926)和Gleason评分≥8分(AUC=0.811,P=0.000,95%CI:0.756~0.867)预测的准确性。结论:治疗前睾酮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结合PSA能提高对前列腺癌的诊断能力。这对于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4.
门静脉注射供体脾细胞诱导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大鼠异心脏移植模型,探讨门静脉注射供体脾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方法:受体鼠移植术前经门静脉注射供体脾细胞并联合短期应用环孢菌素A。采用MTT法检测术后受体鼠脾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绍2(IL-2)产生水平及NK细胞活性,采用ELISA法检测受体鼠γ-干扰素(γ-IFN)表达水平。结果:门静脉注射供体脾细胞显著抑制受体脾淋巴细胞IL-2、γ-IFN的表达及NK细胞活性,联合应用环孢菌素A抑制效应更显著。结论:抑制IL--NK-γ-IFN免疫网络功能可能是门静脉注射供体脾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5.
目的:总结胰肾联合移植治疗糖尿病并发晚期肾功能不全病人的临床经验。方法:为2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患者施行胰、肾联合移植术,对手术技术、术后排斥反应的防治和其它非手术并发症的处理进行总结。结果:联合移植后2例胰肾均发挥正常功能,病人均立即停用胰岛素。例1术后发生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合并间质性肺炎,移植胰腺胰瘘,胰周感染,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例2术后2月时反复出现肉眼血尿、低热,经积极治疗症状消失,目前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正常饮食,可从事轻工作。结论: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Ⅰ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尿毒症的理想方法。术后并发症是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胰外分泌的处理是胰移植的关键所在。胰液肠腔、膀胱引流式两种术式各有其优缺点,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及各移植中心的条件选择。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埃兹蛋白(Ezrin)在肾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3例肾细胞癌、21例癌旁肾组织和7例正常肾组织中Ezrin的表达。结果在53例肾细胞癌中,Ezrin阳性率为83.0%(44/53),弱阳性率17.0%(9/53),平均免疫反应积分为3.97±0.79;21例癌周组织中Ezrin阳性率9.5%(2/21),呈弱阳性90.5%(19/21),平均免疫反应积分2.12±0.89;在7例正常肾组织中,染色均呈弱阳性,平均免疫反应积分2.71±0.49。Ezrin在肾癌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在癌旁肾组织、正常肾组织中表达水平(P〈0.05);Ezrin的表达水平与肾癌的肿瘤大小、核分级、临床分期、静脉癌栓形成、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结论 Ezrin在肾癌中高表达,且其水平与肿瘤的临床病例特征相关,提示Ezrin在肾癌的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7.
阴茎异常勃起是泌尿外科比较少见的急症,是指阴茎在无性刺激情况下,病理性持续长时间勃起状态,持续勃起超过4h常作为发生病理变化的诊断标准[1]。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分为低流量和高流量阴茎异常勃起2种类型,正确及时予以治疗可保留患者的性功能,而治疗延迟会延长海绵体缺血时间,甚至可引起海绵体永久损伤和勃起功能障碍(ED)。  相似文献   
48.
目的:对肾绞痛患者一站式诊疗单元在建湖医院的实践进行经验总结。方法:利用螺旋CT对肾绞痛发作的患者进行快速扫描,通过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将图像传递到医生电脑桌面,快速诊断并决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即“一站式诊断”;在原有输尿管硬镜下碎石治疗(URL)技术的基础上,引进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等必需设备、材料,取得治疗技术的无缝隙,最终实现本地患者本地治疗,即“一站式治疗”。结果:一站式CT检查的患者依从率为91.5%;组合式的“三步曲”治疗方案妥善地解决了高位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容易移位的难题,积累了一定数量患者的治疗经验;项目实施以来诊疗组的业务量有增长、学科建设有进步。结论: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一站式诊疗中心的实践,符合医院发展的需要,形式、技术上可以复制与推广,思维模式还能延伸到其它常见病、多发病种,既满足了群众的医疗需求,又提升了医院的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总结肾上腺全切术治疗复发性库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0年1月至2008年8月收治复发性库欣病患者43例.男14例,女29例.发病年龄15~56岁,平均32岁.其中开放手术切除肾上腺11例(开放组),腹腔镜下切除32例(腹腔镜组).术后随访并填写SF-36量表记录患者生活质量情况.结果 43例患者双侧肾上腺切除术均成功,术中无并发症.腹腔镜组和开放手术组患者手术时间[(190±94)与(306±121)min]、出血量[(54.6±42.7)与(386.3±91.9)ml]及平均住院日(4与9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4例(79.1%)获随访,随访14~92个月,平均48个月.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44 nmol/L 22例(64.7%),出现Nelson综合征6例.完成SF-36量表34例,2组术后SF-36各项目评分均提高,与一般人群相比较除社会功能(79.8与83.0)外,各领域评分仍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上腺切除术治疗复发性库欣病安全、有效,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并改善生活质量.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laparoscopic adrenalectomy and open adrenalectomy in treating recurrent Cushing′s disease. Methods Forty-three patients (29 females and 14 males) with recurrent Cushing′s disease treated with laparoscopic adrenalectomy (LA, n=32) or open (OA, n=11) adrenalectomy from 2000 to 2008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Patients completed the follow-up survey including a 36 item short-form (SF-36) health survey. Results All 43 patients achieved successful adrenalectomies without intraoperative complication. The duration of the LA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for the OA.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as low in both groups. Median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was shorter in the laparoscopic adrenalectomy group, P<0.05. The median follow-up was 48.5 mon. Of the 34 (79.1%) patients available for follow-up, 22 (64.7%) had an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levels >200 ng/ml and six (27.3%) had clinical Nelson syndrome. Thirty-four patients who completed the SF-36 survey reported that they felt their health status had changed from good to excellent after adrenalectomy. However, except for social activity, they showed significantly lower SF-36 scores compared with the general population, P<0.05.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SF-36 scores between the laparoscopic and open groups. Conclusions Adrenalectomy is safe and an effective op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recurrent Cushing′s disease. It can help patients to improve both survival rate and quality of life.  相似文献   
50.
输尿管上段结石因停留时间过久或反复进行体外震波碎石治疗,容易导致患侧肾中重度积水、输尿管上段迂曲狭窄、结石嵌顿,再次进行体外震波碎石治疗很困难[1],输尿管镜取石术处理这类复杂输尿管上段结石,经常出现术中中转开放手术取石的情况,有必要寻找更好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