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94篇
内科学   35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103篇
预防医学   57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82篇
  2篇
中国医学   68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01.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发生院内心搏骤停前8h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分析不同生命体征对心搏骤停的预测效能。方法 采取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福建省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并分析ACS 患者心搏骤停前8h的生命体征,应用ROC曲线计算各项生命体征的预测效能。结果 心搏骤停发生前8h脉搏<60次/min或>100次/min、呼吸≤10次/min或>20次/min和休克指数≥1.0是心搏骤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值分别1.99、1.70和3.79,而体温、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搏、休克指数、呼吸、体温、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728、0.726、0.637、0.566、0.457和0.416。结论 ACS患者发生心搏骤停前8h出现了生命体征异常的变化,但并不是所有生命体征的变化都能预测心搏骤停的发生。对ACS患者心搏骤停的预警,护理人员应至少每8h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应关注脉搏、呼吸与休克指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502.
目的:研究不同植入扭矩(insertion torque,IT)及其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 )值的种植体抵抗力作用下微动的能力,分析IT与ISQ能否反映种植体初期稳定性。方法:将24颗种植体以设定扭矩植入牛肋骨中并测量相应的ISQ值。安放好基台及全瓷冠后,进行水平向及垂直向加力,记录微动150 μm时的力。结果:在每组样本中,IT和ISQ均与种植体初期稳定性不相关(P>0.05);在同一样本中,IT和ISQ可与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相关。 结论:IT与ISQ反映种植体初期稳定性是有条件的;IT与ISQ不一定能反映种植体初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503.
黄芩提取物制备过程中化学成分及药效的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黄芩提取物制备过程中化学成分及药效的动态变化规律,探寻确定合理提取工艺的研究思路。方法:根据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黄芩提取物制备工艺制备4个中间产物,分别记为水提物(样1),第1次酸沉产物(样2),醇沉精制后产物(样3)和第2次酸沉产物(样4),分别测定以上4个样品中各成分的含量及其解热、抗炎作用,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双变量相关分析考察成分与药效的相关性。结果:酸沉精制能明显提高黄芩提取物中5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但醇沉精制对提高这5种黄酮类成分含量的作用不明显。样1对干酵母致大鼠发热试验的解热效应最强,样2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的抑制作用最明显,样3和样4的解热抗炎作用有所减弱,即进一步的纯化精制存在功效损失。黄芩苷与体温升高值、耳肿胀率和足肿胀率的灰色关联系数分别为0.78,0.81和0.70,双变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957,0.848和0.819,均为5种成分中的最大值,说明黄芩苷对药效的影响最大;此外,除黄芩苷外,其他4种成分与体温升高值、耳及足肿胀率的双变量相关系数为负值(解热效应中的黄芩素除外),提示提高其他4种成分的含量有利于增强提取物的解热抗炎效果。结论:虽然黄芩苷对黄芩提取物药效的影响最大,但也不是该成分含量越高越好,且增加除黄芩苷外的其他成分的含量有利于提高该提取物的整体解热抗炎效果。黄芩提取物解热抗炎作用是多种成分的综合效应,在确定制备工艺时应综合考虑多种成分对药效的影响,避免过度纯化造成功效损失。  相似文献   
504.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eruginosa)亚胺培南异质性耐药的机制。方法: 分别采用常规的KB法和MIC法检测31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双纸片协同试验检测金属β 内酰胺酶,实时定量PCR实验检测外排泵基因MexAB和MexCD的表达水平,半定量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生物膜的形成量,PCR扩增法检测细菌膜孔蛋白OPRD2基因是否缺失。结果: 在临床分离的31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244株亚胺培南敏感菌株和66株非敏感菌株,244株中有3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具有异质性耐药,总体检出率为11.6%。36株异质性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均不产生金属β 内酰胺酶,但高表达MexAB外排泵,且生物膜的形成量也较高,其中6株检出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 结论: 临床存在部分异质性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它们通过形成生物膜、高表达多重耐药外排泵基因和基因缺失等机制介导耐药。  相似文献   
505.
耳蜗内淋巴具有独特的离子成分,以及相对于外淋巴 80mv~ 90mv的耳蜗内电位。血管纹对维持耳蜗内环境的稳定有重要作用,它在向内淋巴转运钾离子的过程中产生耳蜗内电位。本文对血管纹产生耳蜗内电位的各种相关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06.
