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0篇
口腔科学   25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2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121篇
预防医学   2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5篇
  1篇
中国医学   36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目的 利用TCPA数据库建立预测结直肠癌预后的蛋白预后模型,分析蛋白预后模型与结直肠癌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R语言软件筛选出TCPA数据库中结直肠癌样本及正常样本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进一步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和建立多蛋白预后模型,计算预后评分.根据预后评分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利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高风险组及低风险组生存差异.将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评分因素纳入COX回归模型分析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影响因素.根据临床病理因素与结直肠癌相关蛋白预后模型预后评分的相关性,验证多蛋白模型对结直肠癌患者中的预后价值.结果 共筛选出7个差异蛋白(BIM,SRC,BID,CYCLIND,SRC_pY527,IGFBP2,INPP4B)建立结直肠癌相关蛋白预后模型.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证实,在结直肠癌患者中,预后评分低风险的患者总体生存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结直肠癌预后相关蛋白预后模型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结论 结直肠癌预后相关蛋白预后模型可用于预测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有利于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2.
目的 子宫内膜癌因其逐年上升的发病率和年轻化趋势而备受关注,深入研究其癌变机制,对于子宫内膜癌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子宫内膜样腺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增生不伴非典型性内膜中hMSH6和p56的表达,探讨hMSH6和p53在子宫内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2010-08-01-2013-03-01刮宫及手术切除的65例子宫内膜癌,15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20例子宫内膜增生不伴非典型性组织中p53和hMSH6的表达情况,统计学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hMSH6蛋白表达率为27.6% (18/65),明显低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75.0%(15/20),及子宫内膜增生不伴非典型性组织73.3%(11/15).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p53蛋白表达率55.3%(36/65),明显高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13.3%(2/15),及子宫内膜增生不伴非典型性5.0%(1/20),其中子宫内膜样腺癌组hMSH6及p53的表达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及子宫内膜增生不伴非典型性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9,P=0.002;x2=10.99,P=0.004),而子宫内膜增生不伴非典型性组织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MSH6及p53蛋白的表达均与手术病理分期和组织学分级有关,均P<0.001.结论 hMSH6基因表达缺失及p53蛋白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通过检测两者的表达水平可对子宫内膜癌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3.
颅内转移性肿瘤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 10 % ,是导致肿瘤患者迅速衰竭、病死的主要原因。全身各系统恶性肿瘤约有2 0 %转移至颅内 ,通常由颅脑周围肿瘤直接蔓延或远处肿瘤经血、淋巴道转移而来。颅内转移瘤好发于脑实质内 ,尤以大脑灰、白质交界区多见 (80 % ) ,影像学检查可见颅内单发或多发性占位性病变 ,病灶常呈圆形或类圆形 ,多为高密度或混杂密度 ,相邻结构受压移位 ,可伴有出血、囊性变、颅骨破坏等。部分患者以脑部首发症状就诊 ,且影像学表现为单结节性病灶 ,与原发性肿瘤不易区别 ,需病理明确诊断。颅内转移瘤常具有以下病理特点。1…  相似文献   
74.
浅谈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内科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十二指肠空肠悬韧带以上的胃肠道出血以及胰腺、胆道的急性出血,死亡率较高。上消化道出血通常表现为急性大出血,是临床急症。临床上最常见的出血病因是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和胃癌,这些病因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的80%-90%。出血原因顺序为: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性胃炎、胃癌、胆道出血、食管裂孔疝、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等。  相似文献   
75.
目的 观察自噬相关蛋白LC3、Raptor、Ricto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LC3、Raptor、Ricto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LC3、Raptor、Ricto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7、82.5、41.7%,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9、16.5、7.8%,三项指标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C3的表达与肿瘤长径及砂砾体形成相关,Raptor、Rictor的表达均与TNM分期相关,Rictor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 LC3、Raptor、Ricto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升高,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判断预后方面具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76.
