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妇产科学   27篇
基础医学   1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3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51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观察中药活血化瘀法预治疗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超促排卵周期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413例因输卵管因素行IVF-ET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控制性超促排卵组198例(试验组)和单纯控制性超促排卵组215例(对照组)。观察两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等,做相关性分析。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生化妊娠率分别为61.11%和58.14%(P>0.05);临床妊娠分别为56.57%和55.81%(P>0.05);活产率分别为51.52%和45.58%(P>0.05);宫外孕妊娠率分别为0.89%和1.67%(P>0.05);流产率分别为8.04%和16.67%(P<0.05)。结论〓对输卵管性不孕行IVF-ET患者用中药活血化瘀法预处理可降低输卵管性不孕患者IVF-ET中的流产率,但对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异位妊娠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2.
目的:了解基础黄体生成激素(LH)2 IU/L患者行长方案体外受精/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的卵巢反应性及助孕结局,探讨其作为单项指标与卵巢储备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3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IVF/ICSI-ET且基础卵泡刺激素(FSH)10 IU/L的患者。根据患者年龄和LH水平分为4组,即A组:年龄≤35岁[25~35岁,平均年龄(28.86±3.10)岁],LH2 IU/L,88例;B组:年龄≤35岁[25~35岁,平均年龄(28.48±3.72)岁],LH 2~5 IU/L,226例;C组:年龄35岁[36~42岁,平均年龄(38.54±2.84)岁],LH2 IU/L,24例;D组:年龄35岁[36~42岁,平均年龄(37.64±2.40)岁],LH 2~5 IU/L,58例。对4组的超促排卵、胚胎数量和质量以及妊娠率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结果:A组基础日、降调日和促性腺激素(Gn)启动日LH水平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Gn总量较B组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E_2水平、直径大于14 mm的卵泡数、获卵数、2原核(PN)胚胎数、优质胚胎数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FSH/LH均值为4.06。C组基础日、降调日和Gn启动日LH水平低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Gn总量较D组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h CG日E2水平、直径14 mm的卵泡数、获卵数、2PN胚胎数、优质胚胎数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FSH/LH均值为4.23。A组与B组比较、C组与D组比较,h CG日LH水平、生化妊娠率和临床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35岁且基础LH2 IU/L,可以反映卵巢储备功能的状态并指导超排卵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93.
目的研究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CD4+CD25+Foxp3+Treg)以及Th17细胞在子痫前期(PE)患者外周血比例的变化,并探讨其在子痫前期免疫耐受失衡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子痫前期患者20例,同期正常晚期妊娠20例。分别采集子痫前期患者、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外周血,采用细胞内染色的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Foxp3+Treg以及CD4+IL-17A+的表达。结果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CD4+细胞的比例明显低于正常晚期妊娠者(P〈0.05);而CD4+IL-17A+/CD4+细胞的比例明显偏高(P〈0.05)。结论子痫前期患者上调Th17的表达,Treg细胞表达下降,可能产生Th17/Treg平衡偏移,这一结果造成母胎免疫耐受失衡,导致子痫前期的发生。  相似文献   
94.
非整倍体是最常见的染色体数目异常,发生于卵母细胞或胚胎可导致胚胎种植失败、自发性流产和新生儿出生缺陷.胚胎植入前非整倍体筛查主要利用极体,卵裂球和囊胚检测非整倍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为目前常规技术,正广泛应用于临床.比较基因组杂交是在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随着微阵列技术的引进...  相似文献   
95.
背景:相关研究表明,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治疗妊娠后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水平对妊娠结局有预测作用,未成熟卵体外成熟治疗妊娠后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水平对妊娠结局的预测作用不详。目的:比较不孕症患者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和未成熟卵体外成熟治疗妊娠后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水平,探讨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水平对未成熟卵体外成熟治疗妊娠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以在本中心行未成熟卵体外成熟治疗后妊娠实验阳性的42例患者为研究组,同期行体外受精治疗后妊娠实验阳性的6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胚胎移植后第14天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水平。结果与结论:胚胎移植后14d,分别在研究组和对照组内,单、双胎妊娠患者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水平≥800U/L时,两组双胎妊娠的发生率均明显增高。提示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水平对未成熟卵体外成熟治疗后妊娠患者的结局具有预测价值,未成熟卵体外成熟/体外受精妊娠胚胎移植14d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水平及其对妊娠结局的预测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96.
