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6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3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成人肝肉瘤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成人肝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成人肝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成人肝肉瘤患者(平滑肌肉瘤6例,枯否氏细胞肉瘤2例)均行探查术,并获随访。3例切除肿瘤者生存时间分别为20,39,70个月。未能切除肿瘤者5例,其中2例行介入治疗者生存时间分别为7、10个月,1例手术探查后行全身化疗者生存22个月,2例未行任何治疗者生存时问分别为5、7个月。结论 成人肝肉瘤无明确病史及基础疾病,血清学检查无特异性,通过物理学检查方法早期发现,手术切除治疗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化学治疗也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直肠癌局部切除术在老年患者中应用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65岁以上老年直肠癌患者局部切除术,经肛门局部切除29例,经骶骨局部切除4例。术后病理Tis8例,T1 14例,T2a 5例,T2b 2例,T3 4例。其中3例T3患者行术前放疗,13例患者行术后放疗。[结果]全组无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亡发生。局部复发率15.2%(5/33),其中1例伴有远处转移。远处转移率9.1%(3/33)。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6.4%和86.6%。[结论]老年直肠癌患者行局部切除术有一定疗效,辅助放化疗能够降低局部复发、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83.
侵袭性纤维瘤病(aggressive fibromatosis,AF)是一种临床罕见的、起源于软组织的交界性肿瘤,尽管不具备远处转移能力,然而其局部侵袭性强,手术切除后复发率高,使临床治疗存在一定难度。近些年,随着对AF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治疗措施与管理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鉴于AF不可预测的自然病史,目前观察等待是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此外,目前以手术根治性切除为主联合局部与全身系统性治疗等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可以在保留患者组织器官功能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控制肿瘤,延缓疾病的进展甚至达到根治。本文就AF的临床特征与诊疗进展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术后行完全腹腔镜回肠造口还纳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其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北京市朝阳区三环肿瘤医院行完全腹腔镜回肠袢式造口还纳术的20例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 评价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近期疗效。结果全组20例行完全腹腔镜回肠造口还纳术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无中转开腹或中止手术者, 无围手术期相关死亡患者。全组患者完全腹腔镜回肠造口还纳手术时间为60~145 min, 中位时间为97 min;术中出血量为10~100 ml, 中位出血量为20 ml。术后1 d视觉疼痛评分(VAS)为1.0~5.0分, 术后1 d中位VAS为1.9分。全组患者麻醉清醒后均无需使用附加止痛药物。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16~42 h, 中位时间为25 h;术后排气时间为19~51 h, 中位时间为44 h;术后住院时间为5.0~9.0 d, 中位时间为6.9 d。全组患者无手术相关切口感染、腹盆腔感染、肠梗阻、吻合口漏、出血等相关并发症。结论经筛选的合适的患者行完全腹腔镜回肠造口还纳术安全可行, 近期疗效满意, 完全...  相似文献   
85.
目的 观察小鼠HCN1通道基因敲除对其膀胱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中BK通道的表达和功能的影响,探讨这种影响对膀胱兴奋性调控的意义.方法 健康清洁成年的野生型C57BL/6J小鼠和HCN1通道基因敲除的C57BL/6J小鼠各48只(雌雄各半)分别记为正常组和敲基因组,反转录PCR(RT-PCR)、荧光定量PCR (Q-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双标检测其膀胱ICCs中BK通道各亚基的表达变化,离体逼尿肌肌条实验检测加入BK通道阻滞剂IBTX前后肌条收缩的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检测分别加入BK通道激动剂NS1619、阻滞剂IBTX前后小鼠膀胱ICCs内钙荧光的变化.结果 Q-PCR显示敲基因组小鼠膀胱中BK通道α、β1、β2、β3、β4各亚基表达均降低(P<0.01);Western blot显示敲基因组小鼠膀胱中BK通道α、β1、β2、β3、p4亚基表达均降低(其中α、β3、β4:P <0.01;β1、β2:P<0.05);免疫荧光双标显示敲基因组小鼠膀胱ICCs中BK通道α亚基表达降低(P<0.01);离体逼尿肌肌条实验显示加入IBTX后敲基因组和正常组肌条收缩幅度均变大(P<0.01,P<0.05),且敲基因组肌条收缩幅度的变化值小于正常组(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加入NS1619后两组ICCs内钙荧光均降低(P<0.05)、加入IBTX后两组ICCs内钙荧光均增强(P<0.01),且不论加入激动剂或阻滞剂,敲基因组加药前后ICCs内钙荧光的变化值均小于正常组(P<0.01).结论 小鼠HCN1通道基因敲除下调了其膀胱ICCs中BK通道的表达及功能,这种下调可能是对HCN1通道基因敲除后膀胱收缩减弱的一种代偿.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术中经皮空肠营养置管早期肠内营养对全胃切除胃癌患者的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13例胃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术中空肠营养管置入肠内营养组(66例)和肠外营养支持组(47例).两组均行全胃切除术,术后分别接受7d同等条件的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7d有关的实验室指标.结果 肠内营养组的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肠外营养组[(4.1±2.2)d比(5.1±2.0)d,t=2.156,P=0.037];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相比,术后7d血清前白蛋白显著增高[(18±7)mg/dl比(14±7) mg/dl,t=2.370,P=0.022]、转铁蛋白水平明显增高[(205±45)mg/dl比(186±39) mg/dl,t=3.665,P=0.001];术后7d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相比,血清IgA[(2.3±1.0) g/L比(1.9±0.7) g/L,t=2.178,P=0.034]、IgM[(1.4±0.4) g/L比(1.0±0.4) g/L,t =2.124,P=0.039]、IgG[(9.5±1.9) g/L比(9.0±2.3) g/L,t =2.189,p=0.033]均显著增高;术后肠内营养组消化道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肠外组(3%比13%,x2=3.962,P=0.048).结论 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术中经皮穿刺空肠营养管置入予以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方便,营养状态及免疫水平改善均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87.
