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71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32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2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观察鞣花酸对S180,H22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及微血管生成的影响,以及对血小板衍生因子B(PDGFB),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及磷酸化STAT3(p-STAT3)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血管生成作用可能的机制。方法: SPF级昆明种小鼠100只,建立S180,H22皮下荷瘤小鼠2种模型,分别随机分为模型组(0.5% CMC溶液)、环磷酰胺组(阳性药,20 μg·g-1·d-1)、鞣花酸高、中、低(200,100,50 μg·g-1·d-1)剂量组,每组10只,连续给药ig 10 d,观察鞣花酸对荷瘤小鼠肿瘤生长、体重、胸腺指数及脾脏指数,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PDGFB,STAT3及p-STAT3的表达情况。结果: 鞣花酸高、中、低剂量组对S180小鼠抑瘤率分别为35.3%,10.6%,5.6%,对H22小鼠抑瘤率分别为36.3%,38.8%,20.6%,其对小鼠体重无明显影响;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对S180,H22小鼠脾脏指数较模型组明显上升(P<0.05),鞣花酸高、中剂量组能明显降低S180,H22小鼠肿瘤微血管密度(P<0.05),鞣花酸高、中、低剂量组在S180,H22 2种瘤体中PDGFB,STAT3和p-STAT3的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鞣花酸抑制S180,H22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及微血管形成,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肿瘤组织中PDGFB表达并抑制下游STAT3的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有关。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基因修饰的人工复合皮移植大鼠创面后的效果。方法构建PDGFB真核表达质粒,在脂质体介导下转染大鼠成纤维细胞。分别构建复合皮1(角质形成细胞 猪脱细胞真皮基质 PDGFB基因转染的成纤维细胞)和复合皮2(角质形成细胞 猪脱细胞真皮基质 未转染的成纤维细胞),移植于大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相应设为转染组、未转染组(各18只)。以不作皮肤移植的8只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为对照组。术后2周观察大鼠创面移植皮片存活情况。术后2、4、6周观察大鼠创面大体情况,计算创面收缩率,并取创面组织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1)术后2周,转染组大鼠中皮片完全存活者14只、部分存活者3只、未存活者1只;未转染组大鼠中皮片完全存活者10只、部分存活者4只、未存活者4只。(2)术后2周,对照组创面结痂。术后6周转染组移植皮片表面光滑,有弹性,抗磨擦性强,愈合效果优于其他两组。(3)术后2、4、6周,对照组大鼠创面收缩率均高于其他两组,转染组创面收缩率低于未转染组(P<0.05)。(4)术后2周转染组移植皮片内可见较多毛细血管分布;6周时表皮细胞分化达7~10层,纤维排列致密整齐,毛细血管分布均匀。结论用含PDGFB基因的人工复合皮移植修复创面,可明显提高创面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43.
颞浅血管为蒂的组织瓣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科自 1981年以来应用以颞浅血管为蒂的颞筋膜瓣、颞肌筋膜瓣、前额皮瓣、头皮瓣及耳后皮瓣 ,修复颜面部组织缺损、耳郭修复再造及眉毛再造等共 69例 ,取得较好效果。1 临床资料本组 69例中男 4 8例 ,女 2 1例 ,年龄 13~ 5 7岁。烧伤后全耳缺损 8例 10只、耳大部缺损 7例 ,外伤后耳大部缺损 4例 ,先天性小耳畸形 10例 ,半侧颜面萎缩 4例 ,颧部凹陷 3例 ,严重下睑外翻、结膜囊缩窄、结膜囊缩窄伴眼睑皮肤缺损、鼻翼缺损及面颊部皮肤缺损各 2例 ,眉毛缺损 2 2例 2 8侧 ,颞部凹陷1例。修复方法及部位 :颞筋膜瓣外加植皮全耳再造 18例 2 0只…  相似文献   
44.
资料分析 1、性别、年龄:我院5年间所收治的72例橡胶树所致眼外伤中男55例,占76.38%;女17例,占23.61%。年龄10岁以下5例,占6.94%;11~20岁9例,占12.5%;21~30岁20例,占27.77%;31~40岁13例,占18.05%;41~50岁13例,占18.05%;51~60岁9例,占12.5%;61岁以上3例,占4.61%。  相似文献   
45.
用非放射性分子杂交法证实,胃镜HBV-DNA污染情况的存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46.
使用皂吸器前后医院洗手皂细菌污染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皂吸器前后医院洗手皂细菌污染的检测吴建明,李阳,蒋向荣,吴耀雄,吴刚(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福州350001)皂吸器含吸器座与皂铁附件两部分.吸器座系用薄型钢板、铁线冲制焊接而成,周围分布有小通风孔,于其中央大通风孔处装以环形磁.使用时钉挂于合...  相似文献   
47.
本文应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通过测定豚鼠肺泡巨噬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活性、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的DNA合成及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我国有代表性的4种硬质合金粉尘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硬质合金粉尘可引起乳酸脱氢酶活性一定程度升高,和成纤维细胞DNA合成不同程度降低,以及细胞表面形态学改变,说明硬质合金粉尘具有一定的生物学作用,其细胞毒性明显低于二氧化硅粉尘。  相似文献   
48.
目的:观察地榆总皂苷(DYS)对Baf3细胞和32D细胞的促增殖和分化作用,以及对IL-3受体和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培养依赖IL-3生长的Baf3细胞和32D细胞,在加或不加IL-3条件下,用质量浓度为5,10,20,30,40 mg·L-1的DYS分别处理细胞24,48,72,96 h后,采用CCK8方法检测细胞增殖;并用Giemsa染色检测细胞分化;另以RT-PCR方法检测DYS对Baf3细胞IL-3受体及对32D细胞c-kit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DYS单独处理细胞48 h,明显促进Baf3细胞和32D细胞增殖;与对照细胞比较,DYS处理32D细胞呈现成簇生长并形成许多大的细胞团;在加入IL-3的条件下,DYS也能明显增强IL-3的促细胞增殖作用。此外,DYS高浓度单独处理32D细胞可明显诱导多倍体巨核细胞数增加,促进巨核细胞分化。在mRNA水平,DYS单独处理细胞也能明显上调IL-3受体和c-kit的表达。结论:地榆总皂苷单独作用能促使2种巨核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其作用与上调IL-3受体和c-kit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9.
单枚腰椎间融合器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不稳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腰椎后路减压单枚椎间融合器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2005年4月至2009年4月,对38例腰椎不稳症的患者均行后路减压单枚椎间融合器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果 38例患者经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症状均消失,腰椎高度无丢失,无断钉、断棒并发症.术后椎间融合标准按...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DWI在不同b值下前列腺外周带癌灶ADC值的参考值范围。方法:对28例前列腺外周带癌(PCa)的DWI在b值分别为300、600、8001、000 s/mm2时所得前列腺外周带癌灶和正常外周带ADC值进行定量分析。结果:b值分别为300、600、800、1000s/mm2下外周带癌灶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12±0.24)×10-3、(0.95±0.19)×10-3(、0.88±0.14)×10-3(、0.81±0.17)×10-3mm2/s,外周带非癌区平均ADC值分别为(1.93±0.39)×10-3、(1.78±0.23)×10-3、(1.61±0.21)×10-3、(1.53±0.21)mm2/s,同b值下2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值分别为300、600、8001、000 s/mm2下外周带癌灶ADC值参考范围分别为(0.63~1.61)×10-3(、0.56~1.34)×10-3(、0.59~1.17)、(0.46~1.16)×10-3mm2/s。结论: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ADC值随b值变化而变化,通过ADC值测量可以定量分析前列腺外周带癌,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