目的从胎儿循环的角度分析培养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FNRBC)用于无创性产前诊断是否可行。方法取22例孕7~9周人工流产者胚胎绒毛组织(胎儿循环组)和外周血30ml(外周血组),经MACS-GPA+富集后进行体外培养,胎儿特异的ε血红蛋白抗体标记,比较胎儿循环组和外周血组ε血红蛋白抗体阳性细胞克隆的比例。瑞氏-吉姆萨染色分析胎儿循环中和外周血中具有增殖能力的FNRBC比例。结果外周血组ε-血红蛋白抗体阳性细胞克隆比例为0,胎儿循环组为98.4%。胎儿循环中具有增殖能力的原、早幼红细胞占6.9%,中晚幼红细胞占93.1%;外周血中原、早幼红细胞为0,中晚幼红细胞占100%。结论在目前的条件下培养孕妇外周血中FNRBC很难。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进入母体内可增殖的胎儿有核红细胞比例太低。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玻璃化冷冻卵母细胞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玻璃化冷冻卵母细胞34个周期,对其复苏率、受精率、卵裂率、临床妊娠率等进行统计分析,并筛选出因男方因素不孕的21个周期(研究组)和同期因男方因素进行新鲜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CSI-ET)的78个周期(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298枚玻璃化冻存的卵母细胞复苏后存活278枚,对其中成熟的234枚卵母细胞进行ICSI受精后,受精182枚,形成优质胚胎82枚,移植70枚胚胎,11例患者获得成功分娩(10例单胎,1例双胎)。研究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裂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活产率和流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化冻融卵母细胞的技术可以在有适应证的患者中应用,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周期中空卵泡综合征(empty follicle syndrome,EFS)发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方法:分析3例EF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2例因EFS取消周期,在随后的周期中,虽未再次发生EFS但结局均不满意,其中1例因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仅获1枚Ⅲ级胚胎,另1例2个周期共获14枚卵,其中11枚为GV期卵。第3例患者一侧卵巢取卵出现EFS,第二次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补救,24h再次取卵,部分卵泡已排出,获2枚MⅡ卵及2枚胚胎,因出现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取消移植。结论:EFS可能与hCG药物及卵巢功能紊乱有关;再次注射hCG补救对挽救周期有效,但更应注重预防及个体化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调节性T淋巴细胞与反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失败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双荧光标记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20例原因不明反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失败患者、20例正常非孕妇女及18例第一周期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成功妇女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及CD4^+CD25^highT细胞的水平。结果反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失败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及CD4^+CD25^highT细胞的百分率分别为(7.89±1.16)%和(1.06±0.33)%,低于正常非孕组的(11.73±1.05)%(P〈0.01)和(1.36±o.53)%(P〈0.05),也低于第一周期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成功组的(9.67±1.87)%(P〈0.05)和(1.39±0.37)%(P〈0.05)。结论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的减少可能与反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失败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自然妊娠与辅助生殖技术(ART)术后妊娠早期流产的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差异及年龄、ART受精方式等因素对早期流产中绒毛染色体核型异常率的影响。方法排除内分泌、免疫、感染、解剖等因素对流产的影响,将48例自然妊娠(自然妊娠组)、81例ART术后妊娠(ART组)早期流产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对自然妊娠组、ART组早期流产绒毛组织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比较流产胚胎的染色体核型异常率的差异及观察年龄、ART受精方式对核型结果的影响。结果自然妊娠组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率43.75%,ART组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率59.26%,两组间染色体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然妊娠在35岁及以上人群(42.86%)与35岁以下人群(43.90%)间的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ART组在35岁以上人群(80.56%)及35岁以下人群(42.22%)间的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T术后妊娠早期流产与胚胎染色体异常密切相关,其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与自然妊娠后早期流产无明显差异,与年龄相关,而与受精方式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