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多孔磷酸三钙修复骨缺损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估多孔磷酸三钙修复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骨缺损患者应用新型的具有内连接结构的多孔磷酸三钙进行手术植入治疗,其中24例单纯用多孔磷酸三钙植入,6例取自体红骨髓与多孔磷酸三钙混合后植入,2例取自体髂骨与多孔磷酸三钙混合后植入,进行连续12~18个月的临床观察.结果:所有患者无不良的局部和全身反应.X线片显示,术后1.5~3个月磷酸三钙植入区与缺损周围的骨组织之间界限模糊,有新生骨形成;术后6个月磷酸三钙植入区内明显有新骨长入,磷酸三钙与骨组织融为一体,骨缺损已基本修复。3~6个月磷酸三钙的密度逐渐减低。结论:多孔磷酸三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作用,其新型的内连接结构既可以保持一定的刚度和强度,又便于骨组织长入;其理想的生物降解效应更有利于骨组织的改建和塑型。  相似文献   
42.
本研究应用单次四环素荧光标记观察了两种不同刚度接骨板内固定后板下皮质骨的骨吸收与骨形成状况。结果显示:1.接骨板内固定后,板下骨的骨吸收与骨形成均明显增加,但以骨吸收为主要代谢活动。2.增加的骨改建活动或起源于骨内膜面,或起源与骨外膜面,二者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走向。骨内膜面的骨改建活动可沿横向血管表面进入皮质骨,最后出现于皮质骨中央哈氏管表面。而骨外膜面的骨改建活动则由接骨板两侧沿皮质骨表层向接骨板中央延伸。3.高刚度接骨板固定后,骨改建活动增加以骨内膜面来源为主,为此皮质骨内骨吸收腔形成也较多。相反,低刚度接骨板内固定后,骨外膜面的骨改建活动较活跃,吸收腔多位于皮质骨外表层,皮质骨中央骨改建活动增加和骨质疏松形成均相对缓慢。  相似文献   
43.
胫骨平台骨折的微创处理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 在关节镜监视下处理胫骨平台骨折。方法与结果 治疗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88例。术前X线、CT和三维CT重建。常规关节镜检查,镜下将胫骨平台骨折分为:裂纹型、边缘型、裂隙型、塌陷型、粉碎型、胫骨嵴骨折型和合并骨折型。根据骨折分型,确定治疗原则,在关节镜监视下不切开关节,进行骨折复位和有限切口内固定。同时诊断和处理关节内半月板和交叉韧带等损伤。术后遵循早期活动、后期负重原则。平均2.5年随访,优良率89.6%(Hohl评分法)。结论 胫骨平台骨折的关节镜下微创处理有利于正确复位和内固定,及时发现并处理关节内伴随损伤,允许早期不负重活动,提高关节稳定性和减少并发症产生。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可能影响锁定钢板置入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稳定性的相关因素。方法上海奉城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07年4月,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法治疗35例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患者,根据Neer分类,Ⅲ型骨折25例,Ⅳ型骨折10例。经三角肌胸大肌间入路,钝性分开三角肌,复位时尽量减少对骨折血运的破坏,将锁定钢板置于肱骨的侧方,大结节下方0.5 cm处,克氏针临时固定,锁定螺钉固定钢板,将移位的大小结节固定于钢板上。术后患肢三角巾悬吊胸前位固定。术后随访12~26个月,平均18个月,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材料及宿主反应。术后功能评价采用Neer评分。结果35例获得平均18个月(12~26个月)的随访;35例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4~10个月,平均4.6个月。按Neer评分标准评分,优23例,良9例,可3例,总优良率达91.4%。结论LPHP置入有高度的稳定性,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尤其是粉碎性及骨质疏松性骨折较理想。  相似文献   
45.
经皮插入钢板微创治疗胫腓骨多段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一种胫腓骨多段骨折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闭合复位,经皮插入钢板内固定微创治疗胫腓骨多段骨折13例,其中5例为开放性,8例为闭合性。A0分型:42-C2.1型2例,42-C2.2型3例,42-123.1型5例,42-123.3型3例。术后不辅以其它外固定,第2天起即开始不负重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13例均得到随访,随访4~18个月,平均8个月。所有病例伤口甲级愈合,骨折无延迟愈合、畸形愈合。平均 临床愈合时间15.3周,根据Johner-wruhs评分,优良率85%。结论 微创经皮插入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胫腓骨多段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6.