目的 探讨宫颈癌采用不同化疗方案同步放疗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2月-2012年6月收治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40例,随机分为A组14例、B组14例、C组12例,A组采用5-氟尿嘧啶联合顺铂(DDP)化疗,B组采用每日静脉滴注DDP化疗,C组采用每周静脉滴注DDP化疗.回顾3组临床资料.结果 治疗1个月后,A组肿瘤完全清除率为78.6%,B组为92.9%,C组为100.0%,B、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清除率略高于B组.对患者行平均5年的随访,A组生存率为28.6%,B组为35.7%,C组为50.0%,B、C组分别同A组比较,无明显差异,B、C合并比较生存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Ⅲ-Ⅳ度急性放射性肠炎率为21.4%,B组为7.1%,C组为8.3%,B组和C组分别同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癌采用每周顺铂静脉滴注与常规放疗同步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提高远期生存率,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07.
目的通过超高效液相-单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联用技术,对中药葛根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有效的鉴定。方法色谱分离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100 mm×2.1 mm,1.8μm),流动相组成分别为0.1%甲酸水溶液和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0.4 ml/min;质谱定性采用飞行时间质谱,正离子模式扫描。结果在优化的液质联用条件下,通过单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鉴定出葛根中18个成分。结论通过UHPLC-Q-TOFMS联用技术,为鉴定葛根中的化学成分建立起了一种快速、高效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508.
目的探讨宫颈癌细胞中叶酸对DNA甲基转移酶1(DNMTl)和甲基化CpG岛结合蛋白2(MeCP2)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体外实验研究方法,对宫颈癌细胞casl(i(HPVl6阳性)和C33A(HPV阴性)进行不同浓度(10、50、100、500、750、1000 I.tg/m1)叶酸干预,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方法检测两种细胞中DNMTl和MeCP2蛋白的表达量和mRNA水平。结果随着叶酸水平的升高,两种细胞的生长抑制率(C33A:r=0.984,Pr=0.978,P=0.002)和凋亡率(C33A:r=0.989,P<0.001;Caski:r=0.994,Pr=0.914,Pr=0.859,P=0.003)及MeCP2蛋白表达(C33A:r=0.830,P=0.005;Caski:r=0.981,P<0.001)均呈逐渐降低趋势,而DNMTl和MeCP2 mRNA的Ct比值在两种细胞中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相同叶酸浓度下,DNMTl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在Caski细胞均较C33A细胞为高,而MeCP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则在C33A细胞较Caski细胞普遍为高。结论补充叶酸可有效抑制宫颈癌细胞的增殖,促进凋亡,逆转DNMTl和MeCP2蛋白的异常表达;HPVl6感染与DNMTl功能异常对宫颈癌的发生可能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509.
髓系抑制性细胞(MDSC)是一群髓系来源具有抑制功能的天然免疫细胞,在肿瘤进展中发挥负向免疫调控作用.MDSC具有强大的抑制功能及显著的异质性,通过多种机制调控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系统,发挥促肿瘤作用,同时可通过非免疫机制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及肿瘤转移等.近年来对其分化、增殖、抑制功能等的研究日趋成熟,由此衍生的靶向针对MDSC的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将为肿瘤疫苗的增效及肿瘤的治疗等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510.
目的探讨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C)比值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08年1月—2016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入院血小板参数、生化数据、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等资料。设定随访终点:全因死亡(ACM)、心血管死亡(CM)、出血事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并进行电话随访。最终纳入6 046例患者,选取患者入院MPV/PC比值,利用ROC曲线评估患者MPV/PC值的最佳临床截点后进行分组,应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比较不同组别与远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基线资料分析表明,与MPV/PC低值组相比,MPV/PC高值组全因死亡率(6.4%比4.5%,P=0.001)、心源性死亡率(5.6%比3.4%,P0.001)、MACE事件发生率(15.8%比11.5%,P0.001)显著升高。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MPV/PC低值组相比,MPV/PC高值组全因死亡风险增加46.6%(HR=1.466,95%CI:1.159~1.852,P=0.001),心源性死亡增加64.7%(HR=1.647,95%CI:1.271~2.137,P0.001),MACE发生率增加31.8%(HR=1.318,95%CI:1.138~1.527,P0.001)。结论 MPV/PC比值升高显著增加PCI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其水平的升高是全因死亡及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