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4篇
肿瘤学   4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目的 总结成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诊治经验。方法 对我院1990年7月至2003年6月收治的56例成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患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引起梗阻者46例(82.1%),其中3例为双侧;粘连带压迫者3例(5.3%),输尿管肾盂高位连接者4例次(7.3%),异位血管压迫者3例次(5.3%)。共行手术59例次,Anderson—Hynes离断式肾盂成形术47例次,肾盂Y—V成形术4例,纤维条索松解3例,异位血管切断3例,肾切除术2例。本组病例除2例肾切除者外,余54例均于术后3个月至1年进行复查随访,50例痊愈。总治愈率92.8%。4例(7.2%)发生再狭窄,二次行肾盂成形术后均痊愈。结论 IVU和RU是诊断成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主要方法,Anderson-Hynes离断式肾盂成形术是治疗成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常规输尿管镜碎石进镜失败时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治疗对策,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8月—2013年2月逆行输尿管镜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置镜失败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输尿管口电切后再置入输尿管镜法12例,下腹部小切口联合顺行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4例。结果 16例患者中男14例,女2例;年龄(43.6±18.7)岁,结石平均长径(13.1±4.6)mm,结石碎石成功率及无石率均为100%。术后无输尿管口狭窄、尿漏和上尿路感染,未发生膀胱输尿管返流等并发症。结论输尿管镜下碎石术是输尿管下段结石的首选治疗方式,但常规输尿管镜手术仍有一定的进镜失败率。临床当进镜失败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输尿管口电切辅助输尿管镜进镜术或患侧下腹部小切口联合顺行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用前列腺特异抗原倍增时间(PSADT)值来预测低危前列腺癌中需要进一步治疗的高危前列腺癌.方法 选择79 例前列腺癌确诊病例,之前没有接受任何治疗,至少连续2 次PSA 的检测值有上升的趋势.PSADT 的计算需2个PSA 值,且间隔时间3 个月以上.结果 79 例前列腺癌中有47 例(59.3%)低危前列腺癌,32 例(40.7%)高危前列腺癌.两组间年龄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高危和低危前列腺癌患者中PSADT 均值分别为12.70 个月和25.00 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在高危前列腺癌中28 例(87.5%)患者PSADT 少于12 个月,低危前列腺癌中只有12 例(25.6%)PSADT少于12 个月.PSADT 为12 个月预测高危和低危前列腺癌有高敏感性(74%)和特异性(88%).结论 PSADT 可以预测高危前列腺癌,PSADT 少于12 个月的患者前列腺组织Gleason 评分高,为高危前列腺癌,需要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后髂内动脉介入灌注及栓塞在治疗中晚期浸润忡膀胱癌的疗效。方法:对我院1995年1月~2006年1月32例膀胱部分切除术后,髂内动脉灌注及栓塞联合膀胱灌注化疗治疗的中晚期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5年生存率为80.77%。术后2年内无因肿瘤进展死亡,仅肿瘤局部复发3例。至随访截止13期,死于术后肿瘤进展共6例。结论:髂内动脉化疗栓塞是中晚期膀胱癌膀胱部分切除术后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能明显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联合术后膀胱灌注吡柔比星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疗效。【方法】对本院2000年10月至2006年10月34例TURBt联合术后膀胱灌注吡柔比星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患者均成功实施TURBt,术后随访3个月至6年,其中8例膀胱肿瘤复发,1例死于术后肿瘤进展。【结论】TURBt联合术后膀胱灌注吡柔比星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有效方法之一,具有安全、可靠、创伤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特异的淋巴管内皮标志podoplanin检测肾细胞癌(RCC)组织中淋巴管,用淋巴管密度(LVD)表示淋巴管生成情况, 探讨RCC 内VEGF-C表达与淋巴管生成和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45例RCC和10例肾外伤致肾切除的正常肾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检测VEGF-C、podoplanin 的表达,计算VEGF-C阳性表达率及淋巴管密度值,分析两者的关系.结果:RCC 组织内VEGF-C 阳性表达率(71.1%) 显著高于正常肾组织(10.0%),P<0.01,高中分化(70.6%) 和低分化(72.7%) 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阳性组中VEGF-C阳性率(81.3 %)显著高于淋巴结阴性组(65.5%),P<0.05.RCC组织内LVD(6.8±1.3) 显著高于正常肾组织(1.2±0.3),P<0.01;VEGF-C阳性组LVD(7.6±1.5)显著高于VEGF-C 阴性组(4.7±0.9),P<0.05, 淋巴结阳性组LVD (8.3±1.4) 显著高于淋巴结阴性组(5.1±1.1),P<0.05.结论:淋巴管生成可能是RCC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VEGF-C参与RCC淋巴管生成,从而促进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8.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COX-2的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 2 (COX 2 )在膀胱移行细胞癌 (BTCC)中的表达及其与BTC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 10例液氮保存的新鲜BTCC组织和 10例肾移植供体正常膀胱组织标本的COX 2mRNA表达情况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Envision二步法 )对 7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标本和 10例肾移植供体正常膀胱组织标本进行COX 2蛋白表达检测 ,并分析COX 2的表达强度与肿瘤各项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RT PCR检测 10例液氮保存的新鲜膀胱癌组织COX 2mRNA均呈阳性表达 ,10例肾移植供体正常膀胱组织仅有 1例COX 2mRNA呈微弱阳性表达 ,余 9例阴性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正常膀胱组织中未见COX 2表达 ,但在BTCC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 ,COX 2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分级、分期和复发有关。【结论】BTCC中COX 2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分级、分期和复发等生物学行为有关 ,提示COX 2可能在BT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 (BTCC)中树突状细胞 (DC)浸润及其表面分子表达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12例BTCC病例 (浅表性癌Ta 1期 5例 ,浸润性癌T2~ 4期 7例 ;高中分化癌G1~ 2 4例 ,低分化癌G3 8例 )和 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树突状细胞CD1a、CD80及CD86的表达 ,并分析CD1a、CD80及CD86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①在BTCC和正常膀胱组织中CD1a阳性树突状细胞的数量没有显著差别 ,但在BTCC组织中DC的共刺激分子CD80、CD86的表达下调 ;②在BTCC中CD1a阳性DC的数量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无关 (P >0 .0 5 ) ,但DC的共刺激分子CD80、CD86的表达与BTCC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 (P <0 .0 5 )。【结论】BTCC组织中DC的共刺激分子CD80、CD86表达下调可能是BTCC发生免疫逃逸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影像学协同诊断与手术矫正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提高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影像学协同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对11例下腔静脉后输尿管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均于术前采用B超、KUB加IVP、逆行肾盂造影等检查而确诊,治疗采用输尿管复位矫正术,术后3~6个月复查临床症状消失,肾积水不同程度减轻,吻合口无狭窄。结论:下腔静脉后输尿管诊断主要依据多种影像学的协同检查,逆行肾盂造影是诊断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最可靠的方法,采用输尿管复位矫正术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