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2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1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34篇
  1篇
中国医学   35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 分析宁波地区肺吸虫病患儿的临床特征,为儿童肺吸虫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减少误诊率。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儿科确诊的儿童肺吸虫病病例共36例,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结果 36例患儿年龄3.4岁-12岁,平均年龄6.6岁,其中男20例,女16例,城区22例,农村14例;29例发病前有生吃或烤吃溪蟹、淡水虾病史,7例有下水游泳捕捉溪蟹或饮用生溪水史。临床症状以咳嗽咳痰、发热、胸闷胸痛、腹痛为主。36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计数均增高,31例血IgE明显升高,36例肺吸虫血清抗体检测均阳性。32例患儿胸部CT显示以为肺内斑片影及胸腔积液为主的异常表现。头颅MRI检查2例存在肺吸虫脑病影像学表现。36例患儿在确诊后均给予吡喹酮治疗,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宁波地区儿童肺吸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应详细询问患儿的饮食及生活习惯病史,并结合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IgE检测结果及影像学资料综合分析,从而早期诊断及治疗,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82.
目的 观察匹多莫德口服液辅助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共7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匹多莫德组各38例,常规治疗组给予注射用更昔洛韦抗病毒及常规对症治疗,匹多莫德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口服液,疗程2周。分别比较两组临床指标的恢复情况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匹多莫德组患儿热退时间、扁桃体炎消退时间、肿大淋巴结缩小时间、肿大肝脾缩小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常规治疗组显著缩短(P < 0.05)。匹多莫德组治疗后CD3+、CD8+水平较治疗前及常规治疗组治疗后下降(P < 0.001);CD4+水平、CD4+/CD8+比值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上升(P < 0.001)。对照组在治疗2周后T淋巴细胞亚群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 > 0.05)。结论 匹多莫德口服液辅助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能改善细胞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急性柯萨基病毒(CoxV)感染患儿血清前白蛋白(P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94例急性CoxV感染患儿血清P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结果 急性CoxV感染患儿血清前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驵(P 〈0.01).结论 CoxV感染患儿急性期潜在肝细胞早期损害,检测PA可以有助于及时判断CoxV 感染后肝脏功能状态,以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84.
目的旨在明确动物水平肝素对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及硬化斑块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6只7周龄LDLR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接受无菌注射液和肝素皮下注射干预。所有小鼠均给予相同的高脂+高蛋氨酸饮食,干预治疗12周后处死所有小鼠,分别检测两组小鼠总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和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其主动脉内膜面及窦部粥样硬化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窦部粥样硬化斑块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结果肝素可明显降低小鼠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并升高HDL—C水平(均P〈0.01);而对血中甘油三酯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无明显影响(均P〉0.05);所有小鼠在主动脉内膜面和窦部均有动脉粥样硬化改变,但肝素干预组主动脉内膜面粥样硬化面积较对照组减少40.5%(P〈0.01),主动脉窦部粥样硬化面积与对照组相比也明显减少[(160648±15505)vs(192729±30208)μm^2,P〈0.05)]。与粥样硬化改变相似,肝素干预组主动脉窦部粥样硬化斑块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较对照组减少49.3%(P〈0.01),结论肝素能抑制粥样硬化斑块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并减轻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可能是肝素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5.
