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8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房颤的严重并发症有脑栓塞,大多由于左心房的血栓脱落所致。目前大约每6位脑卒中患者中就有1位是房颤患者。  相似文献   
152.
大鼠血管球囊成形术后血管局部纤连蛋白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在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中的作用。方法在大鼠胸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上,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纤连蛋白(Fn)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和位置的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Fn在球囊损伤后第3天开始表达,第7天进一步增加,14天达高峰,30天仍持续高表达,在新生内膜及近内膜的中层最为明显。结论Fn在球囊损伤后异常增加,为新生内膜形成的重要原因,可能在成形术后再狭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3.
目的:总结静脉血栓、血栓性静脉炎,肺栓塞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发生率以及发生上述并发症患者的特点,观察采取的预防措施的有效性。方法:1999年以前的2668例患者作为第1组,仅对术中经动脉系统操作的患者予以初台剂量3000U的肝素,然后每小时追加1000U,对所有患者的下肢穿刺部位均予以加压包扎,强调下肢制动。1999年后的94例患者作为第2组,强化肝素的应用和促进静脉血流回流,包括氖患者术中均予以初始剂量3000U的肝素,在后每小时追加1000U;对有下肢静脉曲张者术前3d,术后1d使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仅经静脉操作者不加压包扎;同时强调主动收缩下肢肉等,并将其与此前未经上述处理的第1组患者相比,结果:两组血栓性静脉炎以及肺栓塞的发生率分别为1.95%对0.51%(P=0.002);1.87‰对1.01‰(P=0.914)。采用相应措施后,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强化肝素的应用以及促进静脉血流回流,可以有效地降低射频消融术后静脉内血栓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长期应用可降低肺栓的发生率,值得进一步地推广观察。  相似文献   
154.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病。多发于青壮年,临床以腰部中段单侧或双侧疼痛,腰背强直,不能弯腰、久坐,常以双手扶持腰部,通过休息和各种治疗可缓解,但腰部工作劳累过度,疼痛发作加重,严重者行走困难,生活不能自理为其特征。本病治疗方法甚多,但治疗效果不佳,病情缠绵难愈。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和工作生活的不便,笔者采用朱汉章小针刀疗法配合封闭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5.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肌组织醛固酮合成酶 (CYP11B2 )的mRNA表达情况。方法  38例因心脏疾患住院接受开胸手术的患者 ,男 18例 ,女 2 0例 ,年龄 18~ 77岁 ,平均 (5 1.92± 14 .0 0 )岁。按有无心房颤动病史分为 3组 :窦性心律组 (SR组 ) ,11例 ;阵发性心房颤动组 (pAF组 ,心房颤动持续时间 <6个月 ) ,13例 ;慢性心房颤动组 (cAF组 ,心房颤动持续时间 >6个月 ,14例。半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测定CYP11B2mRNA在心房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SR组和 pAF组相比 ,cAF组患者左心房直径明显增大 (分别增大 78.8%和 37.5 % ,P <0 .0 1) ,CYP11B2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分别升高 81%和 11.8% ,P <0 .0 5~ 0 .0 1) ,并与左心房直径变化显著正相关 (P <0 .0 0 1,r =0 .82 7)。cAF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SR组 (P <0 .0 5 )。结论 组织醛固酮增加可能参与了心房颤动发生的介导 ,该作用很可能通过促进心房结构重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6.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Feinberg等[1]对全球4个主要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房颤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中国一项来源于29 079例30~85岁患者的房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房颤患病率为0.77%,标准化率为0.61%,年龄分组显示患病率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2].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房颤的患病率必将不断攀升.然而房颤的确切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临床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因此,从房颤的发生及维持机制方面入手,寻找预防和治疗房颤的新方法、新手段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