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19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24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21.
22.
目的:总结严重创伤后并发腹腔间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近两年半时间内严重创伤后并发ACS病人的临床资料,10例行开腹减压者入组;1例为电击伤致腹壁裂开、腹腔脏器外露,腹壁裂口处组织呈焦痂、挛缩状态,外露小肠肿胀明显,还纳后强行关腹势必会形成腹腔内高压状态,因此亦行腹腔临时关闭,故入组一并讨论。结果:11例均行腹腔开放减压,1例术后死于酸中毒、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余病人二期行关腹或皮瓣移植术后出院。结论:腹部严重创伤合并ACS的病人伤情危重、复杂,早期诊断和及时的开腹减压是抢救的关键,遵循损伤控制原则和给予合理的营养支持治疗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大鼠小肠缺血时间与大鼠高迁移率簇蛋白1(HMGB1)水平的相关性,并分析其意义。方法: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建立小肠缺血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缺血15、30、45、60、75min组(各组n=12)。检测各组复灌6h时血清及小肠组织内HMGB1水平,检测小肠上皮损伤程度,记录1周存活情况。结果:大鼠缺血前有少量HMGB1表达,随着小肠缺血时间的延长,小肠组织和血清中HMGB1水平明显升高,并且与小肠损伤程度相关。缺血时间≤45min,大鼠1周存活率为100%,缺血时间达到60min时,大鼠1周存活率为67%。结论: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能致大鼠HMGB1水平显著增高,HMGB1水平与缺血时间及肠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4.
患儿女,2岁.因发现下腹部肿物5d来我院就诊.入院体检:腹部不胀,下腹部可触及包块,约5.0 cm×4.0cm×3.0 cm大小,表面光滑,肿物活动度差,直肠指诊(一).入院后行B超检查:盆腔内膀胱左侧可见5.0 cm×3.8 cm×5.1cm无回声肿物,内可见中等回声组织,其边界清,可见包膜,形态规则,内可检出血流信号.  相似文献   
25.
为了提高外科临床教学效果,并使PBL教学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作者在教学时重点解决了设问问题的提出、时机和形式的选择等方面的问题。结果表明,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巧妙地应用PBL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 (RFA)对兔VX2 肝脏移植瘤的治疗机制。方法 通过VX2 肿瘤组织混悬液肝内注入法建立兔肝脏肿瘤模型 ,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 ,分别予以RFA治疗及假性处理 ,于治疗结束后 0、12h、1、2、4、8、16d共 7个时间点分别切取肿瘤中心组织及边缘组织为检测标本 ,进行HE染色、透射电镜检查并运用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治疗组毁损区边缘部组织中有大量阳性细胞 ,中心部分亦有较多的阳性细胞 ,两者凋亡细胞指数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对照组标本中仅发现极少数阳性细胞 ,且其中心区与边缘区无统计学差异 ,其凋亡细胞指数与治疗组标本相比 ,差异均非常显著 (P <0 .0 1)。于不同时间点观察 ,治疗组细胞凋亡高峰在 2 4h左右 ,而对照组细胞凋亡则无明显时间分布特征。结论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一项重要机制。其发生的部位主要是肿瘤周边区 ,时间高峰在RFA作用后 2 4h左右。  相似文献   
27.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小肠移植术后血清及移植肠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动态变化与病理组织变化,来探讨HMGB1在小肠移植术后变化意义及原因。方法选用近交系SD大鼠与近交系Wistar/A大鼠,建立异位小肠移植动物模型,随机分组。A组:对照组(SD)大鼠36只,仅行开关腹及左肾切除术;B组:同基因移植对照组(供、受体均为SD大鼠)36只;C组:异基因移植组(供体为SD大鼠,受体为Wistar/A)36只。术后2h、12h、1d、3d、5d、7d处死6只大鼠,采血分离血清,同时获取移植肠。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的HMGB1及IL-2水平,Westernblot法及RT-PCR法测定移植肠中HMGB1及IL-2的表达水平;同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移植肠的病理变化。结果小肠移植术后能致大鼠血清及肠组织中的HMGB1表达升高。在血清中,B组HMGB1在手术后出现了1次高峰,12h达高峰,而后至术后第3天时下降至正常;C组HMGB1于手术后出现2次高峰,分别于术后12h及术后第5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肠组织中,B组手术后移植物内HMGB1水平略有升高,但与A组相比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C组,术后5d,移植物内HMGB1水平明显升高,与A、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肠移植术后血清HMGB1水平与移植损伤有密切关系,小肠移植术后检测血清中HMGB1水平可能成为一个对预测小肠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及评估急性排斥反应程度的一个潜在、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28.
目的 对全胃切除术后不同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方式患者的术后短期生活质量进行比较.方法对108例施行全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分别采用常规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43例)、P型空肠襻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41例)和空肠贮袋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24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及术后3个月、12个月的营养状况和胃肠道症状(GSPS)评分等.结果 术后3个月、12个月P型空肠襻组与常规组比较术后进食量增加(t=5.05、t=5.63,P<0.01),而GSPS评分降低(t=15.12、t=12.42,P<0.01).空肠贮袋组术后3个月、12个月进食量同样优于常规组(t=8.08、t=9.28,P<0.01),GSPS评分降低(t=18.05、t=11.01,P<0.01).术后12个月P型空肠襻组与空肠贮袋组体重恢复较常规组更佳(t=4.06、t=9.81,P<0.01),而术后12个月空肠贮袋组的患者进食量又优于P型空肠襻组(t=7.52,P<0.01),两组体重恢复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1,P<0.01).结论 P型空肠襻和空肠贮袋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有利于维持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在某些方面行空肠贮袋又优于P型空肠襻.  相似文献   
29.
患儿,男,3个月.主因腹胀,食欲差20 d入院.入院查体:发育正常,营养略差,贫血貌;腹部较膨隆,可以触及肿物,边界清,肿物活动性略差;腹部叩诊实音,听诊未闻高调肠鸣音及气过水音.B-超检查提示:腹腔内巨大实性肿物,大小12 cm× 10 cm× 8 cm,占据腹腔正中,肠管被推向两侧.  相似文献   
30.
目的:总结桥本病的诊治经验,寻找可靠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我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普通外科收治的桥本病患者34例,分析其诊断及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34例中通过穿刺确诊桥本病14例(41%),保守治疗有效7例(21%),手术冰冻确诊10例(29%),切除后病理检查确诊3例,术后甲状腺功能低下2例。结论:术前可疑病例穿刺活检及术中冰冻是获得正确诊断的有效方法,有利于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