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90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肝前型门静脉高压大鼠门体分流及循环动力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使用放射性微球技术,观察了31只大鼠不同程度门静脉缩窄后血流动力状态及门体分流量和门静脉压力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肝前型门静脉高压大鼠存在显著的高循环动力状态:心输出量及心脏指数明显升高,平均动脉压降低,伴有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内脏血流量增加,血管阻力下降;门体分流量明显增加,并与门静脉压力的升高两者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Y=26.14+5.32X(r=0.76,P<0.001)。作者认为,全身及内脏血流增加是维持实验动物门静脉高压状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山东省胃肠间质瘤(GIST)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1年1月至2013年6月山东省4家大学的教学医院GIST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对所有病例进行病理学复核及随访,对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收集1039例GIST病例,其中男509例,女530例,年龄18。87(中位数58)岁。术后随访时间1—150(中位数34)月,期间93例因肿瘤进展死亡,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6%、91.7%和87.8%。R0手术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高于R1手术患者(88.8%比69.0%,P〈0.叭)。中度复发风险患者术后是否服用伊马替尼,其5年总体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4%比89.2%,P〉0.05);高复发风险患者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其5年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未服药者(76.8%比67.7%,P〈0.05)。预后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P〈0.01,RR=1.988,95%CI:1.497—2.641)、核分裂象(P〈0.01,RR=2.326,95%CI:1.686—3.208)和肿瘤是否破裂(P〈0.01,RR=3.032,95%CI:1.732~5.308)是GIST手术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象和肿瘤是否破裂是GIST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o手术是原发局限性GIST首选治疗方式;伊马替尼可改善术后高复发风险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3.
转移相关基因CD44V9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CD44V9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笔者应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62例乳腺癌、20例乳腺良性肿瘤及15例正常乳腺组织中CD44V9的表达水平。结果示乳腺癌组CD44V9阳性表达率和高表达率分别为64.5%,48.4%,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20.0%,5.0%)和正常乳腺组(6.7%,0%)(均P<0.05);良性肿瘤组高于正常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中CD44V9表达率为79.1%,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的表达率(31.6%)(P<0.05);浸润性癌中CD44V9表达率为70.4%,明显高于早期浸润性癌的表达率(25.0%)(P<0.05)。CD44V9表达与肿瘤大小、PTNM分期无关(P>0.05),但随PTNM分期的增高,CD44V9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提示CD44V9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CD44V9基因表达水平有望作为判断乳腺癌转移倾向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慢性腹壁深部手术部位感染的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12例腹腔手术患者发生深部手术部位感染,经换药或清创缝合仍未愈合,平均(15±3.2)个月。我们采取确定性手术整块切除腹壁窦道和瘢痕化窦道,全层腹壁间断一层缝合。结果11例切口一期愈合,1例发生浅部手术部位感染,经换药愈合,平均随访16个月(6个月至4年),无感染或切口疝发生。结论腹壁切口窦道切除、腹壁间断全层缝合是治疗难治性腹壁深部手术部位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不同处理因素对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组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间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4例直肠癌患者。按术前肠道准备、抗生素应用和术后禁食3个因素进行析因设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人组患者分为8组.每组8例。收集手术前后粪便标本,倍比稀释后分别涂在选择性培养基上恒温培育48h,对肠道细菌进行计数.比较各组患者手术前后菌群变化的程度。结果与术前相比.各组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细菌总数、双歧杆菌、消化链球菌、乳酸杆菌、类杆菌和肠球菌明显减少,而大肠杆菌计数明显增加(P〈O.05);且杆菌与球菌的比例(杆球比)显著紊乱。各组术后细菌总数经过析因设计方差分析显示.肠道准备、抗生素应用及术后禁食均为影响肠道菌群的主要因素(均P〈0.05)。与上述3项因素均限制组相比,抗生素未限制组术后大肠杆菌、类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消化链球菌及细菌总数均下降,杆球比升高(P〈0.05);肠道准备组术后类杆菌、消化链球菌、细菌总数及杆球比均下降(P〈0.05);术后禁食组术后类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细菌总数及杆球比均下降(P〈0.05)。结论抗生素、肠道准备及术后禁饮食均可影响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肠道菌群在数量及比例的改变.从而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86.
