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19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24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以鼠源抗γ-sm抗体重链Fd片段为模板,筛选人源性抗人γ-精浆蛋白抗体轻链。方法:利用RT-PCR从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扩增出全套的人抗体轻链基因,克隆入含鼠源性抗γ-sm抗体重链Fd片段的噬粒载体pComb3X/mFd中,电转化大肠杆菌XL1-Blue后建立人-鼠杂合的Fab抗体库。通过稀释滴定、限制性酶切和随机测序,对所建杂合库的库容、重组率和多样性分别进行鉴定,以M13K07辅助噬菌体超感染,利用亲和纯化的γ-sm为抗原,对挽救展示的噬菌体抗体库进行3轮淘筛和克隆鉴定。最后对筛选出的杂合抗体进行初步的功能检测。结果:构建成功1.2×107CFU、重组率为90%、多样性好的杂合人-鼠噬菌体抗体库。利用纯化的γ-sm3轮亲和淘筛后,5个克隆成功诱导表达特异性的pIII融合抗体。ELISA进一步检测表明,5个克隆均呈特异性阳性反应,其中2个克隆亲和力较高,测序显示其所含轻链基因序列完全相同,可变区来源于IGKV4-101胚系基因家族。结论:利用鼠源Fd片段为模板,导向筛选杂合噬菌体库,成功筛选到人源性抗人γ-精浆蛋白抗体轻链。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采用管型吻合器经腹部施行贲门癌根治术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 对1990年至2000年经腹部采用管型吻合器施行贲门癌根治术40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根治性切除率67.7%(272/402),各种并发症发生率2%(8/402),住院死亡率1%(4/402),后两均明显低于开胸手术。结论 经腹部采用管腔式吻合器施行贲门癌根治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死亡率低,对患呼吸循环系统影响小,对提高其生存质量、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3.
儿童便血在临床较多见,多为慢性少量便血,少数患儿可出现大量出血,甚至导致休克。小儿肠道出血原因比较复杂,常合并有消化道畸形,术前便血原因很难确诊。我院近期收治2例因结肠息肉便血的患儿,但术前检查误诊为肠重复畸形,给诊治带来一定困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总结小儿结肠息肉的诊治经验,探讨电子结肠镜下诊治小儿结肠息肉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结肠息肉患儿的诊治经过.男59例,女27例,主要表现为间断性血便,均行结肠镜下圈套法高频电凝结肠息肉切除术.结果 86例中,1例全结肠布满大小不一息肉,其余85例共检出息肉90枚,其中1例3枚,3例2枚,80例均为1枚.90枚息肉分布于直肠43枚,乙状结肠37枚,降结肠10枚.病理检查结果回报,幼年性息肉84例,腺瘤样息肉2例.2例术后出血经保守治疗好转,无肠穿孔病例.随访3个月至3年所有患儿便血症状消失.结论 小儿结肠镜检安全,疗效可靠,内镜下圈套法高频电凝结肠息肉切除术是治疗小儿结肠息肉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5.
成人美克尔憩室致肠梗阻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成人美克尔憩室致肠梗阻的外科诊治特点。方法对11例成人美克尔憩室致肠梗阻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表现为无明确诱因的急性肠梗阻,其中9例为完全性梗阻(5例发生绞窄),2例为不完全性梗阻。临床特点是起病急、进展快、易出现肠绞窄。内疝是形成梗阻的主要原因。结果全组11例均经手术探查证实诊断并进行治疗,憩室直径平均1.8(1.2~2.3)cm,长度平均5.1(3.5~7.0)cm。2例行憩室单纯切除,9例行小肠部分切除术,全部治愈。结论美克尔憩室致肠梗阻为外科急症,进展迅速且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凡无明确诱因的成人(尤其是青壮年)急性肠梗阻均应考虑到本病,并应积极剖腹探查。术前无需进行过多的特殊检查。详尽的病史资料对诊断很有帮助,CT扫描有助于鉴别回盲部肿瘤所致肠梗阻。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预防性放置腹腔冲洗管治疗胃癌D2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胰瘘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方法:将2012年3月—2013年9月间收治的196例胃癌D2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术毕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观察组患者除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外,于胰腺腹侧上缘放置1根冲洗管,对发生胰瘘患者缓慢滴注生理盐水冲洗胰腺区域。比较两组胰瘘发生率,以及两组胰瘘患者术后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浓度、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费用。 结果:两组的胰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B+C级胰瘘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胰瘘患者比较,观察组第3天淀粉酶浓度较明显下降,肠功能恢复时间缩短,住院费用明显减少(均P<0.05),但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放置腹腔冲洗管对胃癌术后胰瘘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术中疑有胰腺损伤的患者建议预防性放置腹腔冲洗管。  相似文献   
107.
肝内胆管囊腺瘤(Intrahepatic biliary cystadenoma)是来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罕见肝脏肿瘤,由Hueter于1887年最先报道,5年后Keen提出了手术切除肝内胆管囊腺瘤的报道,之后Edmondson首次描述了肝内胆管囊腺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1,2]。既往研究提示肝内胆管囊腺瘤好发于肝左叶,男女发病比例约1∶4,占所有肝脏囊性病变病例总数5%以下[3]。此病在儿童中极其罕见,复习国内外文献,迄今为止已被报道的儿童病例仅13例[4-16]。天津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婴儿肝内胆管囊腺瘤是目前已有报道中年龄最小的患儿,笔者通过复习有关文献,旨在综合分析小儿肝内胆管囊腺瘤临床特点,提高小儿外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在体外通过细胞培养,初步研究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对人结肠癌细胞FasLmRNA表达及其诱导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为合理应用化疗药物,全面评价其对机体的影响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作用前后人结肠癌SW480细胞FasLmRNA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作用前后SW480细胞诱导淋巴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RT-PCR法检测结果显示,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处理后较处理前SW480细胞FasL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且FasLmRNA表达水平随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作用浓度增加显著上调,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不同浓度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随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作用浓度升高,SW480细胞诱导淋巴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不同浓度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在一定时间内均可上调人结肠癌SW480细胞FasLmRNA的表达,而且这种上调作用具有功能性,能协助肿瘤细胞反向攻击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109.
先天性巨结肠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约为1/5000;发生原因为肠壁内缺乏神经节细胞,肠管持续收缩而引起肠梗阻症状[1].目前临床比较认同的是肠壁内神经节细胞缺失与原癌基因RET的突变密切相关[2].笔者治疗全结肠型巨结肠合并高脂血症患儿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0.
小肠次全切除通常导致患者营养吸收障碍。在没有肠外营养的条件下,此类患者的长期生存依赖于肠道功能的恢复,即残留小肠的吸收功能的增强。一名56岁男性患者因肠系膜反复自发出血,先后行3次手术治疗,最终导致小肠次全切除并全结肠切除。第3次手术后,在肠外营养的基础上,给予生长激素和L-谷氨酰胺治疗。治疗1个月,患者完全脱离肠外营养。术后1年,患者体重增加7kg。实验室检测血红蛋白浓度112g/L,白蛋白36.8g/L。此病例提示我们在全结肠切除的情况下,120cm残留回肠可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生长激素和L-谷氨酰胺的应用可以促进残留回肠吸收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