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4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腰背伸肌挫裂伤引起腰椎退行性变中日友好医院骨科曹永廉,史振才对腰背伸肌在腰椎退行性变发生上的作用研究较少。现就1例严重腰背伸肌损伤6年后随诊结果报告如下。男性,24岁,病例号304587。患者被自10m高处坠下的自来水管致背腰部贯通伤1h,于1988...  相似文献   
12.
后外侧入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4  
目的探讨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 lasty,THA)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及临床初步结果。方法2003年3月至2005年3月,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的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患者43例49髋,男22例,女21例;年龄22 ̄79岁,平均53.2岁。体重指数17.1 ̄30.2,平均23.4。同期采用常规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35例43髋。两组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均衡(P>0.05),但疾病谱不同。对两组病例的围手术期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早中期功能恢复情况及假体位置进行比较。结果小切口THA组31例(36髋)、常规THA组25例(31髋)随访6~24个月,平均13.1个月。小切口THA组切口长度平均9.3cm,较常规THA组短(P<0.05);围手术期出血量(318±223.1)ml,引流量(252±169.1)ml,均较常规THA组少(P<0.05);平均手术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切口THA组术后早期功能恢复较常规THA组快,而中期结果相似。术后及随访时,两组假体位置均良好。小切口THA组无并发症,常规THA组1例术后脱位。结论小切口微创技术可选择性用于部分病例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切口小且不影响假体位置,术后早期功能恢复快。但应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由拥有相应设备条件的医院及一定经验的医生开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股骨头颈交界处开窗、灯泡状病灶清除、打压植骨术结合纳米晶胶原基骨和自体骨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femoral head,ONFH)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1年1月-2005年7月,收治26例35髋ONFH患者,男16例,女10例;年龄19~54岁,平均33.5岁.病程12~36个月,平均18个月.ONFH病因:激素性15例22髋,酒精性10例12髋,特发性1例1髋.ARCO分期:Ⅱ B期6髋,Ⅱ C期16髋,ⅢA期9髋,Ⅲ B期3髋,ⅢC期1髋.Harris评分为(62.2±7.5)分.术中采用经股骨头颈交界处开窗、灯泡状病灶清除,按1:l比例行纳米晶胶原基骨和自体骨移植治疗. 结果 患者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术中2例髂骨取骨伤及股外侧皮神经,术后3~6个月神经支配区麻木症状自行缓解消失:2例术后3个月出现异位骨化并发症,未行特殊处理.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7年,平均3.5年.术后3个月患者植骨愈合.术后Harris评分为(85.1±16.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优15髋,良11髋,可5髋,差4髋.获差的4例患者均于随访期末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影像学检查示5髋由术前Ⅱ C期进展至ⅢA期;余髋关节影像学表现稳定,ONFH分期无进展. 结论 经股骨头颈交界处开窗、灯泡状病灶清除、打压植骨术,结合纳米晶胶原基骨和自体骨移植治疗早期ONFH临床效果满意,纳米晶胶原基骨有利于骨坏死的修复和重建,适于Ⅱ期ONFH的患者保存股骨头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酒精性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起作用。实验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股骨头颈及股骨干骺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周期,观察其增殖活性。 方法:选择2005-02/2005-05在中日友好医院骨坏死与关节保留重建中心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的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患者10例作为实验组(ARCO分期Ⅱ,ⅢA),男8例,女2例,平均36.9岁(28~46岁);对照组:无股骨头坏死,无酒精饮用史的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 1周)11例,男8例,女3例,平均60岁(55~65岁)。在患者知情同意条件下,手术抽取股骨头颈部骨髓血3~5 m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股骨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再经贴壁筛选法筛选,采用流式细胞仪法测定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增殖水平及细胞周期。 结果:21例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流式细胞仪测定的细胞周期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G0/G1细胞比例升高,S+G2/M期细胞比例降低,增殖指数降低,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①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干近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活性下降。②酒精可能是通过降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活性或增殖分化能力及改变其分化方向从而引起骨坏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髋臼旋转截骨术治疗早中期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手术技术要点及中期疗效。方法2000年5月至2006年5月对12例(14髋)早、中期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进行了髋臼旋转截骨术,所有患者均为女性,手术时年龄13—46岁,平均28.9岁。随访时间3.1—9.1年,平均6.0年。术前、术后及随访时X线片上测量CE角,髋臼顶角及头外移指数。Harris评分判断髋关节功能。