目的:观察与探讨STc延长≥0.12s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取冠心病组(n=35)与对照组(n=45)的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STc延长≥0.12s阳性率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提示STc延长≥0.12s对冠心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如同时伴运动试验阳性改变将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7.
目的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研究高尿酸血症(HUA)大鼠整体代谢谱的改变,筛选与高尿酸血症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通过腺嘌呤和氧嗪酸钾灌胃3周,同时自由进食含10%酵母膏饲料方法建立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MS)的代谢组学方法,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分析比较模型组与正常大鼠血清的代谢谱差异。结果与对照组大鼠相比,在高尿酸模型组大鼠中发现并鉴定出14种潜在生物标志物,分别为尿酸、次黄嘌呤、尿囊素、肌酐、马尿酸、犬尿氨酸、色氨酸、硫酸吲哚酚、硫酸对甲酚、牛磺酸、棕榈酸、硬脂酸、溶血磷脂酰胆碱(LPC)(17∶0)和LPC(18∶0)。提示,高尿酸血症影响大鼠嘌呤代谢、氨基酸代谢、胆汁酸代谢、脂肪酸代谢及菌群代谢。结论本研究筛选出高尿酸模型大鼠血清中的14种差异代谢物,有助于解释高尿酸血症引起的代谢改变,可望为高尿酸血症的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8.
《手术安全核对表》由世界卫生组织推广实施以来得到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认可和积极评价,成为保障病人生命安全,降低医疗差错与医疗事故、防范医疗纠纷的有力保障工具。我院自2009年实施该项制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9.
胃下部癌常规病理阴性No.9组淋巴结微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胃下部癌常规病理阴性No.9组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并分析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分别应用淋巴结组织连续切片法和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 ,检测41例胃下部癌病人No.9组82枚常规病理阴性的淋巴结(每例2枚),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连续切片法检测发现3例病人4枚淋巴结发生微转移,对该4枚淋巴结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均呈阳性.对连续切片阴性者检测发现另有8例病人的13枚淋巴结发生微转移,两种检测方法 的差异具有显著性(χ2=6.125,P<0.05).本组病人No.9组淋巴结微转移率为26.83%(11/41),其淋巴结微转移度为20.73%(17/82).淋巴结微转移与病人年龄、性别、分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2~1.328,P>0.05),但与原发肿瘤大体分型、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有关(χ2=5.455~8.389,P<0.05).结论 胃下部癌病人No.9组淋巴结有较高的微转移率,建议对常规病理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病人行微转移检测,以准确分期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90.
目的:观察Wistar大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形成过程中内皮素A受体(ETA)mRNA在肝脏中的表达,探讨内皮素(ET)及其受体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大鼠肝脏的调节机制。方法:CCL4法制备模型。实验共分4组:正常对照组(13只)、肝细胞变性坏死期组(20只)、肝细胞结节状增生期组(20只)、假小叶形成期组(18只)。应用mRNA原位杂交技术确定ETA的部位,从而发现ET在肝脏的作用位点,并对ETAmRNA进行定量分析。结果:Wistar大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形成过程中,肝脏发生特征性病理改变:肝细胞变性坏死、结节状增生、假小叶形成;门静脉压力呈梯度性升高;外周及门静脉血浆ET水平随门静脉压力升高而降低;肝脏ETAmRNA表达增多,表达主要位于汇管区门静脉小静脉、肝小动脉血管壁,小静脉表达明显高于小动脉,表达水平随ET浓度的降低、门静脉压力的升高而增加。结论:大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形成过程中外周及门静脉血浆ET水平进行性降低;肝脏微循环ETAmRNA表达量增加,呈现上调趋势;表达部位随肝硬化进展发生特征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