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19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2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小儿甲状舌管囊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35例甲状舌管囊肿患儿的病例资料。男16例,女19例。平均年龄6.5岁。临床表现为颈前中线部位肿物。结果均经B超检查确诊,均行囊肿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甲状舌管囊肿,康复顺利,伤口愈合良好,痊愈出院。随访时间0.5~3年以上,无复发。结论B超是甲状舌管囊肿的首选诊断方法,囊肿切除并扩大切除舌骨中段及舌盲孔段的病变组织是防止甲状舌管囊肿复发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综合分析胆囊结石并存早期胃癌病人的临床特点,以期降低胆囊切除术漏诊胃癌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胆囊结石并存胃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病例特点和漏诊原因,提出降低漏诊率的措施。结果胆囊结石并存胃癌病人漏诊8例,漏诊率达44.4%。结论在临床上应警惕胆囊结石和早期胃癌两种疾患并存的情况,注意深入细致地分析病人的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对于不能用胆囊结石完全解释病人的消化道症状时,应积极行胃镜检查,能够减少漏诊情况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射频消融(RFA)联合动脉栓塞(TAE)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4年至2008年应用RFA联合TAE模式治疗的27例巨大肝血管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纳入31个瘤体,直径6cm-18.5cm。所有患者首先给予TAE治疗(一次或多次),在包块明显缩小后,进而给予RFA治疗。随访时间为12-64月(最后一次RFA治疗后,中位时间38个月)。所有患者均根据增强CT结果评价疗效。结果:本组患者无严重并发症以及死亡发生。RFA治疗3个月后,21例患者的症状减轻或消失(77.8%)。并且第一次增强CT示瘤体明显缩小,其中完全坏死率为71.0%(22/31)。对于9个提示血流存在的病灶,再次行RFA治疗。至随访结束,10/31(32.3%)已回缩瘤体显示增强信号,其中5个瘤体直径增大。结论:TAE+RFA是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 (RFA)对兔VX2 肝脏移植瘤的治疗机制。方法 通过VX2 肿瘤组织混悬液肝内注入法建立兔肝脏肿瘤模型 ,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 ,分别予以RFA治疗及假性处理 ,于治疗结束后 0、12h、1、2、4、8、16d共 7个时间点分别切取肿瘤中心组织及边缘组织为检测标本 ,进行HE染色、透射电镜检查并运用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治疗组毁损区边缘部组织中有大量阳性细胞 ,中心部分亦有较多的阳性细胞 ,两者凋亡细胞指数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对照组标本中仅发现极少数阳性细胞 ,且其中心区与边缘区无统计学差异 ,其凋亡细胞指数与治疗组标本相比 ,差异均非常显著 (P <0 .0 1)。于不同时间点观察 ,治疗组细胞凋亡高峰在 2 4h左右 ,而对照组细胞凋亡则无明显时间分布特征。结论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一项重要机制。其发生的部位主要是肿瘤周边区 ,时间高峰在RFA作用后 2 4h左右。  相似文献   
15.
集束电极射频热毁损治疗肾上腺转移癌3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上腺属于人体肿瘤转移的好发器官之一。随着影像技术的提高,使许多肾上腺转移癌早期被发现。我科自1999年以来对37例肾上腺肿瘤进行集束电极射频热毁损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大隐静脉曲张传统手术与激光治疗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对比研究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和激光治疗的疗效。研究组32例采用血管腔内激光治疗大隐静脉主干及小腿曲张血管;对照组32例采用传统手术方法(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疼痛程度等指标。结果示: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疼痛程度亦明显轻于对照组。提示大隐静脉曲张血管腔内激光治疗临床综合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手术方法,具有微创、无疤,无痛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小肠移植术后血清及移植肠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动态变化与病理组织变化,来探讨HMGB1在小肠移植术后变化意义及原因。方法选用近交系SD大鼠与近交系Wistar/A大鼠,建立异位小肠移植动物模型,随机分组。A组:对照组(SD)大鼠36只,仅行开关腹及左肾切除术;B组:同基因移植对照组(供、受体均为SD大鼠)36只;C组:异基因移植组(供体为SD大鼠,受体为Wistar/A)36只。术后2h、12h、1d、3d、5d、7d处死6只大鼠,采血分离血清,同时获取移植肠。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的HMGB1及IL-2水平,Westernblot法及RT-PCR法测定移植肠中HMGB1及IL-2的表达水平;同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移植肠的病理变化。结果小肠移植术后能致大鼠血清及肠组织中的HMGB1表达升高。在血清中,B组HMGB1在手术后出现了1次高峰,12h达高峰,而后至术后第3天时下降至正常;C组HMGB1于手术后出现2次高峰,分别于术后12h及术后第5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肠组织中,B组手术后移植物内HMGB1水平略有升高,但与A组相比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C组,术后5d,移植物内HMGB1水平明显升高,与A、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肠移植术后血清HMGB1水平与移植损伤有密切关系,小肠移植术后检测血清中HMGB1水平可能成为一个对预测小肠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及评估急性排斥反应程度的一个潜在、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I型胆管闭锁的外科治疗以及临床意义。方法2003—2011年,作者收治胆道闭锁患儿98例,其中伴有胆总管闭锁的I型胆管闭锁患儿5例,男3例,女2例,年龄62~127d。行胆囊-空肠吻合术2例,肝管-空肠吻合术3例。结果2例胆囊-空肠吻合术患儿退黄时间分别为术后10d和术后17d(退黄标准为总胆红素〈20μmol/L);3例肝管-空肠吻合术患儿退黄时间分别为术后20d、1个月和2个月(退黄标准同前)。术后随访时间1—5年;2例胆囊-空肠吻合术患儿术后未见黄疸反复。3例肝管-空肠胆道重建手术患儿中,1例术后未见黄疸反复,1例术后5个月出现黄疸,诊断为胆管炎,经抗炎治疗后好转;1例反复发作胆管炎最终选择肝移植。结论术中胆道造影是诊断胆道闭锁的金标准;如果术中造影证实为胆总管闭锁,且胆囊与左、右肝管通畅,主张采取胆囊-空肠吻合术。肝管-空肠吻合容易造成吻合口狭窄;过度解剖肝门对于术后恢复不利。  相似文献   
19.
隐睾是常见生殖系统先天畸形,发病率约2%。4%。常合并疝,易发生嵌顿,需早期治疗。小儿腹壁疝多为先天性鞘状突未闭引起的斜疝,半月线疝较罕见。作者近期治疗1例双侧隐睾伴半月线疝患儿。  相似文献   
20.
人源噬菌体Fab抗体库构建过程中引物的优化和初步鉴定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 优化设计一套引物,扩增全套人抗体Fd片段和L链基因,改善扩增效率,益于人源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方法 根据V-BASE数据库提供的人抗体可变区胚系基因,在其家族分类基础上,根据FR1区5’端保守序列重新分组,设计特异性的5’端扩增引物。同时对设计引物的匹配情况进行分析,并应用PCR扩增和测序反应对其扩增效果进行鉴定。结果 Fd链5’端扩增引物有5条,κ轻链有6条5’端扩增引物,而λ轻链5’和3’扩增引物有10条。分析表明,人抗体可变区胚系基因与5’引物有较好的匹配率,数目较少,匹配率较高。PCR结果显示,全部的重链及轻链引物对均能高效扩增出特异性较高的目的片段。测序结果表明PCR扩增产物具有较好的亚类和可变区家族分布。结论 优化了一套扩增全套人抗体Fd片段和L基因的引物,为人源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