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86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胸椎椎弓根形态测量研究   总被引:44,自引:6,他引:38  
目的:观察不同节段胸椎椎弓根形态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测量40具国人胸椎标本的椎弓根横径、矢状径、矢状面夹角、椎弓根间距、椎弓根后缘皮质到椎体前缘皮质距离及椎弓根-椎板夹角,观察椎弓根后缘中点与相应横突根部的关系。结果:(1)除T1外,各节段椎弓根矢状径均明显大于横径(P<0.01);(2)椎弓根矢状面夹角从T1到T9逐渐减小,T10以下为负角;(3)椎弓根后缘皮质沿其轴线到椎体前缘的长度从T1到T7逐渐增加,T7到T12基本相同;(4)T1与T12椎弓根螺钉拟进钉点位于横突根部中点,T2及T11位于横突根部中上1/3点,其余各节段均位于横突根部上缘。结论:进行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时,应根据不同节段椎弓根形态特点,结合X线片或CT片,选择相应的螺钉直径、长度、进钉部位及方向。  相似文献   
72.
中上胸椎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中上胸椎骨折的损伤特点、手术时机与手术方法。方法 对一组35例手术治疗的中上胸椎骨折(T1-10)进行回顾性总结,其中脊髓完全性损伤25例,不完全性损伤10例。比较不同手术时间的出血量、手术前后ASIA分级及感觉运动评分变化。结果 骨折合并脊髓不完全损伤10例,随访ASIA分级提高1~2级;骨折合并脊髓完全性损伤,不能改善ASIA分级,但能提高运动感觉评分平均20分。结论 中上胸椎骨折具有损伤累及节段多、脊髓损伤严重、功能恢复差的特点。脊髓不完全性损伤应尽早手术,完全性损伤宜在伤后2周手术。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中上胸椎骨折可以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3.
目的采用螺旋CT三维成象技术,做CTA与脊柱的联合重建,用以对脊柱侧弯畸形的术前评估和手术计划的制定.方法对36例脊柱侧弯患者行螺旋CT扫描,采用MIP和SSD技术进行主动脉与脊柱的联合3D重建.对主动脉与脊柱间距,以及Cobb角进行测量.结果36例患者均清楚地显示了主动脉与脊柱的准确距离,Cobb角得以精确测量.采用此种技术所做的组合重建及其3D显示被证明与外科手术所见极为接近.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与脊柱3D重建技术,不仅解决了临床脊柱侧弯矫正术前无法准确测量Cobb角的难题,还可以准确地测量出变异脊柱与脊柱前大血管的间距,以及两者之间的长度差,为脊柱矫正术和术后评估提供了有利的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74.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段爆裂骨折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对无神经损伤胸腰段爆裂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 2 2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爆裂骨折 ,采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器复位固定、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 ,术前、后摄X线片、CT扫描。结果 术后伤椎高度明显恢复 ,后凸显著矫正 (P <0 0 5 ) ;术后 1年 ,后凸矫正度数大量丢失 (P <0 0 5 )。结论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是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一种理想方法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不能阻止后凸矫正度数的丢失。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联合前路选择性融合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5年6月~2008年12月,对66例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联合前路1~2个节段选择性融合手术治疗。其中男53例,女13例;年龄39~62岁,平均51.9岁。前方融合1个椎间隙49例,融合2个椎间隙17例;后方C3~6开门18例,C3~7开;548例。比较手术前后JOA评分及颈椎生理曲度(中立位C2~C7前凸角)。结果所有患者安全接受手术,无不可逆性神经损伤,无融合失败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3.5-5.0h,平均4.4h。术中出血量300~1100ml,平均590ml。所有患者都得到1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9个月(12~41个月)。术前JOA评分7~12分,平均9.5分;术后1年随访JOA评分9~16分,平均13.9分,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俨〈0.05),改善率为46%;中立位C2~C7前凸角术前为2°~13°,平均8.9°;术后1年随访为12°-21°,平均16.7°;二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联合前路选择性融合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安全,能获得良好的减压效果,改善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76.
