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86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31.
关节镜下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微创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7月,对21例(22侧)半月板损伤后切除半月板的患者行关节镜下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手术.在关节镜下用膝关节定位器制作容纳半月板前、后角骨栓(骨桥)的骨道(骨槽),将大小匹配的带有前、后角骨栓(骨桥)的同种异体半月板植入适当位置,并与关节囊缝合固定.全部患者于术前行MR检查,13例于术后1年复查MR.采用VAS疼痛评分、Lysholm评分和IKDC分级方法评价膝关节功能.3例分别于术后3、9及18个月行二次关节镜探奁.结果 全部病例无手术副损伤、感染或需摘除移植半月板者.随访6~28个月,平均16.3个月.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均可伸直,屈曲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AS疼痛评分术前(7.0±2.3)分、术后(3.2±1.3)分,Lysholm评分术前(64.3±15.7)分、术后(80.1±19.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IKDC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关节镜检查示移植半月板与关节囊基本愈合,形态完整;术后9个月移植半月板质地偏硬;术后18个月移植半月板与关节囊愈合牢固,质地接近正常半月板.术前与术后关节软骨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早期临床效果满意,移植半月板与周围组织愈合良好.但术后早期稳定性稍差,容易损伤.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重度脊柱侧凸手术治疗中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 手术治疗Cobb角大于80°的脊柱侧凸患者71例。术前侧凸角平均96.6°(80°~135°),31例患者同时有脊柱后凸,平均后凸角83.0°(52°~145°)。行后路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14例,后路顶锥楔形截骨21例,分期手术34例,前后路联合手术2例。术中应用SEP和唤醒试验双向临测61例,单独唤醒试验10例。结果 术后平均侧凸角39.6°(矫正率59.2%),平均后凸角31.9°(校正率61.6%)。39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51个月(5~81个月),其中33例患者植骨融合良好,矫正丢失率平均2.1%,2例因内固定断裂再次手术。术前有神经功能障碍的8例患者中,除4例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外,3例完全恢复,1例大部分恢复。术后出现神经功能障碍5例,4例完全恢复,1例部分恢复。结论 头颅骨盆环和脊椎截骨技术是提高重度脊柱侧凸矫正率、降低神经并发症的有效方法:术中唤醒试验配合SEP监测能较早提示神经那系统损伤;对出现神经功能系统损伤患者,术后早期使用脱水药和激素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参8。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进展期结核性脊柱后凸后路手术矫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2006年10月25例采用后路手术治疗进展期结核性脊柱后凸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0例,女15例。平均年龄36.1岁(12~62岁)。病程平均4年3个月(2年7个月~11年)。病变累及椎体平均2.2节段(1~4节段),病变部位T7~L3。术后抗结核治疗时间平均9.4个月(7~23个月),随访时间平均24.3个月(9~59个月)。其中后凸21例,侧后凸4例,术前脊柱后凸角平均60.3°(19°~130°)。结果21例患者行一期后路结核病灶清除,椎管减压及椎体截骨、Luque棒结合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及植骨矫正,4例进行了二期前路椎间植骨。除2例患者失去随访外,其他患者随访时x线片均显示截骨区骨融合良好,25例患者术后脊柱后凸角度平均17.3°(-10°~60°),后凸矫正率平均71.3%(53.9%~152.6%)。19例随访患者的后凸矫正丢失率平均5.8%(3.6%~9.3%)。结论进展期结核性脊柱后凸患者可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截骨、椎管减压及Luque棒结合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手术。对部分多节段椎体破坏严重的患者,需同期或二期行前路椎间植骨,以免融合及内固定失败。  相似文献   
34.
改良哈氏棒椎弓根螺钉治疗儿童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总结23例儿童(平均年龄11.1岁)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采用改良哈氏棒椎弓根螺钉的治疗结果。方法:用改良哈氏棒椎弓根螺钉配合脊柱松解或/和头盆环牵引后器械固定。结果:平均随访25.8个月。术前侧凸平均Cobb角102.3°,悬吊位95.1°;术后侧凸平均Cobb角57.6°,平均矫正率41.9%,无不可逆性脊髓损伤。结论:改良哈氏棒固定减少了哈氏器械所致的脱钩、断棒等并发症,配合脊柱松解或/和头盆环牵引,减少了脊髓牵拉损伤,提高了矫正率  相似文献   
35.
我院1997年6月~2000年6月收治21例1~3度腰椎滑脱患者,经椎管减压、滑脱矫正固定器(SRF)复位固定、椎间融合器(BAK)脊柱前中柱植入改进术式治疗,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8~61岁,平均46岁;均为真性滑脱,Ⅰ度4例,Ⅱ度16例,Ⅲ度1例;滑脱椎平面:腰4为8例,腰5为13例;合并椎管狭窄12例,椎间盘突出3例。1.2 手术方法 本组均采用304医院研制的钛合金滑脱矫正固定器进行复位固定,其中10例应用1枚椎间融合器,11例应用2枚椎间融合器,于后路一次手术完成减压、复位及固定,椎间融合器植入椎间隙脊柱  相似文献   
36.
