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010篇 |
免费 | 548篇 |
国内免费 | 36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8篇 |
儿科学 | 78篇 |
妇产科学 | 62篇 |
基础医学 | 365篇 |
口腔科学 | 293篇 |
临床医学 | 1380篇 |
内科学 | 725篇 |
皮肤病学 | 81篇 |
神经病学 | 180篇 |
特种医学 | 32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1篇 |
外科学 | 692篇 |
综合类 | 2813篇 |
预防医学 | 1232篇 |
眼科学 | 76篇 |
药学 | 1106篇 |
13篇 | |
中国医学 | 1171篇 |
肿瘤学 | 2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9篇 |
2023年 | 240篇 |
2022年 | 248篇 |
2021年 | 282篇 |
2020年 | 207篇 |
2019年 | 213篇 |
2018年 | 231篇 |
2017年 | 134篇 |
2016年 | 169篇 |
2015年 | 207篇 |
2014年 | 471篇 |
2013年 | 397篇 |
2012年 | 437篇 |
2011年 | 481篇 |
2010年 | 468篇 |
2009年 | 454篇 |
2008年 | 424篇 |
2007年 | 479篇 |
2006年 | 511篇 |
2005年 | 479篇 |
2004年 | 400篇 |
2003年 | 355篇 |
2002年 | 300篇 |
2001年 | 282篇 |
2000年 | 301篇 |
1999年 | 323篇 |
1998年 | 255篇 |
1997年 | 294篇 |
1996年 | 292篇 |
1995年 | 281篇 |
1994年 | 244篇 |
1993年 | 192篇 |
1992年 | 159篇 |
1991年 | 138篇 |
1990年 | 100篇 |
1989年 | 100篇 |
1988年 | 41篇 |
1987年 | 34篇 |
1986年 | 30篇 |
1985年 | 30篇 |
1984年 | 26篇 |
1983年 | 29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15篇 |
1980年 | 11篇 |
1978年 | 7篇 |
1977年 | 5篇 |
1976年 | 6篇 |
1960年 | 4篇 |
1959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目的研究间苯三酚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作用和安全性。方法 208例要求行无痛人工流产者(无阴道分娩史且流产次数不超过2次要求人工流产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间苯三酚组,每组104例。间苯三酚组麻醉诱导前10min静脉注射间苯三酚注射液4mL,对照组静脉注射氯化钠注射液4mL,然后2组均依次静脉注射舒芬太尼5μg、丙泊酚2mg·kg~(-1)。观察宫颈扩张情况,呼吸、循环抑制情况,麻醉效果,丙泊酚诱导量及总量,苏醒时间,术中及术后2h出血量和流产效果。结果间苯三酚组的体动发生率、呼吸抑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宫颈软化程度高于对照组(P<0.01),丙泊酚用量少于对照组(P<0.01)。2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间苯三酚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能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减少无痛人工流产风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小剂量秋水仙碱联合非布司他治疗高尿酸血症痛风的效果及对疼痛程度、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1年3月就诊的高尿酸血症痛风15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给予小剂量秋水仙碱联合非布司他片治疗,对照组给予非布司他片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2组临床效果,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比较2组疼痛情况、血尿酸(BUA)水平,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清炎性因子含量,并记录2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1、3、6个月,2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P<0.01)。治疗后1、3、6个月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1、3、6个月,2组BU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P<0.01)。治疗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 相似文献
74.
