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2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探讨阴茎脱套固定结合阴茎阴囊皮肤Z改形术治疗隐匿阴茎的疗效。方法对58例隐匿阴茎患者采用阴茎脱套固定结合阴茎阴囊皮肤Z改形术进行治疗。将阴茎于Buck’s筋膜表面脱套至根部,将阴茎根部白膜于5点和7点处与其外侧Scarpa筋膜缝合固定,阴茎腹部包皮缺损通过阴茎阴囊皮肤Z改形术覆盖。结果随访6~12月,所有患者术后阴茎形态及阴茎体显露满意;2例于术后2~3周发生包皮内板水肿,2~3月后完全消退;无蹼状结构及切口疤痕增生,排尿及勃起功能均正常。结论采用阴茎脱套固定结合阴茎阴囊皮肤Z改形术可充分矫正隐匿阴茎的病变,术后阴茎外观理想,并发症少,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带蒂阴囊中缝带蒂皮瓣转移覆盖技术在治疗尿道下裂病例多次手术后皮肤缺损中的适应证与疗效.方法 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收集我院12例患儿,年龄5~15岁,平均8.4岁.均为外院多次尿道下裂术后失败患儿.为再次治疗入我院.所有患儿均接受口腔黏膜镶嵌尿道成形术一次完成手术.完成尿道重塑后,在阴囊皮肤血供解剖学的基础上,对于重度尿道下裂患儿经多次术后皮瓣遭严重破坏而不足的患儿,采用阴囊中缝皮瓣游离,转移覆盖于阴茎腹侧创面皮肤缺损处.结果 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3个月,12例患儿全部获得随访,所有患儿皮瓣完全成活,无尿道瘘及尿道憩室,术后2周出现尿道狭窄1例.接受会阴尿道镜检查,确定为口腔黏膜与原尿道吻合口狭窄,扩张后治愈.长期随访患儿阴茎下弯矫正满意,尿道外口位于阴茎头正位,排尿通畅,无尿道瘘、尿道狭窄、尿道憩室等.阴茎及阴囊外观满意.结论 对于接受多次尿道下裂修补术后需要重新接受手术的患儿,由于多次手术对阴茎皮瓣破坏严重,再次行尿道下裂修补术时,我们选择游离带蒂阴囊中缝皮瓣覆盖新尿道,较传统上阴茎阴囊皮肤覆盖新尿道的张力较低,覆盖范围广并避免了皮肤的臃肿感.该手术方法简单,操作难度不高,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外形美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阴茎脱套固定结合阴茎阴囊皮肤Z改形术治疗隐匿阴茎的疗效.方法 对58例隐匿阴茎患者采用阴茎脱套固定结合阴茎阴囊皮肤Z改形术进行治疗.将阴茎于Buck's筋膜表面脱套至根部,将阴茎根部白膜于5点和7点处与其外侧Scarpa筋膜缝合固定,阴茎腹部包皮缺损通过阴茎阴囊皮肤Z改形术覆盖.结果 随访6~12月,所有患者术后阴茎形态及阴茎体显露满意;2例于术后2~3周发生包皮内板水肿,2~3月后完全消退;无蹼状结构及切口疤痕增生,排尿及勃起功能均正常.结论 采用阴茎脱套固定结合阴茎阴囊皮肤Z改形术可充分矫正隐匿阴茎的病变,术后阴茎外观理想,并发症少,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4.
55.
目的探讨唇黏膜耦合包皮岛状瓣治疗尿道下裂术后再发阴茎下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个医疗中心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采用唇黏膜耦合包皮岛状瓣治疗35例尿道下裂术后再发阴茎下弯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15(13, 18)岁, 5例伴阴茎头裂开, 4例伴尿道皮肤瘘。所有患者均采用唇黏膜耦合包皮岛状瓣行尿道成形术, 人工勃起试验证实存在阴茎下弯, 在阴茎干弯曲最明显处斜形离断尿道, 去除阴茎腹侧的纤维化瘢痕组织, 测量尿道缺损长度, 取相应长度唇黏膜铺板重建尿道板, 相邻包皮岛状瓣翻转覆盖于重建的尿道板形成新的尿道管腔。术后3 d拔除尿道内支架管, 术后3周拔除尿道外支架管, 术后5周行诊断性尿道探查, 术后7周行尿流率检查, 分析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3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 手术时间(114.7±20.1)min, 术后随访(15.5±5.9)个月, 无阴茎下弯发生。32例患者修复成功, 其中21例术后7周复查尿流率, 最大尿流率为(18.4±3.7)ml/s;3例(8.6%, 3/35)出现尿道皮肤瘘, 术后6个月予尿瘘修补后正常排尿。结论唇黏膜耦合包皮岛状瓣治疗尿道...  相似文献   
56.
