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86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为在国内更好地开展前外侧肌间隙入路髋关节微创置换术,研究国人相关解剖结构,探讨手术技术并观察临床效果. 方法 解剖3具(6髋)新鲜成年尸体标本,观察国人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周围解剖结构.对16例患者实施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总结临床结果 和手术操作技术. 结果 尸体解剖见手术入路为长三角形间隙,其上内角处臀中肌前缘与阔筋膜张肌后缘有部分肌纤维连接,是臀上神经下支经臀中肌进入阔筋膜张肌的关键部位,手术切口上缘不应超出此范围.临床手术切口长7~10 cm(平均8.8 cm),术中出血250~550 ml(平均350 ml).术后3~5 d下床活动.7例术中发现臀中肌前缘肌纤维部分挫裂伤,予以修剪.随访18~39个月(平均27.7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多数假体位置良好,1例髋臼前倾角偏大,2例髋臼外展角偏大,但均无并发症和明显功能障碍.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前为(39.1±6.7)分,术后6个月为(80.6±11.3)分,术后12个月为(88.7±9.6)分,术后24个月(11例)为(91.4±13.5)分.所有患者未发现臀中肌无力现象. 结论 前外侧肌间隙入路髋关节微创置换术具有解剖层次简单、手术创伤小、不剥离或损伤肌肉、术后康复快等优点,有实用价值并适合在体形较小的国人中推广.但术中需避免因大转子撞击敏髋臼锉修的前倾角偏大及切口远端软组织限制致髋臼外展角增加.注意准确定位皮肤切口,并使用微创技术专用手术器械.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全关节镜下联合半月板移植和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微创手术技术、围手术期处理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8例膝关节半月板切除伴有ACL损伤的患者,同期实施关节镜下半月板移植与ACL重建微创手术.内侧半月板移植采用前后角骨栓固定方法,外侧半月板移植采用前后角骨桥固定方法.ACL重建术采用自体腘绳肌腱移植,股骨端内纽扣固定、胫骨端可吸收界面钉固定的方法.全部手术过程在关节镜下完成.膝关节功能采用Lysholm记分和IKDC分级评价.关节稳定性检查包括Lachman试验、抽屉试验和轴移试验.膝关节活动度通过测量双膝活动度的差值评价.平均随访20.4个月(5-42个月).结果 本组病例没有因移植物失败需ACL翻修或取出移植半月板者.患侧膝关节屈曲度较健侧减少9°±6°,伸直度较健侧减少3°±2°.术前患膝Lachman试验Ⅱ°阳性2例,Ⅲ°阳性6例,抽屉试验Ⅱ°阳性3例,Ⅲ°阳性5例,所有患膝轴移试验阳性.术后患膝Lachman试验阴性6例,Ⅰ°和Ⅱ°阳性各1例.前抽屉试验阴性6例,Ⅰ°阳性2例.所有患膝轴移试验阴性.Lysholm记分在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KDC分级正常和接近正常者所占比率在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MRI示ACL移植物位置适当,移植半月板1例前角和1例后角有Ⅱ°损伤信号影,其余半月板外形良好,有内部信号不均匀现象.结论 对适当选择的半月板切除伴有ACL损伤患者,联合半月板移植与ACL重建术可较好地恢复膝关节稳定性,改善功能.虽然其在全关节镜下的微创操作技术上有一定难度,但此术式是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长期疗效。方法在89例胸腰椎爆裂骨折中,75例获得随访,其中52例接受了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23例则采用了单纯后路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观察指标包括神经功能改善、Cobb角改变、伤椎与正常椎高度比、VAS疼痛评分改变等。结果两组患者在神经功能改善、Cobb角改变、伤椎与正常椎高度比、VAS疼痛评分改变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第2组患者内固定失败率较高。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很好恢复伤椎的高度,避免后凸畸形的复发,同时有助于临床症状的改善,而且内固定失败率较低。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胸腰椎爆裂骨折经椎弓根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伤椎相邻椎间盘及相邻节段椎间盘的转归。方法随机选取6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例,55例(62椎体)得到随访,合并椎间盘损伤3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观察指标包括术前术后椎间盘的退变程度(于MRIT2加权像上按Pearce分级标准)、Cobb角改变、VAS疼痛评分改变等。结果术前未合并椎间盘损伤的患者与合并椎间盘损伤的患者相比,伤椎相邻椎间盘的退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央终板骨折粉碎严重或复位不佳的患者与术前未合并椎间盘损伤的患者差异更加显著(P〈0.01),术前未合并椎间盘损伤的患者与合并椎间盘损伤的患者相邻节段椎间盘的退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前未合并椎间盘损伤组及中央终板骨折复位良好组与中央终板骨折粉碎严重或复位不佳组相比,术前术后VAS评分改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很好地避免术后后凸畸形的复发,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术前应尽可能行MRI检查明确椎间盘的情况,术中尽可能复位中央终板骨折,尤其是术前合并椎间盘损伤的患者,必要时可切除损伤椎间盘,行椎间融合术。由于坚强固定及融合术的相关副作用,新的固定方式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25.
