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34篇 |
免费 | 327篇 |
国内免费 | 18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7篇 |
儿科学 | 51篇 |
妇产科学 | 38篇 |
基础医学 | 213篇 |
口腔科学 | 23篇 |
临床医学 | 563篇 |
内科学 | 390篇 |
皮肤病学 | 39篇 |
神经病学 | 75篇 |
特种医学 | 16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90篇 |
外科学 | 480篇 |
综合类 | 1243篇 |
预防医学 | 905篇 |
眼科学 | 50篇 |
药学 | 468篇 |
11篇 | |
中国医学 | 630篇 |
肿瘤学 | 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4篇 |
2023年 | 211篇 |
2022年 | 211篇 |
2021年 | 230篇 |
2020年 | 193篇 |
2019年 | 189篇 |
2018年 | 199篇 |
2017年 | 92篇 |
2016年 | 141篇 |
2015年 | 109篇 |
2014年 | 282篇 |
2013年 | 267篇 |
2012年 | 264篇 |
2011年 | 243篇 |
2010年 | 208篇 |
2009年 | 200篇 |
2008年 | 166篇 |
2007年 | 225篇 |
2006年 | 191篇 |
2005年 | 176篇 |
2004年 | 162篇 |
2003年 | 124篇 |
2002年 | 117篇 |
2001年 | 95篇 |
2000年 | 115篇 |
1999年 | 124篇 |
1998年 | 85篇 |
1997年 | 67篇 |
1996年 | 79篇 |
1995年 | 91篇 |
1994年 | 83篇 |
1993年 | 63篇 |
1992年 | 55篇 |
1991年 | 61篇 |
1990年 | 55篇 |
1989年 | 47篇 |
1988年 | 42篇 |
1987年 | 36篇 |
1986年 | 35篇 |
1985年 | 33篇 |
1984年 | 29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30篇 |
1981年 | 15篇 |
1980年 | 13篇 |
1979年 | 3篇 |
1962年 | 4篇 |
1960年 | 5篇 |
1959年 | 4篇 |
195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褪黑素(Mel)通过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对脊髓损伤小鼠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使用Allen’s击打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脊髓损伤组(SCI组)以及褪黑素治疗组(Mel组), 通过BMS评分观察小鼠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悬尾实验和糖水偏嗜实验评价小鼠的抑郁及焦虑状态, 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致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抑炎因子IL-4的基因表达, 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神经元的数量,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激活。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SCI组小鼠比较, Mel组小鼠伤后21 d(3.17±0.75比2.17±0.75)和伤后28 d的BMS评分(3.83±0.75比2.50±0.55)高于SCI组(t=-2.301、-3.508, P<0.05)。Mel组的悬尾实验(126.82±21.43比174.36±14.91)和糖水偏嗜实验(70.39±6.94比58.3...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筋膜组织瓣及皮瓣分层缝合修复骶尾部藏毛窦切除后创面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2019年3月—2022年8月收治9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男7例,女2例;年龄17~53岁,平均29.4岁。病程1~36个月,中位病程6个月。伴有肥胖和毛发浓密者7例,感染3例,窦道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2例。病灶切除后创面范围3 cm×3 cm~8 cm×4 cm,深度3~5 cm、达肛周或尾骨;伴有肛周脓肿形成2例,尾骨炎性水肿1例。术中扩大切除,设计并切取臀部左、右两侧筋膜组织瓣及皮瓣,范围均为3.0 cm×1.5 cm~8.0 cm×2.0 cm。创面底部放置“十”字引流管,筋膜组织瓣及皮瓣推进分3层缝合,即筋膜层“8”字缝合、真皮层内倒刺线减张缝合、皮肤间断缝合。结果 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裂开、术区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均无窦道复发,臀沟外形满意,臀部两侧对称,局部切口瘢痕隐蔽,外形破坏最小。结论 筋膜组织瓣及皮瓣分层缝合修复骶尾部藏毛窦切除后创面可有效填塞腔隙,降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的优点。 相似文献
83.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8月期间行腹腔镜解剖性缩小右半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anatomical narrow right hemihepatectomy, LANRH)的19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术前三维可视化重建门静脉分支及流域分析, 术中超声定位肿瘤和目标肝蒂, 并沿Laennec膜控制目标肝蒂后行LANRH, 其中Ⅴ-Ⅵ-Ⅶ段切除6例、Ⅵ-Ⅶ-Ⅷ段切除9例、Ⅴ-Ⅵ-Ⅷ段切除2例、Ⅴ-Ⅶ-Ⅷ段切除2例, 流域分析提示与右半肝切除相比平均提高16.3%的功能性残肝体积, 手术时长150~280 min, 术中出血量100~550 ml, 术后住院时间5~13 d, 术后出现Clavien-Dindo Ⅰ~Ⅱ级并发症4例(腹腔积液2例, 胆瘘1例, 肺部感染1例), 均经药物治疗好转, 无腹腔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无术后小肝综合征和死亡。本研究表明三维可视化下Laennec入路联合术中超声行LANRH是安全可行的, 相比右半肝切除可显著提高功能性残肝体积。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隙出血(SAH)后继发脑血管痉挛(CVS)的最佳给药方式。方法43例原发性SA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2例,予以微量泵静脉推注尼莫地平0.5—0.8mg/h,对照组21例,予以口服尼莫地平片60mg/d,分3次口服;21d为1个疗程。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脑动脉的收缩峰速度,观察两组CVS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组在治疗后第7天,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的收缩峰速度明显减慢[分别为(98.56±17.25)、(75.89±12.58)、(51.21±3.02)cm/s],与治疗前[分别为(128.26±21.32)、(99.23±19.79)、(54.57±3.48)c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MCA、ACA在治疗后第14天[(103.83±16.01)、(84.14±14.21)cm/s],PCA在治疗后第21天[(52.78±2.84)cm/s]收缩峰速度明显减慢,与治疗前[分别为(126.98±21.44)、(98.54±18.79)、(54.66±3.26)c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第7、14天,治疗组MCA、ACA、PCA收缩峰速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泵静脉推注尼莫地平治疗SAH后继发CVS安全有效,且优于口服尼莫地平片。 相似文献
85.
