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44篇
药学   17篇
  1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IL-18-PE38重组免疫毒素的原核表达及其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构建绿脓杆菌外毒素PE38融合鼠IL-18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鉴定其表达。方法首先采用RT-PCR获得小鼠IL-18基因,再通过适当的酶切及连接反应,构建小鼠IL-18与PE38融合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RKL-IL-18PE38,重组载体经限制性内切酶、PCR及DNA序列测定等证实连接片段的正确性后,再转染感受态大肠杆菌BL21,经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用SDS-PAGE和蛋白免疫印迹法分别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及特异性。结果酶切分析、PCR鉴定和DNA测序等证实,IL-18-PE38免疫毒素的原核表达载体被成功构建,重组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稳定的表达,表达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与预期值一致,且所表达蛋白可被抗IL-1818的特异性抗体所识别。结论IL-18-PE38融合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获得,为进一步研究其对Th1细胞的靶向细胞毒性及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2.
绝经后阴道出血10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吕梅  孙润蛟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39-39,149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阴道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08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102例,按绝经时间不同分为两组,I组63例绝经1年以上,5年以下;II组为39例,绝经5年以上。观察两组患者引起阴道出血的原因及采取的诊疗方法。结果I组阴道出血原因:良性疾患24例,占38.1%;功能性病变33例,占52.4%;恶性肿瘤6例,占9.5%。Ⅱ组引起阴道出血原因:良性疾患者15例,占38.5%;功能性病变10例,占25.6%,恶性肿瘤14例,占35.9%。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结论引起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原因以良性疾患和功能性病变为主要原因,绝经时间越长,出现的阴道出血,恶性肿瘤发生几率越大。  相似文献   
33.
吕梅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2):2535-2536
目的探索适合婴儿头皮静脉少量(〈5 ml)采血后连接静脉输液头皮针型号。方法选择1岁以下的婴儿200例,按治疗时间的先后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用0.45号头皮针,对照组用0.55号头皮针进行头皮静脉采血后连接静脉输液,对穿刺成功率和采血所需的时间,连接静脉输液后液体外渗的情况及护士的工作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5%和70%。两组静脉采血的时间,观察组在90 s内采血成功率为95%,失败5%;对照组在90 s采血成功率为70%,失败30%。连接静脉输液后防止液体外渗成功率,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0%和60%。两组完成治疗所需时间,观察组平均每例为3.6 min,对照组平均每例为6 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0.45号头皮针适合给1岁以下的婴儿进行静脉采血(采血量小于5 ml)后连接静脉输液治疗。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FRAT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3例结肠癌组织及正常结肠组织中FRAT1的表达;Westernblot、RT-PCR方法检测FRAT1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FRAT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80.8%)高于正常组织(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FRAT1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和TNM分期相关,分化程度越低表达水平越高,并与TNM分期成正比。结论FRAT1 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可能成为结肠癌基因治疗的一个潜在候选靶点。  相似文献   
35.
目的:观察救母丹合宫外孕Ⅱ号方运用于药物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要求使用药物流产的早期妊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救母丹合宫外孕Ⅱ号方。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出血情况及孕囊排出时间,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三径大小,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血β-HCG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有效率为78.7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孕囊排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子宫三径小于治疗前,且治疗组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β-HCG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救母丹合宫外孕Ⅱ号方辅助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用于药物流产,能提高流产疗效,降低清宫率。