实胀方与虚胀方辨证敷脐对肝硬化腹水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中药实胀方与虚胀方巴布剂敷脐分别对肝硬化腹水实证与虚证患者的作用.方法选择肝硬化腹水住院患者77例,其中实证3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1例、试验组26例;虚证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4例、试验组26例.在限制利尿剂使用的一般治疗基础上,试验组实证与虚证分别以实胀方或虚胀方巴布剂敷脐,对照组不用敷脐药物.观察患者症状、体重、腹围与尿量,治疗前后B超检查腹水情况,分级判断疗效.并观察毒副反应.结果实际完成病例62例,脱落15例.与相应对照组比较,试验组体重减轻,腹围缩小,腹水减少,而且尿量与排气明显增加(P<0.05).试验组的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虚证对照与试验组的Ⅰ/Ⅱ级有效率分别为7.1%、57.2%,实证对照与试验组分别为9.1%、69.2%,以实证敷脐试验组疗效稍好.结论中药实胀方与虚胀方巴布剂敷脐分别对肝硬化腹水实证与虚证患者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青岛地区丙型肝炎基因型的分布状况,发现丙型肝炎病毒(HCV)流行优势株,分析丙型肝炎基因型与病人性别、感染途径、炎症活动度、病毒载量等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RT-PCR方法,对46例青岛地区丙型肝炎病人的血清RNA提取物NS5B区和(或)CORE-E1区进行扩增,扩增片段进行基因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在PUBMED网站中获得基因分型结果,分析不同丙型肝炎基因型与病人性别、感染途径、肝病程度、HCV RNA含量及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的关系。结果 46例血清标本,HCV RNA均为阳性,44例可以分型,分型率为95.65%,其中基因1b型28例(63.64%),2a型14例(31.81%),3b型2例(4.55%)。丙型肝炎基因型的分布与病人性别、感染途径、肝病程度、HCV RNA含量及ALT、AST水平均无关(P〉0.05)。结论 青岛地区HCV流行株为基因 1b型和2a型,基因1b型为优势株,同时发现3b基因型。基因型与丙型肝炎的疾病进展程度及炎症活动度无关。 相似文献
76.
<正> HC—1020~+血细胞分析仪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要求在25℃左右,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本文着重讨论白细胞分类及直方图的改变。1.材料和方法1·1 对象 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年龄20—50岁。1·2 仪器和试剂 美国丹能HC—1020~+血细胞分 相似文献
77.
应用血细胞计数仪所需血液标本为EDTA静脉抗凝血。合格的血液标本可以同时检测出WBC及分类、RBC和PLT各参数的结果,为临床提供全面、准确的参考数据。但由于采血过程中的一些因素,造成了血液标本的不合格。为此,我们对2001年1月~2005年12月不合格标本原因作以分析。1临床资料我 相似文献
78.
别玉龙赵福海史大卓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3):561-562
“病证结合”思维模式是当前中西医临床结合研究的热点。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病证结合”的内涵已发生了改变,主要表现在思维模式、诊断、治疗3个方面,贯穿了医疗活动全过程。随着临床实践的积累,病症诊疗思维模式也在不断完善,最终形成新的思辨体系,充分将中医整体观,即系统功能思想与现代医学局部微观结构改变相结合,从多个维度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拓展中医辨证范围。 相似文献
79.
目的 通过基于质谱分析技术寻找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尿液潜在生物标记物。方法 应用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GC-MS)技术对7例无家族史的寻常型银屑病女性患者和7例有家族史的寻常型银屑病女性患者及14例健康志愿者血浆进行检测,分析数据采取聚类法(CA)、主成分分析法(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和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寻找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与健康者尿液差异性代谢物。结果 寻常型银屑病女性患者尿液标本中L-丙氨酸、天冬氨酸较正常对照组升高,甘油(丙三醇)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降低。结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不仅存在糖代谢及氨基酸代谢的紊乱,还可能合并肝肾代谢功能障碍。该结果可能对深入研究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同时为开发新的治疗靶点及预防银屑病的发生、评估银屑病的预后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0.
[目的] 分析中医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影响因素,探讨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层级结构关系,构建中医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防治解释结构模型(ISM),为建立中医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防治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1年9月—2022年12月收集中医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相关文献资料,通过文献分析、ISM小组成员讨论和专家访谈等方式确定14个影响因素,对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两两比较,建立中医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因素邻接矩阵,利用Matlab软件计算可达矩阵并进行层级结构分析,最终建立中医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因ISM模型。[结果] 中医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影响因素ISM模型呈6层阶梯结构,直接影响因素L1={S11}、核心影响因素L2={S9,S10,S13,S14}、L3={S8,S12}、L4={S6}、深层影响因素L5={S2,S3,S4,S5,S7}、L6={S1}。各层级间相互影响、层层递进,共同影响中医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防治体系。[结论] 中医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防治体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涉及政府机构、医疗和教育机构、社会民众等多维度共同协调配合。根据中医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影响因素不同层级结构和路径特点健全中医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防治体系,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国应对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救治体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