86.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接受清创术、一期翻修术、二期翻修术及旷置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3年6月至2008年6月因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接受手术治疗患者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34~80岁,平均55.8岁.术前诊断感染的方法包括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检查,放射性核素扫描,窦道分泌物及关节穿刺液培养.行保留假体的清创术7例,一期翻修术14例,二期翻修术21例,旷置术4例.术后观察伤口外观,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行实验室检查确定感染控制情况.结果 46例假体周围感染患者中29例培养结果 阳性,表皮葡萄球菌占感染病原体的首位(37.9%),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4.2%).3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79个月,平均61.6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2~99分,平均76.5分.清创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控制率为16.7%,一期翻修术为54.5%,二期翻修术为93.3%,旷置术为100%.二期翻修术后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13.3%,术后脱位率13.3%.11例感染复发,复发时间为感染治疗术后2~127个月,平均39.5个月.其中10例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包括清创术1例、二期翻修术8例、旷置术1例.结论 清创术与一期翻修术的选择应严格把握适应证.二期翻修术感染控制率高,但有发生假体周围骨折和脱位的风险.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足关节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87.
目的 研究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前后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以下简称CD4+CD25+Foxp3+T细胞)的比率、Foxp3 mRNA和Foxp3蛋白的表达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关系.方法 选择37例行HIA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allo-HSCT前7天(-7 d)、移植当天(0 d)、移植后30天(+30d)、+60 d和+90 d时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4+CD25+Foxp3+T细胞所占的比率;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Foxp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37例患者存移植后100 d内发生aGVHD 13例(aGVHD组),未发生aGVHD 24例(无aGVHD组).CD4+CD25+Foxp3+T细胞的比率在0 d时最低,与-7、+30、+60、+90d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GVHD组比较,无aGVHD组患者的CD4+CD25+Foxp3+T细胞的比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GVHD组患者移植后Foxp3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但明显低于无aGVHD组,尤其在+60和+90 d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 表明,aGVHD组受者的Foxp3蛋白表达也明显低于无aGVHD组.结论 CD4+CD25+Foxp3+T细胞对防止发生aGVHD具有重要作用,监测患者骨髓或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细胞的比率可以预测aGVHD的发生. 相似文献
88.
Objective To report the operative technique and clinical results of reversed perforator-plus sural neurofasciocutaneous flap in lower leg. Methods Perforator-plus sural neurofasciocutaneous flaps, which designed along the axis of the sural nerve and based on the dual-pedicle of fasciocutaneous and per-oneal perforator, were used to reconstruct soft-tissue defect in lower extremities. Results Twenfy-four flaps, ranged from 25 cm×12 cm - 8 cm ×7 cm in size, survived completely without venous congestion and distal ischemia and necrosis. The color and texture of the flaps were good. The appearance and functional re-suits were satisfactory with following up for 6 to 12 months. Conclusion The modified technique in pediclehave minimized the complication, enlarged the size of the flap and improved the survive rates. It is a goodmethod in repairing large soft-tissue defects of extremities. 相似文献
89.
90.
目的探讨应用髋臼骨折的CT分型指导手术入路选择,提高髋臼骨折的治疗水平。方法2002年12月至2007年9月间对21例髋臼骨折患者术前应用CT扫描,按髋臼骨折的Judet—Letoumel分型选择手术入路,4例后壁骨折、5例后柱骨折及2例横行骨折采用Kocher—Langeneback入路,2例前柱骨折、5例双柱骨折采用髂腹股沟入路;2例移位较重双柱骨折,采用前后联合入路;1例前壁骨折伴股骨头前上方骨折,采用髂股入路。采用专用器械及骨盆重建钢板和螺丝钉对骨折进行复位和固定;骨折距手术的时间为6—10d。结果随访6~57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骨折复位的质量按Matta影像学评定:解剖复位12例,良好复位8例,不满意复位1例。根据Merledd’Aubigne和Postel评分标准:临床疗效优13例,良5例,一般2例,差1例。结论CT扫描能明确髋臼骨折移位和粉碎程度,用术前CT分型指导手术入路的选择能提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