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9篇
儿科学   3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5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01.
目的:探讨小鼠急性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心肌细胞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 HO-1)基因及其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72只清洁级近交系4-6周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2组:心肌炎组(V组)40只(腹腔注射 CVB3病毒),实验对照组(C组)32只。于病毒接种后第4 d、8 d、15 d、21 d分别采血后处死小鼠并留取心脏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原位杂交法检测心肌HO-1蛋白及mRNA表达,分光光度计法分间接测定COHb含量,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及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1)心肌炎组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心肌细胞可见大面积坏死,晚期可见钙化灶形成;电镜下可见肌原纤维溶解断裂,线粒体膜消失,含溶酶体丰富的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对照组小鼠心肌未见上述变化。(2)血COHb含量变化:心肌炎组小鼠血COHb含量在第8 d和第15 d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2组差异显著(0.047±0.005和0.031±0.004;0.076±0.006和0.030±0.005,P<0.01)。(3)血清cTnI含量变化:V组小鼠血清cTnI含量与C组比较除第21d无明显差别外,其余各时点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HO-1免疫组化结果:心肌炎组HO-1蛋白均成阳性表达,各时点心肌HO-1平均吸光度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 (5)HO-1mRNA原位杂交结果:心肌炎组HO-1mRNA原位杂交染色各时点均呈阳性表达,各时点吸光度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病毒性心肌炎可诱导心肌组织HO-1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受损心肌发挥自我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在儿童风湿热(ARF)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ELISA法检测活动组(n=26)、静止组(n=23)和对照组(n=20)血清sIL-2R浓度以及活动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浓度,治疗后活动组sIL-2R浓度.结果活动组血清sIL-2R水平明显升高,与静止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静止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活动组治疗后较治疗前sIL-2R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sIL-2R阳性率明显高于ESR和CRP.结论sIL-2R参与ARF的发病过程,且其敏感性较高,有望成为监测风湿活动和观察药物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3.
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血小板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血小板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温州医学院育英儿童医院收治的420例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感染患儿的血小板变化.血小板增多以>400×109/L为标准.结果 RSV感染患儿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其他病毒感染,在91例血小板增多患儿中.RSV感染占67例(73.6%).227例RSV感染患儿血小板增多发生率为29.5%(67/227).与其他病毒感染比较,RSV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年龄小、血红蛋白低及呼吸窘迫发生率高.结论 下呼吸道病毒感染时.血小板增多易发生于RSV感染者,血小板增多可作为下呼吸道RSV感染早期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04.
川崎病急性期血钠、钾、磷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 (KD)是一种以免疫系统活化和内皮细胞广泛损害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血管炎 ,可引起多器官损害和代谢紊乱。为了解KD对血清钠、钾、磷水平的影响 ,我院监测了50例KD急性期患儿血清钠、钾、磷的变化 ,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我院1998年1月至2001年1月收治KD患儿50例 ,男31例 ,女19例 ,其中45例根据是否有冠状动脉病变分为冠状动脉损害组 (CA组 )和非冠状动脉损害组 (NCA组 )。CA组10例 ,男6例 ,女4例 ,平均年龄2.7岁(5月至5.5岁) ;NCA组35例 ,男20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2.5岁 (4月至5岁 )。随机选择性别、年龄相当的健康体…  相似文献   
105.