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胃液及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与胃液排空的关系;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对FD患者胃液及血清NO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54例FD患者、20位无症状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胃液排空时间、H.pylori感染的检查;以亚硝酸盐法检测空腹胃液及血清中NO浓度.结果 H.pylori阳性与H.pylori阴性的FD患者比较,胃液及血清NO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在胃排空延迟FD患者中H.pylori阳性及H.pylori阴性患者胃液及血清NO含量亦无明显差异(P>O.05);FD患者胃液NO浓度明显高于无症状健康志愿者(P=0.01),血清NO浓度也高于无症状志愿者,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胃排空延迟的FD患者血清NO浓度与无症状健康志愿者相比P=0.056,而那些胃排空显著延迟(≥50 nin)的FD患者血清NO浓度明显高于无症状健康志愿者(P<0.01);胃排空延迟的FD患者与胃排空正常的FD患者比较,胃液及血清NO含量增加,但以胃液NO浓度增加意义显著(83.0±10.4 vs 72.9±8.3,P<0.001),血清NO浓度仅在胃排空显著延迟(≥50 min)的FD患者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增高(161.4±16.1 vs 139.3±22.9 P<0.01),FD患者胃排空时间与胃液NO浓度呈直线正相关(r=0.53,P<0.01),FD患者胃排空时间与血清NO浓度无直线相关性(r=0.19,P>0.05),FD患者胃液NO浓度的稳定性高于血清(变异系数13.6%vs 16.5%).结论 H.pylori感染不影响FD患者血清及胃液NO浓度;FD患者胃排空延迟者胃液NO浓度增高,血清NO浓度仅在胃排空时间显著延长者增高;胃液NO浓度较血清NO浓度更稳定,胃液NO浓度与FD患者胃排空时间呈正相关;在研究FD患者胃排空与NO关系时,胃液NO浓度较血清NO浓度更稳定、更具有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构建一种新型重组免疫毒素DT390-Rantes的真核表达质粒,并对这种免疫毒素的功能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通过RT-PCR的方法,从小鼠肝脏中获得Rantes基因;将Rantes基因插入到含有DT390片段的真核质粒SRα中,构建成重组质粒;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JM109,筛选出含有正确插入片段的克隆;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分析重组质粒,并进行DNA序列分析;用脂质体介导法转染NIH3T3细胞,免疫荧光检测重组质粒的表达情况;MTT法测定DT390-Rantes的表达活性。结果 经过酶切分析及DNA测序证实,Rantes基因正确插入到真核表达质粒SRα中,并在NIH3T3细胞中表达;MTT法证实,重组免疫毒素DT390-Rantes能在体外杀伤活化的T细胞。结论 成功地构建了一种新型重组免疫毒素真核表达质粒DT390-Rantes-SRα,该质粒可在真核细胞中瞬时表达,其转染上清对活化的T细胞具有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38.
目的构建小鼠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的真核表达质粒,并检测其表达的IL-18的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RT-PCR获得小鼠IL-18基因,通过EcoRⅠ和HindⅢ双酶切及连接反应,构建pEGFP-mIL-18真核表达载体,重组载体经过限制性内切酶、PCR及DNA序列测定等证实连接片段的正确性后,转染HEK293细胞系,荧光显微镜观察GFP-mIL-18融合蛋白的表达,收集转染后72h的上清液,MTT法检测上清液中IL-18表达产物的生物学活性。结果酶切分析、PCR鉴定、DNA测序表明成功地构建了pEGFP-mIL-18真核表达载体,MTT法证明表达产物有刺激小鼠脾细胞增殖的功能。结论所获pEGFP-mIL-18真核表达载体能在体外表达具有生物学活性的IL-18,为进一步研究IL-18的功能和运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9.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梅  吕军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1):154-155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和对照组,依达拉奉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用药的基础上另外采用依达拉奉30ra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点滴,每天两次,14d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量表(SSS)及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变化。结果治疗7d及14d后治疗组SSS评分及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SSS评分及ADL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孤独症患儿感觉门控P50的特征,以期为孤独症的早期诊断找到脑电生理的相关依据。【方法】应用美国Nicolet Bravo脑电生理仪,采用条件刺激(S1)-测试刺激(S2)模式对39名孤独症患儿及31名正常儿童进行感觉门控P50的检测,分析孤独症患儿感觉门控P50的特征。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结果】1)孤独症患儿对条件刺激的反应波幅(S1-P50)与对测试刺激的反应波幅(S2-P50)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孤独症患儿感觉门控P50:S1-P50波幅、S2-P50波幅及S2/S1、S1-S21、00(1-S2/S1),在3个脑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孤独症患儿对声音刺激的潜伏期较长;4)孤独症患儿听觉P50抑制明显减弱;S1-P50波幅健康对照组为(5.71±3.75)μV,孤独症组为(4.09±2.42)μV(P0.05);S2-P50波幅健康对照组为(2.71±2.29)μV,孤独症组为(4.47±3.02)μV(P0.01);波幅S1-S2的差值健康对照组为(3.00±3.52)μV,孤独症组为(-0.38±2.41)μV(P0.01)。【结论】孤独症患儿的感觉门控P50明显受损;孤独症患儿对声音刺激的加工速度较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