手术采用Oilier外侧“U”形入路,股骨大转子截骨显露。术后未行外固定。结果患者疼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Harris评分术前72分,术后91分(P〈0.001)。CE角术前0.9°,术后27°(P〈0.001);髋臼顶角术前为29°,术后5°;头外移指数术前为0.68,术后0.65。所有病例截骨块及股骨大转子截骨处愈合良好。结论Oilier外侧“U”形入路行髋臼旋转截骨术髋臼缘显露充分;治疗早中期髋关节发育不良可以缓解疼痛,延缓骨关节炎的进展速度,中期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使用激素的骨坏死患者血液血栓形成和低纤溶倾向的指标变化,探讨SARS后骨坏死的病因学,以便用于非创伤性骨坏死的早期诊断和易感人群的筛选。方法选取88例SARS后激素性骨坏死患者抽取空腹肘静脉血。另取健康人群52名为对照,应用凝血仪和酶标仪的酶联免疫吸附法等方法测定凝血和纤溶指标。结果SARS后激素性骨坏死患者血液学因素改变明显,骨坏死组蛋白C(PC)(89±32)%,抗凝血酶Ⅲ(AT-Ⅲ)(87±27)%,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8±15)U/M L,纤溶酶原(PLG)(73±24)%,而对照组分别是PC(109±20)%,AT-Ⅲ(104±15)%,PAI(8±4)U/M L,PLG(95±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各指标出现异常的人数上,骨坏死组PC 25例(占28.41%),活化蛋白C抵抗(APCR)11例(12.6%),AT-Ⅲ39例(44.82%),PAI 46例(52.27%),PLG 52例(59.09%);而对照组PC 2例(3.85%),APCR 1例(1.92%),AT-Ⅲ2例(3.85%),PAI 5例(9.62%),PLG 3例(5.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RS后骨坏死患者的凝血、纤溶指标异常,对骨坏死易感人群可以进行高凝和低纤溶的筛选,PC、AT-Ⅲ、PAI、APC-R、PLG可作为骨坏死易感因素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对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患者实施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特点、手术技术难点及中长期疗效.方法 对1986年5月~2004年6月34例(41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患者施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并进行随访,所有患者均得到完整的临床及X 线片资料,平均随访时间为7.1年(2.2~19.3 年).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的临床症状及髋关节活动度均得到明显改善, Harris评分术前平均为33.9分(13.0~59.2分),术后改善为86.2分(72~96分).髋关节术前总活动度为45°(0~150°),术后改善为130°(70°~210°).随访时3例(4髋)出现假体的松动(均为骨水泥假体),其中1例患者术后10年行股骨柄及髋臼杯假体翻修术,其余患者无假体松动和下沉.2例(2髋)术后发生髋关节脱位, 2例(3 髋)髋关节周围出现轻度异位骨化.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患者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在髋关节活动度改善方面略差.术中应注意到此类患者因骨盆旋转对安放髋臼杯假体方向所产生的影响,减少术后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中、长期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处理MR图像股骨头坏死体积测定与初步力学测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依据MR图像数据在计算机上测定股骨头坏死的部位和体积,探讨其准确性及临床意义,并获得初步有限元分析结果。方法29例(38髋)晚期股骨头坏死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前获得髋关节MR图像冠状面T1WI的医学数字影像传输(DICOM)格式数据。利用Mimics等软件获得相应的股骨头三维重构模型,读取股骨头及其坏死病灶的体积。使用移水法测出大体股骨头及其坏死病灶的体积。模拟人体载荷计算机有限元分析。结果股骨头坏死病灶位于股骨头的前外上方,与大体股骨头坏死病灶位置相符。计算机上测得坏死病灶和整个股骨头的体积分别为(20.1±6.6)cm3、(49.0±4.6)cm3,与大体测量值(20.2±6.5)cm3、(49.3±4.5)cm3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5,P=0.341;t=-1.592,P=0.120)。有限元计算结果当坏死体积>30%时,可见片状塌陷区。结论股骨头坏死的计算机三维模型可以直观地理解病灶的形状和位置,准确地测出病灶体积。如股骨头坏死体积>30%,易发生股骨头塌陷。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脊髓诱发电位(Spinalcordevokednotentials,SCEP)在术中监测的安全范围,将刺激和记录线电极分别置于24只大耳白兔T7~T8、L4~L5间隙硬障外,记录正常电位后对脊髓施加纵向牵张力,至实验要求的波幅。波幅下降至正常的80%组脊髓组织结构轻微改变,脊髓功能正常;下降至50%组及<50%组则出现不可逆损害。结果表明,SCEP波形稳定,其波幅下降至80%是脊髓损伤的危险信号,下降至50%或50%以下将产生不可逆的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20.
股骨头坏死表面积测量及在股骨头塌陷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磁共振扫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的图像,计算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ofthefemoralhead,ONFH)表面积及坏死面积占整个股骨头表面积的百分比(简称坏死表面积比),检验其准确性,并应用于临床预测股骨头塌陷。方法2001年6月~2003年6月,对8例13髋拟行关节置换的ONFH患者术前作标准的MRI扫描,依T1连续图像计算,得出坏死表面积及坏死表面积比。将手术标本锯成与MRI扫描相同的层厚和层数,应用坐标纸粘贴,图像分析仪测出数据,并作统计学分析。另对16例25髋、期非手术治疗的ONFH患者,用MRI扫描图像法测定其股骨头坏死表面积及坏死表面积比,临床随访至股骨头出现塌陷,未塌陷者至少随访24个月,比较两者差异。结果MRI图像法与标本测量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的16例25髋中,17髋发生股骨头塌陷,坏死表面积为31.06±8.10cm2(95%CI26.58~35.55),坏死表面积比为58.91%±15.11%(95%CI51.14~66.68),未塌陷的8髋坏死表面积为14.16±9.32cm2(95%CI6.37~21.95),坏死表面积比为29.48%±19.76%(95%CI12.97~45.99)。未塌陷组中仅4髋坏死表面积比>33%,塌陷组均>33%。结论MRI图像法能较准确计算股骨头坏死表面积及坏死表面积比,可用于预测股骨头塌陷,坏死表面积比>33%为股骨头塌陷的临界值。此计算法仍较复杂,宜进一步简化,以利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