经椎弓根植骨预防骨折后椎体塌陷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植骨器械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椎管减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52例并获得2年以上随访。测量伤椎椎体中央高度值,比较植骨后椎体高度的恢复程度,观察植骨融合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2例患者术后随访27~62个月,平均36个月。CT显示椎体内植骨融合良好,伤椎椎体中央高度值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例(12%)出现伤椎椎体塌陷,其中3例后凸成角,内固定失败,再次手术治疗。结论椎管减压及内固定同时经伤椎椎弓根进行椎体内植骨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可预防术后远期椎体塌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77.
目的 回顾性总结儿童Marfan综合征 (MS)的诊断和心血管并发症、脊柱侧凸的治疗经验和教训。方法  1992年至 2 0 0 2年手术的 2 2例MS患儿采用心血管手术治疗 9例 ,其中 3例在术后又行脊柱侧凸矫正术 ,脊柱手术共 16例。 8例心外术后患儿随访 38~ 10 1个月 ,平均 (6 2 .1±2 1.4 )个月 ,检查方法主要为超声心动图 ,9例脊柱外科患儿术后随访 5~ 32个月 ,平均 (2 0 .7± 10 .5 )个月 ,要求拍摄全胸椎正侧位片。结果 家族史阳性率 6 4 %。根部扩张发生率 78% ,二尖瓣脱垂、反流 4 4 % ,窦部未处理者其根部均有扩张。心血管手术死亡 1例 ,术后随访期间无死亡 ,心功能均为 0~I级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脊柱矫治无手术和术后死亡 ,术后脊柱侧凸角平均剩余 (2 4 .3± 15 .5 0 )°(4°~ 4 0°) ,平均矫正率 6 9.31% (4 5 .0 0 %~ 93.71% ) ,9例随访患儿的矫正率平均丢失 6 .8% (11.4 %~ 3.5 % )。结论 应重视成人患者子女的检查 ;手术指征依次为根部扩张、脊柱侧凸和二尖瓣反流 ;在处理主动脉根部扩张时不能旷置窦部 ;二尖瓣反流是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 ;脊柱Scofix器械矫正及植骨融合术效果理想 ,但术前应仔细评估和处理心血管病变 ;超声心动图在诊断和处理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8.
目的:观察后路椎管减压,椎体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2年以来56例胸腰椎骨折病人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体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得到随访48例,随访平均20个月(6个月~62个月), 其中29例脊髓不全损伤患者Frankel分级提高1级~3级(平均1.8级).A级16例有2例恢复到B级,1例恢复到C级,其余患者部分术后感觉平面下降或下肢感觉部分恢复,运动功能无明显改善.术后遗留轻度腰背痛5例,有2例出现轻度神经根损伤症状,1例螺钉松动, 无1例发生感染.随访病例均行X片检查,后凸角由术前平均28° (11°~35°)矫正到术后10° (0°~15°),椎体前缘高度矢状径指数术前32°(15°~55°),恢复到术后88°(72°~100°).结论:后路椎管减压,椎体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此方法操作简单、安全,解除神经及硬膜囊压迫的同时扩大了椎管,杜绝了继发性椎管狭窄,增加了脊柱稳定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9.
脊柱侧凸是复杂的脊柱三维畸形,主要表现为冠状面上脊柱的侧弯,合并横断面上椎体的旋转。脊柱侧凸是躯干的畸形,其特征是脊柱的侧向偏移和轴位旋转。在许多特发性脊柱侧凸病例中存在矢状面上胸椎生理后凸的减少以及肋骨的变形。少数特发性脊柱侧凸病例表现为主弯与次弯交界区的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80.
我院1997年6月~2000年6月收治21例1~3度腰椎滑脱患者,经椎管减压、滑脱矫正固定器(SRF)复位固定、椎间融合器(BAK)脊柱前中柱植入改进术式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