脊柱椎间隙感染的内固定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通过8例脊柱椎间隙感染内固定治疗的临床分析,探讨内固定手术在脊柱椎间隙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脊柱后路内固定治疗,其中Trifix3例、改良Trifix3例、USS2例。结果:随访时间3个月。采用内固定治疗的8例中卧床时间最短3d,最长4周。比保守治疗卧床时间缩短2-3周。结论:本组8例内固定治疗脊柱椎间隙感染没有引起炎症扩散,而且缩短了卧床时间。  相似文献   
37.
目的:通过对143例获得10年以上长期随访的单节段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后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随访时的临床疗效、复发率,并判断不同年龄段患者,不同椎间盘突出严重程度患者的随访结果是否存在差异。方法:14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手术时间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其中男80例,女63例;患者手术时年龄18~66岁,平均37.85岁;随访时间10~15年,平均12.7年。按照手术时年龄将患者分为30岁以下,30~50岁,50岁以上3组分别进行疗效评价;所有获得随访的患者中87例收集到了术前的CT扫描结果,根据CT测量椎间盘突出的严重程度将87例患者分为Ⅰ、Ⅱ、Ⅲ度共3组进行疗效评价。2011年对所有患者行末次随访,选择JOA评分和ODI指数评价其总体手术效果和各组间疗效有无差异,使用改良Macnab标准对患者进行评价。结果:①143例患者术前JOA评分为5.11±2.02,末次随访为12.51±2.35;术前ODI评分为33.98±7.42,末次随访为13.39±6.79,末次随访时JOA与ODI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照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达到了83.2%(119/143),复发率为6.3%。②30岁以下组与其他年龄组相比术后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两组间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间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椎间盘突出Ⅲ度的患者术后JOA和ODI评分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长期随访证实单节段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远期疗效良好,复发率低,是多数该病患者的首选手术方法;②青年患者(30岁以下)施行该手术后部分患者51%(19/37)会有经常出现的腰背痛;③椎间盘突出程度严重的患者行单纯椎板开窗减压术远期疗效差于相对轻度突出的患者。  相似文献   
38.
腰椎后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腰椎后路手术早期并发症原因,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调查1998~2002年收治的腰椎后路手术患者903例临床资料,男587例,女316例,平均年龄36.7岁(18~78岁),术前诊断均依据患者术前主要症状、体征及相应的影像学结果确定,根据不同诊断采用相应的手术方法治疗,对其中发生的早期并发症(术后2周内)进行统计及临床分析。结果:903例中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者76例78例次(8.6%),其中2例女性患者同时出现两种并发症。主要包括神经根刺激症状(占早期并发症的64.1%),多数患者症状经对症处理,于4~30d(平均10.1d)得到缓解;消化道症状(11.5%),除2例给予灌肠外,其他均对症处理3~10d(平均6.8d)后缓解;切口深(浅)部血肿(5.1%)、脑脊液漏(5.1%)、尿潴留(3.9%)、切口深部感染(2.6%)、下肢深静脉血栓(2.6%)、肺栓塞(2.6%)、泌尿系感染(1-3%)及皮下脂肪液化(1.3%)等,所有并发症均获得良性转归。结论:腰椎后路手术早期并发症影响手术疗效,除了注重术中操作外,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重视围手术期临床观察及处理和早期功能锻炼,将有利于腰椎后路早期手术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39.
短节段腰椎滑脱复位固定器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评价腰椎滑脱复位固定器(HOIST)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采用7具新鲜成人尸体脊柱标本(L2~S2),Panjabi法制作腰椎滑脱模型,固定器械分别为HOIST器械和DICK器械。应用脊柱三维运动稳定测试仪对标本进行前屈,后伸,右、左侧弯及左、右轴向旋转6个方位的运动范围(ROM)测试;在858MTS实验机上进行疲劳实验。实验分为完整状态组、L4滑脱组、HOIST器械固定组、HOIST器械疲劳组和DICK器械组。结果滑脱状态的ROM明显大于其他4个状态(P<0.05);HOIST器械固定疲劳前后的标本(L4,5)在6个方位的ROM明显较完整状态小(P<0.05);HOIST器械固定疲劳前后以及DICK器械固定三个状态间的ROM(除左轴向旋转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HOIST器械在力学性能上能满足生理需要,且具有良好的疲劳后稳定性。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脊柱矫形手术失败原因、预防措施、处理方法及翻修手术适应证。方法31例患者,男18例,女13例;翻修手术时年龄4~35岁,平均14.7岁;既往平均手术史1.5次。初次手术距翻修手术时间平均47.9个月(13~114个月)。术前出现腰背部酸困疼痛、活动后加重16例,内植物并发症(断裂、松脱或外露等)5例,畸形进行性加重21例,下肢部分肌力和感觉障碍5例。翻修术前平均侧凸角75.3°,脊柱柔韧性9.8%;后凸角76°,柔韧性25.2%。分别采用脊椎截骨、椎弓根螺钉固定,原位固定和分期手术治疗。结果20例患者平均随访31.8个月,侧后凸平均矫正率分别为55.2%和67.5%。手术并发症:出现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4例(12.9%),经脱水、激素和电脉冲刺激等治疗,均在术后1~3周内得到完全恢复;内植物断裂2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正确掌握脊柱矫形手术治疗原则、良好的植骨融合、对先天性侧凸进行必要的内固定以及避免过早拆除内固定等,是防止矫形手术失败的有效手段。对有顽固性腰背痛、脊柱假关节和术后畸形进行性加重者,应根据患者年龄、畸形程度和脊柱柔韧性,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