茵陈蒿汤对乙醇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评价茵陈蒿汤对乙醇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7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给药组按体重分别给予茵陈蒿汤冻干粉,连续给药14天,于第10日起模型组和给药组同时灌胃给予乙醇50%(v/v)连续5天(5g/kg),空白组给予生理盐水;于第15日处死大鼠,分离血清及肝组织匀浆液,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乙醇脱氢酶(ADH)、γ-L-谷氨酰转肽酶(γ-GT)、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的活性和效价,观察肝脏组织学情况。结果:模型组血清ALT、AST、ADH、γ-GT及TG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模型复制成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上述指标仅轻度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模型组MD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低剂量和中剂量也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高剂量轻微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模型组GSH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在治疗组低剂量和中剂量中也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在治疗组高剂量中轻微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组织病理学也得出上述相同的结论。结论:茵陈蒿汤对乙醇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高渗盐水联合大剂量速尿、小剂量多巴胺持续静脉注射在顽固性心衰治疗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已经接受常规利尿、扩血管等治疗效果不显著的顽固性心衰患者32例,实施高渗盐水联合大剂量速尿、小剂量多巴胺持续静脉注射治疗方案,常规口服螺内酯,低钾血症患者静脉补钾。结果:治疗后患者体重明显减轻,血Na、K、Cl浓度明显升高,呼吸困难均较前减轻,水肿明显消退。结论:联合应用大剂量速尿、小剂量多巴胺及高渗盐水治疗顽同性心衰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7.
茵陈蒿汤不同配伍情况下主要有效成分的溶出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茵陈蒿汤中绿原酸、京尼平苷、6,7-二甲氧基香豆素、茵陈色原酮和大黄酸5个有效成分的HPLC方法,考察药材不同配伍对其溶出率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方法测定茵陈蒿汤不同配伍水煎液冻干粉中5个成分的含量.色谱柱为Diamonsil(钻石)C18柱,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以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200~400nm范围内全波长检测。结果:建立的茵陈蒿汤中5个成分同时测定的HPLC方法准确、快速、重现性好。所测5个成分中,6,7-二甲氧基香豆素、茵陈色原酮和绿原酸溶出率变化不大,京尼平苷和大黄酸的溶出率在配伍茵陈蒿后明显降低。结论:茵陈蒿汤主要有效成分可能存在一定的有效比例。  相似文献   
88.
中药在化学组成方面的复杂性决定了其作用方式和作用过程的复杂性。传统研究方法缺乏系统性,使得一系列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包括中药化学物质组表征、中药作用机制、中药方剂配伍规律以及中药毒性机制等中药系统复杂性问题。代谢组学作为一门全新的组学技术,秉承了从机体全局系统出发来考量机体内源性小分子物质与外源性干预物质(如药物)的相互作用的理念,与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中药作用原理思路一致。近年来,人们尝试将整合代谢组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策略用于解开上述中药关键问题,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在理论挖掘、策略设计、方法开发和实践拓展诸多方面都有很多具体的工作需要进一步推进。对整合代谢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策略在解析中药系统复杂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9.
茵陈蒿汤不同配伍变化对大鼠血中移行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茵陈蒿汤配伍对大鼠血中移行成分的影响。方法:以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为理论基础,以UPLC—UV—Q—TOF/MS为核心技术,对茵陈蒿汤不同配伍的体外体内样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检测并鉴定了茵陈蒿汤大鼠血中移行成分21个;21个血中移行成分中有8个成分只有在茵陈蒿汤全方配伍的情况下才能被机体吸收,而这8个成分大都具有较强的保肝利胆活性。结论:方剂为“有制之师”,并非药物间的简单加合,只有在科学配伍的前提下,才能使需要的有用成分优化吸收;同时运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可进行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体内趋化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l/CXC型趋化因子受体(SDF-1α/CXCR4)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发生过程中及冠状动脉损伤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取66例KD患者为实验组,其中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17例和无冠状动脉损害(NCA)49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技术和酶联反应吸附(ELISA)方法,分别测定KD 2个时期(缓解期与急性期)时血浆中SDF-1α和MCP-1的浓度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XCR4 mRNA和MCP-1 mRNA的表达变化。以65例非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KD组急性期患者血浆SDF-1α水平和PBMC中CXCR4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缓解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L患者与NCA患者血浆中SDF-1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D组急性期患者血浆MCP-1水平与PBMC中MCP-1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AL患者和NCA患者血浆中MCP-1水平与PBMC中MCP-1 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DF-1α/CXCR4可能参与了KD发病过程,但可能与冠状动脉损害无关。川崎病患儿体内MCP-l呈持续增高状态,尤其是CAL患者,因此该趋化因子可用于判断KD的病情及冠状动脉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