目的对肛门外括约肌肌力进行量化分级,并探讨其在脊髓神经不完全损伤恢复期的意 义。方法肛门内置水囊与KLP-V30型智能生理压力测试仪相联。测量20例腰麻前后的肛门外 括约肌自主收缩压直至恢复至麻醉前水平,同时记录双下肢感觉运动评分。并对10例脊髓损 伤恢复期患者观测随访。结果腰麻后随着神经功能状态改变,感觉运动评分逐渐提高,肛门 外括约肌肌力也存在梯度。将其肌力分为4级,正常肌力在25mmHg左右。临床应用表明脊髓 不完全损伤者肛门外括约肌肌力及恢复情况与脊髓损伤及恢复程度有关。结论对肛门括约肌 肌力进行量化分级可作为脊髓损伤及其功能恢复程度的一个辅助参考。  相似文献   
26.
颈椎管内Ewing肉瘤二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wing肉瘤是一种病程进展快、恶性程度高的小圆细胞肿瘤,多见于长骨和骨盆,骨外Ewing肉瘤少见。我科2002~2003年治疗颈椎管内Ewing肉瘤2例,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总结诊治经验。  相似文献   
27.
针对重度脊柱侧凸,传统的分期矫正手术不仅治疗周期长,在畸形矫正过程中,往往会因脊髓受到过度牵拉而增加神经损伤的机会.全脊椎截骨术是近年来国内逐渐开展的治疗重度和僵硬性脊柱侧凸的主要方法,它能使矫正手术一次完成,并随着畸形矫正,脊髓相对短缩,只要局部椎管减压充分,很少引起不可逆性的神经系统损伤.  相似文献   
28.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两种不同的微波灭活技术应用于肢体骨巨细胞瘤的手术方法,观察手术疗效,从而找出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应用微波治疗肢体骨巨细胞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2006年9月至2010年9月,21例肢体骨巨细胞瘤的患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原发病例18例,复发3例(均为局部复发,未发现远处转移).病变部位股骨8例,胫骨5例,肱骨5例,桡骨2例,尺骨1例.肿瘤伴发病理性骨折3例.8例行肿瘤原位微波灭活刮除术,即先行肿瘤原位微波灭活后刮除肿瘤;13例行肿瘤囊内刮除微波辅助残腔灭活术,即先采用常规的方法刮除肿瘤后,辅助以微波灭活肿瘤刮除术后的残腔.全部病例均得到病理学证实.结果 全部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3个月.各有1例肿瘤微波原位灭活刮除及肿瘤刮除微波辅助残腔灭活的病例,术后10个月及18个月局部复发.2例股骨远端病例及1例胫骨近端病例在术后6-12个月内发生骨折,均为肿瘤原位微波灭活刮除病例.无伤口并发症及深部感染的发生,无远处转移.术后MSTS功能评分微波原位灭活刮除组平均为24分,囊内刮除辅助微波灭活组平均为28分,全部微波灭活治疗的病例平均为26分.结论微波灭活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肢体骨巨细胞瘤的手术方法,可以获得较满意的术后局部复发率.肿瘤囊内刮除微波辅助残腔灭活术在保持局部低复发率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了微波灭活术后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9.
关节镜下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微创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7月,对21例(22侧)半月板损伤后切除半月板的患者行关节镜下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手术.在关节镜下用膝关节定位器制作容纳半月板前、后角骨栓(骨桥)的骨道(骨槽),将大小匹配的带有前、后角骨栓(骨桥)的同种异体半月板植入适当位置,并与关节囊缝合固定.全部患者于术前行MR检查,13例于术后1年复查MR.采用VAS疼痛评分、Lysholm评分和IKDC分级方法评价膝关节功能.3例分别于术后3、9及18个月行二次关节镜探奁.结果 全部病例无手术副损伤、感染或需摘除移植半月板者.随访6~28个月,平均16.3个月.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均可伸直,屈曲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AS疼痛评分术前(7.0±2.3)分、术后(3.2±1.3)分,Lysholm评分术前(64.3±15.7)分、术后(80.1±19.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IKDC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关节镜检查示移植半月板与关节囊基本愈合,形态完整;术后9个月移植半月板质地偏硬;术后18个月移植半月板与关节囊愈合牢固,质地接近正常半月板.术前与术后关节软骨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早期临床效果满意,移植半月板与周围组织愈合良好.但术后早期稳定性稍差,容易损伤.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重度脊柱侧凸手术治疗中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 手术治疗Cobb角大于80°的脊柱侧凸患者71例。术前侧凸角平均96.6°(80°~135°),31例患者同时有脊柱后凸,平均后凸角83.0°(52°~145°)。行后路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14例,后路顶锥楔形截骨21例,分期手术34例,前后路联合手术2例。术中应用SEP和唤醒试验双向临测61例,单独唤醒试验10例。结果 术后平均侧凸角39.6°(矫正率59.2%),平均后凸角31.9°(校正率61.6%)。39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51个月(5~81个月),其中33例患者植骨融合良好,矫正丢失率平均2.1%,2例因内固定断裂再次手术。术前有神经功能障碍的8例患者中,除4例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外,3例完全恢复,1例大部分恢复。术后出现神经功能障碍5例,4例完全恢复,1例部分恢复。结论 头颅骨盆环和脊椎截骨技术是提高重度脊柱侧凸矫正率、降低神经并发症的有效方法:术中唤醒试验配合SEP监测能较早提示神经那系统损伤;对出现神经功能系统损伤患者,术后早期使用脱水药和激素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参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