新生儿外胚层发育不良综合征一例李伟吴蓉洲患儿,男性,15天。因反复发热13天,于1997年11月19日入院。患儿系G3P3,父母近亲婚配,大姐在新生儿期患“败血症”死亡。体检:T39℃,神志清,精神软,吃奶尚好,哭声欠响,反应欠佳。全身皮肤光亮、干燥...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食管心房调搏技术对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8例SVT儿童进行经食管心房调搏检测,并与体表心电图(EKG)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8例调搏成功。房室结双径路18例(诱发慢型,快型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12例);房室旁道16例,其中14例诱发顺向型房室旁道折返性心动过速;合计折返型心动过速28例(占73.7%)。32例能用短阵超速抑制法终止发作,2例普罗帕酮复律。对10例患儿维持药物治疗后复查,6例诱发窗口缩小,4列未能再诱发。结论:食管心房调搏技术对SVT的分型诊断及初步定位诊断有较大的作用,是一种适合儿童,安全可靠,简便,无创伤的心脏电生理检查手段,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99Tc^m心肌灌注显像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变化对判断川崎病患儿心肌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59例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发热期(2S例)、亚急性期(15例)和恢复期(19例)三组,15例因发热待查入院(后排除川崎病及其他心肌病变)的患儿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行^99Tc^m-MIBI负荷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并采用微粒子酶联免疫分析法测血Hcy水平。结果:①心肌显像结果:59例川崎病患儿心肌灌注显像阳性31例,阳性率为52.5%,对照组心肌灌注显像未见异常。②血Hcy结果:59例川崎病患儿各期血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1例心肌灌注显像阳性的川崎病患儿血Hcy水平明显高于心肌灌注显像阴性患儿[(9.12±2.01)μmol/L比(6.08±1.89)μmol/L,P〈0.05]。结论:血Hcy水平升高可间接反映心肌缺血程度,与心肌灌注显像联合检测对判断川崎病引起的心肌缺血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8.
川崎病低钠血症诊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低钠血症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温州医学院育英儿童医院儿内科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KD患儿132例,根据入院后的血钠值,分为低钠血症组(血钠<135mmol/L)和非低钠血症组(血钠≥135mmol/L),并对以下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比较,临床特征包括患儿的年龄、性别、发热时间、住院时有否腹泻、冠状动脉损害及尿常规异常;实验室资料包括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钠、钾、氯、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尿素氮、肌酐、白蛋白、C-反应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介素-6等指标.结果 54例(41%)KD患儿有低钠血症,急性期过后恢复正常,8例(6%)患儿血钠<130mmol/L.最低血钠121mmol/L.与非低钠血症组比较,低钠血症的KD患儿有更长的发热时间、较高尿常规异常和冠脉损害发生率(P<0.01或P<0.05);而年龄、性别及腹泻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低钠血症组比较.低钠血症的KD患儿血钾、氧和白蛋白明显降低(P<0.01或P<0.05);血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白介素-6明显升高(P<0.01 或 P<0.05);而血细胞计数、血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尿素氮和肌酐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川崎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高,低钠血症的发生与血管炎症严重程度相关,进一步研究川崎病低钠血症发生的确切机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检测室间隔缺损(VSD)患儿血浆脑钠肽(BNP)水平,探讨经皮VSD封堵术对患儿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膜周型VSD患儿共45例,测定血浆BNP水平,并比较介入前后的改变.结果 45例均成功接受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前、治疗后5 min及24 h BNP浓度分别平均为56.56,113.16和76.37 ng/ml,治疗后5 min BNP浓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此后24 h浓度下降(P<0.01).结论 VSD封堵术可能产生一过性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提高对川崎病并发胰腺炎临床诊断特点的认识。方法 报道1例川崎病合并胰腺炎患儿的诊治过程,并综合回顾文献。结果 男性,4岁,因“颈部肿块、腹痛、呕吐”入院。入院后出现发热、皮疹、结膜充血、指端脱皮,查体淋巴结肿大、杨梅舌,诊断为川崎病;有腹痛、呕吐表现,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血脂肪酶水平明显升高,且腹部B超提示胰腺肿大,诊断胰腺炎。回顾文献,包括本例共11例,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3~18岁。1例患儿胰腺炎的表现早于川崎病出现;4例晚于川崎病;其余6例患儿入院时同时具有川崎病、胰腺炎表现。结论 川崎病并发胰腺炎临床上非常少见。在川崎病的整个诊疗过程中,尤其是发病2个月内的患儿,如有腹痛、呕吐、黄疸等表现,需警惕并发胰腺炎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