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4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36篇
儿科学   23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23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85篇
内科学   69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256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86篇
综合类   224篇
预防医学   7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9篇
  1篇
中国医学   44篇
肿瘤学   6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4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高频钼靶摄影技术对乳腺癌诊断X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家松 《淮海医药》2007,25(1):55-55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关键.钼靶摄影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首选和最有效的检查方法.本文收集了我院近2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认识、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玉屏风颗粒和盐酸西替利嗪片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确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实验组以玉屏风颗粒和盐酸西替利嗪片联合治疗,对照组以盐酸西替利嗪治疗。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后IL-6、C_4及风团数量、持续时间、发作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IL-6、C_4及临床疗效较高(P 0.05),风团数量、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均降低(P 0.05)。结论玉屏风颗粒联合盐酸西替利嗪片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并且安全性高,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3.
CT灌注成像鉴别兔腋窝炎性增生性与转移性淋巴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I)鉴别腋窝炎性增生性与转移性淋巴结的价值。 方法 将14只健康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平均分为2组,分别建立腋窝炎性增生性淋巴结模型和VX2种植性乳腺癌腋窝转移性淋巴结模型,建模成功后行CTPI。分析两组淋巴结病变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各CT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间的差异,并以病理为基础初步对BF、BV值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进行相关性研究。 结果 转移组淋巴结BF值明显高于炎症组(P=0.004),分别为(150.00±70.00) ml/(min·100 g)、(75.00± 40.00)ml/(min·100 g);BV、PS及MTT值与炎症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转移组淋巴结的TDC呈速升速降型,炎症组淋巴结的TDC以缓慢上升型为主。两组淋巴结的BF、BV值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0.821,P<0.001;r=0.519,P=0.001)。 结论 CTPI可在毛细血管水平反映兔淋巴结的血流灌注状况,推测淋巴结内血管生成状态,有助于鉴别良、恶性淋巴结。  相似文献   
44.
白血病细胞肿瘤坏死因子产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肿瘤坏死因子(TNF)是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单核细胞刺激因子,最近有人报道T及B淋已细胞也能产生TNF,提示TNF-α来源的多样化。本研究提示用TPA、OK432刺激诱导只有单核细胞产生TNF-α,而PHA-P可使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均产生TNF-α。用OK432对不同类型白血病细胞进行诱导,发现M_4及M_(5b)型白血病细胞可产生大量TNF-α。细胞表面CD_(14)抗体阳性率越高TNF-α产率也越高。提示TNF-α的产生可作为单核细胞分化的一种指标,用以对细胞因子与白血病增殖作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5.
影像学检查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术前定位中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比较B超、CT、99mTc MIBI对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病灶定位诊断的价值。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原发性甲旁亢的 4 7例患者中 ,B超检查 4 5例 ,CT扫描 4 7例 ,99mTc MIBI核素显像 36例。结果 4 7例患者共摘除 4 6枚腺瘤 ,切除腺癌 2例 ,增生腺体 2例。B超、CT、99mTc MIBI的灵敏性分别为 4 3% ,78% ,92 % ;特异性为 96 % ,97% ,10 0 % ;准确性为 82 % ,92 % ,98% ;99mTc MIBI与CT在灵敏性和准确性方面差异有显著性 (χ2 =6 6 2 7,χ2 =4 884 ,均P <0 0 5 ) ,99mTc MIBI和CT在灵敏性和准确性方面优于B超 (χ2 CT =2 4 186 ,χ2 MIBI=5 2 5 12 ;χ2 CT =4 15 8,χ2 MIBI=9 0 0 2 ,均P <0 0 5 ) ,但特异性上三种方法近似。结论 99mTc MIBI双时相法对于甲状旁腺腺瘤的定位诊断是一种很有应用前途的方法。  相似文献   
46.
患者女,54岁.左上腹痛2个月,加重1周入院.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及过敏史.T 36.5℃,P 80次/min,R 20次/min,Bp 110/70 mm Hg.发育、营养中等,无黄疸,表浅淋巴结不大,心、肺、脊柱等无异常.  相似文献   
47.
氨茶碱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汪道文,吕家高,陈桂玲,陆再英(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武汉430030)1994年2~10月收住我科或在急诊科治疗的10例病人,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19~68岁,入院时或住院过程中出现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48.
中央腺体内前列腺癌3D 1 H-MRSI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应用3D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3D ^1H-MRSI)研究中央腺体(CG)前列腺癌(PC)的代谢特点,并初步探讨3D ^1H-MRSI对CG内PC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分析1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16例PC的3D ^1H-MRSI表现,16例PC中2例源于CG,14例肿块较大同时累及外周带和CG。测量CG内PC及BPH的CG体素(Cho+Cre)/Cit比值及Cho/Cre比值,并分别对PC与BPH体素的两组代谢物比值进行比较。结果 CG内PC波谱主要表现为Cit峰明显下降甚至消失,Cho峰显著升高,两者波峰可呈现倒置。CG的腺体增生组织主要表现为Cit峰高耸,Cho峰次之,Cre峰最低,基质增生者Cit、Cho峰均降低;CG内PC体素(Cho+Cre)/Cit比值显著高于BPH的CG(P〈0.001),但两组体素存在部分重叠(29/133,21.8%)。CG内PC体素的Cho/Cre比值明显高于BPH的CG(P〈0.001),但两组之间重叠较多(105/133,78.9%)。结论 CG内PC的诊断存在一定困难,其(Cho+Cre)/Cit明显高于BPH的CG,但与BPH有部分重叠,综合Cit峰降低、Cho峰升高、Cho/Cre增大有助于CG内PC的检出。  相似文献   
49.
阴囊Paget病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临床对阴囊Paget病的认识。方法报告2例阴囊Paget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临床初期可表现为红色皮疹,以后表现为乳头状增生与溃烂交替出现,表面附有恶臭分泌物。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手术切除病灶。结果2例患者术后痊愈出院。结论阴囊Paget病极易误诊为阴囊皮肤慢性湿疹或炎症,须依靠病理检查确诊;手术切除病灶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50.
115例心包积液患者病因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分析115例心包积液患者的病因变化及误诊原因。方法收集我院1995~2004年收治的115例心包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包积液常见病因依次为肿瘤性(19.1%)、结核性(18.3%)、非特异性(13.9%)、心力衰竭性(12.2%)、尿毒症性(6.1%)和结缔组织疾病(5.2%),其他各种原因引起者占14.8%,肿瘤已成为心包积液的首要病因。误诊8例。结论肿瘤是心包积液的首要病因。误诊的主要原因是将肿瘤性心包积液诊断为其他性质的心包积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