(足母)外翻是足部常见的畸形之一.我院自2001年3月起采用改良Chevron截骨术治疗(口止) 母外翻12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7.
分期微创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目的 介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分期微创治疗经验。方法采用急性期临时使用石膏、跟骨牵引或外固定支架,待伤口稳定后采用微创技术,应用非扩髓交锁髓内钉或经皮插入钢板技术治疗胫腓骨开放粉碎性骨折72例。Gustil0分类Ⅰ度22例、Ⅱ度39例、ⅢA度11例。近端9例、中段4l例、远端22例。结果72例患者均得到随访,伤口愈合情况良好,骨折无延迟愈合、畸形愈合,平均临床愈合时间为15周。根据Johner-Wruhs评分优良率89%。结论胫腓骨开放骨折可采用分阶段治疗,早期以软组织处理为主,二期以骨折微创内固定、关节功能锻炼为主。  相似文献   
48.
王友  史定伟  张峻 《上海医学》2004,27(2):91-93
目的 探讨应用可吸收螺钉固定四股绳肌腱重建膝关节前或后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2 5例交叉韧带撕裂 (19例前交叉韧带、6例后交叉韧带 )患者行关节镜下四股绳肌腱重建手术 ,术后平均随访19.3个月 ,比较术前、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关节活动度的改变。结果 重建术后患者平均膝关节活动度为 12 7° ,其中最大活动度 14 0° ,最小活动度 10 0°。术前膝关节前方不稳定者中有 84 %于术后Lachman试验转为阴性 ;术前 ++~ +++的膝关节后方不稳者中 ,有 6 7%术后后抽屉试验转为阴性。结论 可吸收螺钉固定四股绳肌腱重建交叉韧带具有良好的初期疗效。  相似文献   
49.
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软组织平衡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索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施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软组织平衡方法。方法采用针对性的软组织平衡程序对33例膝关节屈曲挛缩大于20°(20°~60°)的患者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进行软组织松解,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畸形程度、术中软组织松解情况、术后畸形矫正和膝关节功能等。结果33例患者中20例(60.6%)仅靠软组织松解即可在手术中基本矫正膝关节的屈曲畸形,术中需行股骨远端2次截骨者不到40%,且均为屈曲挛缩大于30°的患者。屈曲挛缩大于40°的患者,除松解紧张侧侧副韧带外,均需松解内外两侧后方关节囊;屈曲挛缩小于40°时,内外翻畸形越严重,两侧后方关节囊需要同时松解的概率越低。临床疗效显示,术中除2例仍残留5°和8°屈曲挛缩畸形外,其余31例患者术中均能完全伸直。随访31.3个月(6~66个月),膝关节评分(HS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28.8分增加到平均79.2分,膝关节平均屈曲挛缩1.3°(-3°~10°)。膝关节活动范围(ROM)由术前平均57.69°增加至97.69°。结论软组织松解是矫正膝关节屈曲挛缩的主要手段,对不同的膝关节疾病和畸形程度其术中软组织松解方法各不相同。良好合理的软组织平衡仍可使高度屈曲挛缩的膝关节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获得明显的功能恢复和畸形矫正。  相似文献   
50.
目的了解多孔β—TCP在植入人体后的的成骨变化及降解过程。方法对12例多孔β—TCP活检标本行不脱钙硬组织切片检查观察陶瓷周围和内部的新生组织、陶瓷的形态改变、降解颗粒及伴随的细胞吞噬反应。其中11例标本行组织形态计量。结果所有的β—TCP标本均可见新生骨组织,新骨与材料紧密接触;材料的结构变得稀疏,周围可见降解颗粒和吞噬细胞。新生骨组织(VPB)为21.83%,材料残余率为21.17%。结论多孔β—TCP是一种良好的骨传导材料,植入体内后能逐步降解并形成新生骨组织。陶瓷产生降解颗粒及诱发的细胞吞噬反应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