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32.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相关调控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白藜芦醇、高脂及高脂+白藜芦醇组。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检测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叉头框转录因子1(FOXO1)以及去乙酰化酶Sirt1的表达情况,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SREBP1的亚细胞定位。结果:与对照组比,高脂组SREBP1表达明显增加(P〈0.05);高脂+白藜芦醇组SREBP1表达比高脂组显著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白藜芦醇组Sirt1、FOXO1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高脂+白藜芦醇组Sirt1、FOXO1表达比高脂组显著增加(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高脂促进SREBP1从细胞浆移位于细胞核内,使SREBP1转录活性增强。白藜芦醇抑制SREBP1的活性。结论:白藜芦醇可增加Sirt1与FOXO1的表达,抑制SREBP1表达和活性,同时也可改善肝细胞内脂质堆积状态。  相似文献   
33.
王光丽  周小辉  傅玉才 《肝脏》2008,13(3):257-259
近年来,肥胖与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与二者伴发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逐渐引起人们重视。NAFLD是一种常见隐匿性肝病,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性脑病。代谢综合征是多种疾病症候群,包括肥胖、高胰岛素血症、外周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血压。许多学者认为NAFLD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  相似文献   
34.
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再活动时血清HBV DNA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复制水平与病情活动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标记定量PCR的方法,测定一组急性发作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HBeAg阳性组38例,抗HBe阳性组22例)病情活动期和恢复期的血清HBV DNA含量。结果 血清HBV DNA含量在活动期明显高于恢复期(P<0.05)。血清HBV DNA含量与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LLI)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HBV DNA复制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的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复方黄黛片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本院接诊的10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化疗,治疗组患者接受复方黄黛片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序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起效情况、生存时间、维持治疗阶段不良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为100.00%(51/51)高于对照组的88.24%(45/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首次完全缓解时间、血小板计数(PLT)开始回升时间、血红蛋白(Hb)开始回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随访期间死亡率为11.76%(6/51)低于对照组的29.41%(15/51)(P0.05)。治疗组末梢神经异常、头痛头昏、肝酶升高、肌肉关节疼痛、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复方黄黛片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序贯治疗能提高完全缓解率,缩短起效时间,延长生存时间,降低死亡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6.
汕头市大、中学生艾滋病知识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汕头市大、中学生艾滋病(AIDS)知识、态度及性观念。方法:以问卷形式对汕头市大、中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该市大、中学生AIDS知识总知晓率分别为76.00%和62.20%;预防和传播途径知识正确率分别为70.93%和60.66%;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态度正确率分别为64.77%和52.42%;29.89%的大学生和54.41%的中学生反对婚前性行为,63.70%的大学生和56.91%的中学生反对同性恋。结论:该市大、中学生对AIDS知识有些了解,尚不能完全正确对待HIV感染者。性观念较为开放。加强对学生的AIDS知识和性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7.
采用半巢式多聚酶链反应(Senu-nestPCR)方法从21例急性和慢性肝炎患者血清中检测HGV/GBV-CRNA,结果5例阳性。PCR扩增阳性产物经直接序列测定,结果证明是来自HGV/GBV-CRNANS5A区的核苷酸序列。结果显示:粤东地区存在着庚型肝炎病毒(HGV/GBV-C)的感染。该病毒与急慢性肝炎密切相关,可与丙型及乙型肝炎病毒混合感染,可能是非A-E型急性和慢性肝炎的病因之一。序列分析表明HGV/GBV-CRNANS5A区具有较高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38.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与血清HBN DNA含量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与血清HBV DNA含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mpliSensor)定量方法。测定一组自发性反复发作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作前,中和后的血清HBV DNA含量的变化。结果 (1)11例患者中有9例(82%)血清HBV DNA含量的高峰值是在最大肝损害之前出现或与丙氨酸转氨酶(ALT0同时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39.
重症病毒性肝炎除因肝脏急性和亚急性坏死导致肝功能衰竭死亡外,同时并发的肝外脏器损害也是致死原因之一。本文现就我院1979年1月~1990年1月11年间53例重症病毒性肝炎死亡病例做一分析,并探讨其死亡原因。临床资料一、分型:53例重症病毒性肝炎按1983年郑州会议病毒性肝炎分型标准为:急性重  相似文献   
40.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其对公众健康的危害受到普遍关注.胰岛素抵抗,线粒体损伤,脂代谢紊乱都参与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形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 (PGC-1α)是一种核转录辅激活因子,它参与了机体的能量代谢.此文综述了它对胰岛素抵抗,线粒体损伤,脂代谢紊乱等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形成机制方面的作用.PGC-1α有可能成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药物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