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吲哚美辛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是指正常情况下非钙化组织发生新骨形成、关节周围软组织中出现成熟板层状骨的现象。1972年Hamblen首次提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异位骨化的概念,HO是THA后常见的并发症,一旦HO在X线片上可见,唯有手术切除是这一并发症的主要治疗措施,且易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不等长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93例单侧TH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6个月,术后无假体松动及感染,1例出现大腿疼痛,2例术后1个月内出现脱位。重建股骨偏心距对肢体长度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患者保留的股骨距长度为6~18 mm,与肢体长度存在正相关(r=0.376,P〈0.01)。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应仔细测量评估,术中精确截骨高度及预设两点结合手法试验等方法能有效控制术后肢体长度。  相似文献   
13.
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经关节突入路手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8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塞来昔布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将接受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132髋分为A及B组,各66例。A组于术后当天开始口服塞来昔布(0.2g/次,2次/d),B组口服维生素C(100mg/次,2/d),均连续服用2周。比较两组异位骨化情况。结果两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A组成功随访65例中,异位骨化8例(12.3%);B组成功随访64例中,异位骨化发生22例(34.4%)。两组异位骨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塞来昔布可有效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且简便、经济。  相似文献   
15.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是否置换髌骨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是否置换髌骨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虽然多数学者认为对炎性关节炎应进行髌骨置换,但对骨性关节炎髌骨是否置换仍有争议。我们对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62例(82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了置换与未置换髌骨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49例连续患者(292髋)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情况,临床和影像的平均随访时间为36个月(12~60个月),诊断主要依据髋关节前后位X线片,按Brooker分级进行分级记录.采用改良Harris评分评价临床功能,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性别、年龄、原发疾病及手术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列出高危因素.结果 共79髋发生异位骨化,发生率为27.1%,其中BrookerⅠ型57髋(19.5%),Brooker Ⅱ型15髋(5.1%),Brooker Ⅲ型7髋(2.4%),没有发现Brooker Ⅳ型者.出现异位骨化时间均在术后3个月内.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5.4±8.1)分提高到术后的(93.8±6.7)分.统计学分析显示男性、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以及既往患髋手术史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要较其他患者为多,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率低.Brooker Ⅲ型异位骨化对髋关节屈曲及外展度有明显影响.结论 异位骨化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男性、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既往患髋手术史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异位骨化的高危因素,须对这些患者进行必要的预防.Brooker Ⅲ型异位骨化会导致髋关节活动受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使用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出血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将154例行初次单侧TKA的患者分为3组:术中局部和静脉联合使用氨甲环酸组(A组,52例),局部使用氨甲环酸组(B组,53例),未使用氨甲环酸组(C组,49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引流量、输血率、输血量、术后第1、3天血红蛋白值、D-二聚体值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术后引流量、输血率、输血量A组低于B、C组(P0.05),B组低于C组(P0.05)。术后第1、3天血红蛋白值A组高于B、C组(P0.05),B组高于C组(P0.05)。术后第1、3天D-二聚体值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KA中联合使用和局部使用氨甲环酸可减少术后出血,联合使用效果更好,且不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