Snodgrass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Snodgrass手术方法在治疗尿道下裂中的效果.方法复习2001年12月至2003年9月19例尿道下裂患者行Snodgrass尿道成形术(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资料.其中再手术者5例.5例在术中行白膜纵切折叠术纠正阴茎下弯.拔管后根据排尿情况,选择行前尿道扩张.结果19例患者中,3例术后出现冠状沟处尿道瘘(其中1例尿瘘于感染后出现),2例尿扩后自行愈合.随访中,10例拔管后2周内出现尿道口狭窄,经尿道口扩张后均缓解.结论Snodgrass尿道成形术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整形效果满意,可以作为治疗尿道下裂首选术式,并适合再次手术的病例.  相似文献   
57.
犬神经原性膀胱模型的建立及尿动力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犬神经原性膀胱模型 ,进行尿动力学评价。 方法  8只雌性杂交犬 ,骶上组 4只在第 5~ 6腰椎间孔水平横断脊髓 ,骶下组 4只在此基础上完全破坏骶髓。尿动力学测定模型犬术前及术后 6个月的膀胱容量、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尿道压力。 结果 模型犬术后一直存在尾部不能活动和不同程度湿臀的现象 ;弛缓性瘫痪的后肢术后 1周起逐渐恢复 ;下腹部膨胀症状的改善仅见于骶上型犬。骶上组犬术后膀胱容量、顺应性分别下降 37.3%、5 2 .1% ,逼尿肌压力、尿道压力分别增加 33.3%、17.3% ,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骶下组犬的膀胱容量、顺应性分别上升 89.5 %、78.8% ,与术前和骶上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在症状及尿动力学方面 ,术后 6个月的犬骶上型和骶下型神经原性膀胱模型均符合脊髓损伤恢复期的膀胱表现 ,两模型适于进行神经原性膀胱的研究。  相似文献   
58.
多学科协作模式对肾母细胞瘤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母细胞瘤的治疗模式及提高肾母细胞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 1998~2 0 0 1年明确诊断的 2 0例肾母细胞瘤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进行治疗 ,即以NWTS 5治疗方案为蓝本由泌尿科、血液肿瘤科、放疗科、放射科、病理科等学科共同制定统一的治疗方案 ,通过分工协作按统一模式对Wilms’瘤根据分期、病理类型及其他危险因素进行分组并按不同分组实施相应综合治疗。治疗结果与 1995年 8月~ 1998年 5月传统治疗模式下的由泌尿科单学科负责治疗 (包括手术、化疗、放疗、肾动脉栓塞、LAK细胞治疗等 )的 16例Wilms’瘤比较 ,以了解不同治疗模式对Wilms’瘤疗效的影响。结果 本组Ⅰ期 5例 ;Ⅱ期 5例 ;Ⅲ期 6例 ;Ⅳ期 3例 ;Ⅴ期 1例。病例分型FH型 14例 ;UFH型 3例 ;透明细胞肉瘤 2例和恶性肾横纹肌样肉瘤 1例。初治停药复发病例 1例 (复发率 5 % ) ,再次治疗完全缓解 ;初治失败并死亡 2例 ,病死率 10 %。目前无瘤生存 18例 (90 .0 % ) ,均已停药。对照组 :复发并死亡 6例 ,分别于术后 2个月至 8年死亡 ,复发率及病死率为 37.5 0 %。目前无瘤生存10例 (6 2 .5 0 % )。结果经统计学处理 ,二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多学科协作模式下Wilms’瘤的综合治疗较果比单一泌尿科负责治疗有效、安  相似文献   
59.
背景与目的: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不同分期的膀胱癌患者治疗和预后有明显不同.本研究旨在利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建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invasive bladder cancer)的差异蛋白质表达谱,并鉴定获得相关蛋白.方法:对30例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组织及20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组织进行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即利用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分离二者总蛋白质后,经图像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ry,MRLDI-TOF-MS)鉴定差异蛋白质.结果:比较分析了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及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组织的2-DE图谱,找到差异蛋白质点,对60个差异蛋白质点进行了肽质量指纹图分析. 结论:成功鉴定了43个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组织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组织的差异蛋白,其中一些与肿瘤的生长、黏附、凋亡以及浸润转移相关,为进一步揭示膀胱癌进展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