目的总结自凝刀射频治疗子宫肌瘤的经验和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2年10月-2008年10月选择自愿接受BBT自凝刀治疗子宫肌瘤的患者874例,肌瘤共1256个,瘤体直径1.5CM-11.4CM,在B超引导下自凝刀自阴道宫颈置入官腔进入肌瘤进行射频治疗。结果治疗后随访1—2年,治疗有效率分别为黏膜下肌瘤、宫颈肌瘤有效率100%;肌壁间肌瘤有效率为83.6%;浆膜下肌瘤有效率为71.2%。讨论自凝刀射频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能保留子宫的微创技术,可重复治疗,疗效确切,操作简单,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术后患者低体温的危害及相应的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采取监护仪肛温探头对60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持续体温监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复温,实验组采用主动保温和使用变温毯、输液加温仪复温,比较两组体温。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在回病室即刻、术后第1小时、术后第2小时的体温,对照组复温的速度缓慢;实验组体温匀速上升,有效控制在37℃左右,复温方法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转运环节予主动保温和术后使用变温毯、输液加温仪,可有效维持体外循环术后患者体温稳定。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口腔癌中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及肺耐药蛋白(LRP),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技术检测57例口腔癌组织中HIF-1α、LRP、TOPOⅡ、GST-π蛋白的表达。结果:HIF-1α、LRP、TOPOⅡ及GST-π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3.16%、45.61%,38.60%和57.90%。HIF-1α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与LRP、GST-π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而与TOPOⅡ无明显相关性;LRP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GST-π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口腔癌缺氧微环境通过HIF-1α影响肿瘤耐药相关蛋白的表达,联合检测为口腔癌的综合治疗方案的制定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9.
乳腺癌组织中LVD、VEGF-C和MMP-9表达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组织中的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VEGF-C及MMP-9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80例乳腺IDC和20例乳腺增生性病变,应用免疫组化PV-6000两步法检测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VEGF-C和MMP-9的表达.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LYVE-1标记的LVD、VEGF-C和MMP-9的表达明显高于乳腺增生性病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VD、VEGF-C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均无差异(P>0.05).MMP-9的表达水平在肿瘤直径>2 cm组和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明显升高(P<0.05和P<0.01);而在组织学分级之间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D与VEGF-C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398,P<0.01);LVD和MMP-9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 IDC中淋巴管生成增多,VEGF-C是乳腺癌中淋巴管生成的重要刺激因子,促进乳腺癌中淋巴管的生成;但乳腺癌淋巴管密度与淋巴道转移无关.MMP-9参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的过程,促进乳腺癌淋巴道转移.  相似文献   
80.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作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化疗与耐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是结直肠癌的一线化疗药物,其疗效常因耐药或不良反应而受到影响。二氢嘧啶脱氢酶(dihydropyrimidine dehydrogenase,DPD)是5-FU代谢的关键限速酶,其表达或降解可能成为影响5-FU疗效的因素。自噬是细胞内蛋白质代谢的重要途径,其在化疗诱导的细胞死亡或增殖抑制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自噬在结直肠癌化疗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干预自噬影响5-FU耐药的机制。方法:体外细胞培养人结肠癌HCT-8、COLO205、LOVO和SW480细胞系,观察不同细胞系中DPD的表达对5-FU敏感性的影响,通过药物敏感性实验筛选出5-FU敏感细胞,检测5-FU敏感细胞株及其相对应的耐药细胞株中DPD的表达、自噬水平及自噬关键因子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ight chain 3,LC3)、P62的表达,并通过诱导/抑制细胞自噬,观察调控自噬状态对DPD的表达变化以及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和化疗抵抗能力的影响,通过UbiBrowser数据库筛选及免疫共沉淀实验(co-inmunoprecipitation,Co-IP)实验验证DPD降解过程中的E3连接酶,探讨自噬降解DPD逆转5-FU耐药的分子机制。结果:DPD低表达的细胞系对5-FU的敏感性更强,其中COLO205细胞系在4种细胞中DPD表达量最高,并对5-FU的耐药性最强,而HCT-8细胞DPD表达最低并对5-FU最为敏感。与HCT-8细胞相比,HCT-8/FU耐药细胞表达较高水平的DPD,以及较低的基础自噬水平;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介导的自噬激活增强了细胞的自噬水平,降低了DPD表达,同时降低了细胞增殖、侵袭和5-FU耐药性;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及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HCQ)介导的自噬抑制减弱了细胞的自噬水平,增加了DPD表达,增强了5-FU耐药性。5-FU与自噬激活剂联合应用对细胞的抑效果要远远强于单用5-FU及与自噬抑制剂联合应用的效果;DPD的降解需要完整的自噬流的参与,其中自噬溶酶体的形成是DPD降解的关键步骤之一,而单一的自噬体无法对DPD进行降解。E3连接酶NEDD4在HCT-8/5-FU细胞中与DPD和P62蛋白免疫共沉淀,在DPD的自噬降解中发挥作用。结论:自噬参与DPD降解影响结直肠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激活自噬可促进DPD降解和抑制5-FU的分解代谢,可能成为逆转结直肠癌5-FU耐药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