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13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71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33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益生菌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估枯草杆菌、屎肠球菌二联活菌胶囊(美常安)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三联活菌胶囊(培菲康)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的IBS-D患者158例,男性101例,女性57例,平均年龄(44.4±12)岁;随机分两组,分别给予美常安和培菲康2粒3/d2周,记录腹痛、腹胀、大便频率、大便性状、排便急迫症状计分、生活质量评分;治疗结束后继续随访一周,观察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基线期病程、症状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单项症状计分和总症状计分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1周总有效率分别为41.8%(33/79)和49.6%(39/79),2周总有效率分别为51.9%(41/79)和65.8%(52/79);生活质量影响评分从33.12±23.11和31.88 ±20.17下降至18.06 ±18.73和19.93 ±17.43(P<0.01);不良反应少而且轻微.结论 美常安和培菲康可以减轻IBS-D的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32.
切脉针灸术联合中药治疗脾肾阳虚型慢传输型便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切脉针灸术联合中药汤剂治疗脾肾阳虚型慢传输型便秘(ST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依据罗马Ⅲ的诊断标准和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选取脾肾阳虚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90例,采取随机号码表法随机分为3组:中药颗粒剂组、切脉针灸组、颗粒剂联合切脉针灸治疗组,各30例,通过分析PAC-QOL量表情况,对比3组治疗效果。结果 3组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分别为73.3%、76.6%和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颗粒剂(自拟健脾补肾颗粒剂)联合切脉针灸组较其他2组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33.
目的 观察湿热中阻方对脾胃湿热证小鼠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的调节作用,探讨湿热中阻方治疗脾胃湿热证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高脂高糖饮食建立脾胃湿热证模型,以湿热中阻方(6.2、12.4、24.8 g/kg)进行干预.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酶(P-p38MAPK)、磷酸化核因子-κB(P-NF-κB)、磷酸化人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P-IKBα)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的释放和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活性氧(ROS)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COX2 mRNA、HO-1 mRNA、iNOS mRNA表达.观察不同浓度的湿热中阻方和阳性药对脾胃湿热证小鼠炎症因子诱导的氧化应激影响.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湿热模型组小鼠SOD、CAT、GSH-Px含量显著降低(P<0.001),LDH、COX2 mRNA、HO-1 mRNA、iNOS mRNA含量显著升高(P<0.001),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TNF-α、IL-6含量显著升高(P<0.01);P-p38MAPK、P-NF-κB、P-IKBα含量显著升高(P<0.001).与湿热模型组比较,湿热中阻方组LDH释放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P<0.001);减少了炎症因子COX2 mRNA、HO-1 mRNA、iNOS mRNA表达;ROS生成受到显著抑制(P<0.01);TNF-α、IL-6释放受到显著抑制(P<0.001);丙二醛(MDA)释放显著降低;SOD、CAT、GSH-Px释放均显著升高(P<0.05、P<0.01、P<0.001);湿热中阻方高剂量组P-p38MAPK、P-NF-κB、P-IKBα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 湿热中阻方可以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增加细胞内SOD、CAT、GSH-Px的含量,降低ROS、MDA、LDH的含量,改善脾胃湿热型小鼠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34.
癌症是一种发病率高 ,严重威胁生命和健康疾病 ,目前 ,我国癌症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 ,已成为城市居民第一死因 ,而中晚期肿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化疗和放疗 ,但这些疗法在杀伤癌症细胞的同时 ,也对人体产生不同的毒副作用。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对骨髓的抑制作用 ,引起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减少常常是导致放化疗不能进行下去的主要原因 ,本实验通过对2 0例中晚期肿瘤患者 ,在化疗的同时服用人参养荣汤对抗化疗药对骨髓的抑制作用 ,证明其有一定的疗效。1 临床资料2 0例中晚期肿瘤患者 ,女 8名 ,男 12名 ,平均年龄 46岁 ,于化疗前 4天开始服用人参养…  相似文献   
235.
滋阴法在《伤寒论》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滋阴法是中医学治疗阴虚证的重要法则之一,其理论基础源于《内经》,开拓发展于仲景。在《伤寒论》中,其法运用灵活完善,拟方科学严谨,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其法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于太阳、阳明、少阴3篇之中,本文就此作一整理归纳。  相似文献   
236.
二参汤对大鼠心肌缺血兴奋性氨基酸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垂体后叶素腹腔注射造成大鼠心肌缺血模型,观察二参汤对大鼠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二参汤低、中、高剂量组,肠溶阿斯匹林组,观察二参汤对各组大鼠心电图、血清及心肌组织兴奋性氨基酸的影响及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二参汤可以对抗垂体后叶素腹腔注射造成大鼠心肌缺血损伤,使心肌缺血大鼠的心电图ST段异常升高数减少,二参汤可使血浆和心肌组织Glu、Asp含量降低,表明二参汤可防止EAA的升高。结论二参汤对大鼠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37.
患者:李××,女,52岁,家住长春市朝阳区清和街。1978年3月初诊。患者食欲不佳、饮食少思已半年余。曾用多种中西药物治疗不效,遂来求治。患者形体消瘦。食欲明显减退,少食不饥,疲乏无力。常口舌干燥而喜凉,但口干而不能多饮,喜凉而少进即止。自觉食道至胃脘部常有灼热感。近半年来,大便经常干燥而涩滞难解。舌质光红无苔,舌面少津有小裂纹。曾屡用香砂养胃丸、人参健脾丸、人参归脾九、紫蔻丸、保和丸,以及酵母片、胃蛋白酶等。还曾用过几剂汤药,其药大致为砂  相似文献   
238.
胆囊炎方     
胆囊炎Ⅰ号方:柴胡9克,广郁金15克,陈皮10克,炒白术10克,川楝子15克,元胡10克,金钱草30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苦参15克。适用于:胆囊炎右胁胀痛,或窜痛,痛引肩背,恶心喛气,胸闷纳呆,反复发作,无明显发热和黄疸,舌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或弦滑者。 胆囊炎Ⅱ号方:柴胡10克,郁金10克,炒白  相似文献   
239.
目的探讨胃贲门部增生性息肉的临床、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特征,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15年3月532例确诊为胃贲门部增生性息肉患者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贲门息肉最好发于齿状线处(378例,71%),组织来源主要为胃柱状上皮(436例,82%)。仅16例(3%)息肉组织合并肠化生,8例(2%)合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0.2%)合并癌变。110例(21%)合并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大部分(277例,52%)合并糜烂性食管炎,14例(3%)合并Barrett食管。导致食管黏膜损伤最常见病因为胃食管反流病(330例,62%)。结论胃贲门部增生性息肉是黏膜对损伤的过度再生所致,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及H.pylori感染有关。要注重病史以及内镜检查时注意观察息肉周围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240.
温病学--湿温病提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温是感受湿热邪气引起的急性热病,多发生于夏秋之季.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白腻、脉缓等为主要特征.其特点为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变部位重心在脾胃,邪热稽留气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