附子多成分作用靶点预测及网络药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以常用中药附子为例,探索以中药化学成分预测其作用靶点,并构建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网络.方法:根据1 401个美国FDA批准上市药物的分子结构及其相应靶点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法建立靶点预测模型;进而依据附子所含化学成分预测其作用靶点,并据此构建附子多成分-多靶点网络.结果:以附子的22个化学成分预测出多个作用靶点,预测结果得到文献数据印证.所建网络模型中每个化合物的平均靶点数为16.3,平均每个靶点与4.77个化合物相关联,反映出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特点.结论:本方法可用于发现中药的某些潜在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良恶性胰腺囊性疾病(cystic lesions of the pancreas,CLP)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后经病理证实的49例CLP的临床特征。结果胰腺管状腺癌囊性变5例;肉瘤样癌囊性变1例;黏液性囊性肿瘤8例(恶性2例,交界性5例,良性1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14例(恶性1例,交界性13例);囊性胰腺内分泌肿瘤2例(良恶性各1例);浆液性囊腺瘤10例(均为良性);无恶性潜能的CLP9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慢性胰腺炎伴潴留性囊肿3例,胰腺黏液性非肿瘤性囊肿1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潴留性囊肿1例,良性上皮性囊肿1例)。恶性肿瘤组患者的年龄为(64.70±11.23)岁,明显高于交界性肿瘤组[(34.33±15.83)岁]和良性病变组[(47.29±14.068)岁]。恶性肿瘤组肿瘤最大直径(8.09±3.98)cm,明显大于良性病变组[(5.25±3.22)cm]。恶性肿瘤组CA19-9的阳性率为60.0%,明显高于交界性肿瘤组(0)和良性病变组(11.8%)。恶性肿瘤组CEA的阳性率为40.O%,其余两组均正常。CT诊断CLP的符合率为87.9%,肿瘤的边界是否清楚、有无实性成分有助于区别良恶性。结论对于男性、年龄大,血清肿瘤学标志物升高明显、影像学表现为边界不清或有实性成分的CLP患者应采取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89.
肾癌转移相关CXCR4基因核定位序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其受体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在肾癌细胞转移中的作用机制,观察不同区段CXCR4在肾癌细胞内的定位。方法:应用核定位分析软件结合实验,构建不同长度的CXCR4与绿色荧光蛋白pEGFP-N1重组表达载体,转染肾透明细胞癌A498细胞株后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重组表达载体在细胞内的定位。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PSORT Ⅱ Prediction发现第146~149位氨基酸残基RPRK可能是CXCR4的核定位序列,我们构建的重组质粒EGFP-CXCR4(1~510 bp)、EGFP-CXCR4(1~765 bp)、野生型全长EGFP-CXCR4分别加SDF-1刺激因子后其表达产物主要呈细胞核分布,而加入SDF-1刺激因子后重组质粒EGFP-CXCR4(1~267 bp)的表达产物呈细胞质分布,未经SDF-1刺激野生型全长EGFP-CXCR4其表达产物呈细胞质分布,与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预测结果基本吻合。结论:CXCR4的第90~170位氨基酸残基含有核定位序列,为进一步精确定位CXCR4在肾癌细胞内的核定位序列以及寻找抑制肾癌转移的可能靶标奠定了实验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成形术(PVP)治疗Kummell病Ⅲ型的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10例Kummell病Ⅲ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女7例,男3例,年龄60~78岁,病程3~9个月.行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单侧PVP手术方式,术前均做骨密度测定.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评分)、后凸Cobb角、病椎前缘高度等,观察患者病椎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 1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1例发生骨水泥渗漏到椎体前侧,所有患者无神经功能损伤的并发症和伤口感染,伤口均在术后12~15 d拆线愈合.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末次随访患者VAS评分、ODI评分、Cobb角、病椎前缘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PVP术治疗Kummell病Ⅲ型,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后凸畸形,减少骨水泥渗漏,有效缓解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