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8篇 |
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2篇 |
内科学 | 6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21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眼科学 | 35篇 |
药学 | 5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后发性白内障评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或超声乳化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当前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手段。但术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即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会使术后提高的视力再度下降,影响手术效果[1,2]。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是目前治疗PCO最常用的有效方法。但由于激光治疗并发症较多,且需要很好的自主配合[3,4]。因此,如何正确判断后发性白内障与术后视功能可能恢复程度的关系,寻找与术后视功能可能恢复程度相关性高的评价,从而有助于术者对后发性白内障患者是否实施激光后囊切开术作出正确的临床决策。本文就术前多种临床常用后发性白内障评价方法的… 相似文献
52.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后发性白内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e fibf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白内障术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过程中的影响。方法 在培养的牛晶状体上皮中添加bFGF,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 thiazoly tetrazolium,MTT)法测定细胞增生情况以及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结果 bFGF浓度为10^-1-10^-2ng/ml对牛眼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有促进作用,且以10ng/ml浓度作用最佳。结论 bFGF与其受体结合后可促进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与白内障术后后囊浑浊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D)住院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我院2007年8月~2011年8月A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部分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1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72例(63.16%),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42例(36.84%),平均年龄(59.41±12.59)岁,男女性别比2.8:1;急性期院内病死率25.44%;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吸烟史(OR=11.156,P〈0.001)和入院舒张压偏低(OR=6.146,P=0.013)为主动脉夹层急性期死亡独立的危险因素,知晓患有高血压(OR=0.230,P=0.021)和手术或介入(OR=0.066,P=0.002)为主动脉夹层急性期死亡独立的保护因素。结论:吸烟史和入院舒张压偏低为主动脉夹层急性期死亡独立的危险因素,知晓患有高血压和主动脉弓置换手术或腔内介入隔绝术为独立的主动脉夹层急性期死亡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54.
55.
可生物降解载药性晶状体囊袋张力环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是白内障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导致视力下降的最常见远期并发症,是术后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迁移、上皮一间质转化,以及术后创伤和炎症反应的结果.术中植入含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药物的缓释系统或囊袋张力环均有可能降低PCO的发生.本文就药物、缓释系统、囊袋张力环在预防PCO中的应用加以综述,并构想一种可生物降解载药性晶状体囊袋张力环来预防PCO. 相似文献
56.
骆驼蓬总碱及其脂质体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讨骆驼蓬总碱及其脂质体对兔后囊混浊形成的影响。方法 用改良冻融法制备LTAH。10只健康纯种新西兰白兔分别每眼行晶状体囊外摘出术并分别注入0.1ml浓度为0.2 TAH及LTAH。观察术后后囊,手术前后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视网膜电图及组织病理学变化。 相似文献
57.
目的对1个先天性绕核粉尘状白内障家系的临床特点及基因突变进行研究,探索先天性白内障发病的遗传机制。方法收集确诊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一个绕核粉尘状白内障家系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针对现有国内外文献已报道的与该家系白内障表型相关的10个基因设计引物,对患者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序列分析,比对已发现的10个基因序列,查找是否有序列改变。结果被检查者的10个发病相关基因片段的序列中,GJA3基因的外显子发现杂合性突变位点(912C>A,1372A>G),其余9个与GenBank发表的正常序列相同。结论 GJA3基因外显子上发现了新的杂合性突变位点,其对先天性白内障的作用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8.
目的 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AD)5年死亡率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随访分析111例A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5年内死亡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1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A型主动脉夹层70例(63.06%),B型主动脉夹层41例(36.94%),年龄18 ~84(59.56±12.39)岁,男女性别比2.7:1,发病后5年死亡率34.23%,吸烟史为独立的危险因素,ACEI/ARB类药物治疗、手术或介入治疗为独立的保护因素.结论 吸烟史为主动脉夹层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ACEI/ARB类药物治疗和主动脉弓置换手术或腔内介入隔绝术为独立的保护因素;主动脉弓置换手术或腔内介入隔绝术是治疗主动脉夹层较为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钝力所致Ⅲ区(角膜缘5mm后的巩膜)巩膜裂伤的修补技巧。方法回顾分析31例(31眼)钝力所致Ⅲ区巩膜裂伤修补的临床资料。结果将直肌劈开进行伤Ⅵ修补8例;斜视钩协助拉开直肌修补5例;断直肌修补9例;提起前面缝线残端修补9例。随访半年,眼球萎缩6眼(19.35%);盲15眼(48.39%);视功能恢复10眼(32.26%)。结论根据Ⅲ区巩膜裂伤特点修补伤口,既能减少断直肌对眼球的再次创伤,又能彻底修补伤口,为保留眼球、恢复视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0.
目的:对一个来自广东兴宁的四代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进行常染色体显性基因突变热点的分析,了解这个家系在热点上是否有相应的改变。方法:该家系19名成员(包括患者8人,非患者11人)知情同意进入本研究。8例患者在中山眼科中心接受全面的眼部及全身检查.以排除存在白内障以外眼部及全身疾患。11例非患病亲属仅接受眼部检查。对这19例研究对象各抽取外周血5ml,提取基因组DNA。针对国外文献报道(截至2003年1月为止)的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相关的10个基因(CRYAA、CRYAB、CRYBA1/A3、CRYGD、GJA8、CRYGC、CRYBB2、GJA3、MIP及BFSP2)的17个突变热点,设计引物使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的片段覆盖这17个位点,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了解这19名研究对象在17个突变热点上是否有相应的序列改变。结果:19例研究对象,在国外文献报道的17个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相关的突变热点,均未发现相应的序列改变。结论:初步排除这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家系与国外文献报道的17个突变热点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