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82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先天性脊柱形成障碍椎体后部形态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X线和CT三维重建观察先天性脊柱形成障碍患者的椎体后部形态,探讨先天性脊柱形成障碍的结构与分型。方法对89例先天性椎体形成障碍患者进行脊柱正侧位X线和CT三维重建检查,观察椎体、椎弓根、椎板、关节突、横突和棘突的形态结构。结果89例患者共有184个椎体形成障碍畸形,其中104个半椎体畸形表现为脊柱侧后凸畸形+有单侧椎弓根、单侧关节突、单侧横突、单测或者双侧椎板.并且与临近椎板完全分节或者融合。47个楔形椎体表现为脊柱侧后凸畸形.有双侧不对称的椎弓根、关节突和完全分节的椎板。33个蝶形椎体表现为脊柱后凸畸形.有双侧对称的椎弓根、关节突和独立的椎板。结论先天性脊柱形成障碍畸形的分型和治疗应该同时考虑椎体后部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52.
神经损伤与制动后骨密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单纯肢体制动与神经损伤对肢体骨密度的影响。一、材料与方法1.分组:年龄>3个月、体重平均为(341±42)g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3组,每组10只。制动组:右下肢单纯制动;神经组:右坐骨神经切断;脊髓组:胸12脊髓离断;对照组:制动组左下肢为对照组。2.麻醉方法:以质量浓度为100g/L的水合氯醛腹腔注射(0.4ml/100g)。3.手术方法:制动组:右髋过伸,屈膝内旋后将右足与腰背皮肤用钢丝缝合固定;神经组:在右大腿上段纵行切开显露坐骨神经,切断并切除1.5cm,同制动组将右下肢制动;脊髓组:以胸12棘突为中心,取后正中切口,咬除胸12椎板,直视下…  相似文献   
53.
骨原发血管外皮瘤(附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讨论骨原发血管外皮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回顾国内外文献报告并结合病例进行讨论。结果 骨血管外皮瘤易复发 ,有典型的组织学表现 ,其预后与组织学分级有关。手术后辅以大剂量放疗可获得满意疗效。结论 骨血管外皮瘤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 ,每例都应视为恶性。外科手术为首选治疗措施 ,术后都应辅以放疗。不能手术切除时 ,放疗应作为首选。化疗价值仍未得到确认  相似文献   
54.
钛网笼、钢板在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和椎体融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应用钛网笼、钢板在椎体次全切除和椎体融合术中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及放射学检查结果。方法2003年9月~2004年9月在椎体次全切除术中应用钛网笼、钢板治疗颈椎病35例。其中脊髓型28例,神经根型5例,混合型2例,切除1个椎体28例,2个椎体7例。结果35例患者中3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4±1.2)个月。术后31例患者3~5个月随访时,植骨出现融合,1例于术后9个月出现融合。植骨融合率达100%。术前术后采用JOA评分评定脊髓功能,JOA评分从术前的(11.3±1.6)分提高到术后的(16.4±1.1)(P<0.05)。术后获得的颈椎前凸平均为7.36。,范围为3~16。。结论钛网笼、钢板应用于椎体次全切除脊柱融合术可以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前凸,使固定节段获得即刻和长期稳定,并可获得良好的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55.
目的:随访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客观评价单纯康复治疗的远期效果。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规则的康复治疗,并居住于北京地区,随访180例,男156例,女24例,随访时间11~38年,平均26年,对腰椎间隙治疗前后的退行性变情况进行分析和统计处理并与正常的腰椎退行性变进行比较。结果:161例患者自觉良好,可正常生活和工作,19例患者因出现明显间歇性跛行,分别于保守治疗后11~38年行椎管减压手术。椎间隙平均减低(3.17±1.65)mm。23例出现相邻椎间隙轻度退行性变。结论:如适应证选择得当,临床经单纯规则的康复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长期随访结果良好;行康复治疗患者的突出间隙出现狭窄的时间较晚、程度较轻,很少发生相邻间隙的退行性变;康复治疗可为椎间盘突出症的第一步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6.
玻璃化法保存异体动脉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玻璃化法保存动脉的可行性和异体移植的有效性。 方法 家兔6 0只。其中2 4只切取双侧股动脉共计4 8条,平分为2组,分别采用玻璃化法和低温冷冻法保存14 d,作为移植材料。其余36只作为移植对象,平分为3组,每组12只2 4条动脉。A组行新鲜家兔动脉自体移植,B组行玻璃化保存家兔动脉异体移植,C组行低温冷冻保存家兔动脉异体移植。移植前对动脉进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术后行动脉造影了解移植后动脉的通畅率,并分别于术后14、30、6 0和12 0 d取材,对动脉进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测定内膜/中膜比值,并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移植前B组的动脉完整率为91.6 7% ,优于C组的5 4 .17%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 1)。移植后B组的累计通畅率达到87.5 0 % ,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优于C组的6 6 .6 7%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 5 )。B组的内膜/中膜比值与A、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 5 )。 结论 玻璃化法保存动脉在降温和复温过程中冰晶较少,对动脉整体结构和活性影响较小,能较好地保存动脉的组织结构;玻璃化法保存的动脉异体移植的效果优于低温冷冻法保存的动脉异体移植。  相似文献   
57.
目的运用选择性切断脊神经前根和后根的方法,建立单纯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方法选用成熟雌性Wistar大鼠分成前根切断组、后根切断组和混切组,选择性切断1侧L4-L6脊神经前根或/和后根,术后3周进行一般情况、电生理及神经组织学等观察,并作出综合评价.结果前根切断组远端的运动纤维发生溃变而感觉纤维仍正常;后根切断组远端的感觉纤维发生溃变而运动纤维仍正常;混切组远端的运动纤维和感觉纤维均发生溃变.结论选择性切断大鼠前根或后根完全能模拟单纯运动神经或者感觉神经的损伤效应,是进一步研究特殊类型神经鼠伤或疾病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8.
神经束膜切开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经束膜是周围神经三层囊膜中最重要的一层结构 ,其功能已有明确的结论。但在神经松解术中 ,是否处理神经束膜 ,多年来一直存有争议 ,尚无定论。1 历史回顾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提高 ,神经内松解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得到广泛开展 ,尽管其效果很好 ,但仍受到许多学者的质疑[1] 。直到 1984年 ,Mackinnon等[2 ] 制成了大鼠坐骨神经重度嵌压模型 ,1988年对此模型进行了神经内松解 ,对该手术进行了充分肯定 ,其适应证得到进一步明确。Sunderland[3] 将神经内松解术分为 3型 ,即只松解束间瘢痕组织的简单法以及束膜切开法和…  相似文献   
59.
非甾体抗炎药联合肌松剂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比研究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联合肌肉张力松弛剂与传统单纯NSAIDs治疗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OA)的临床疗效。方法门诊选取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129例,随机分组,单盲给药,联合用药组和两个对照组各43例。联合用药组给予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罗非昔布及肌肉张力松弛剂盐酸乙哌立松,另两组分别单独给予罗非昔布和盐酸乙哌立松。比较三组用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经8周治疗后平均Womac关节炎指数评分和平均OA严重程度指数改善联合用药组均显著优于两单独用药组。联合用药组显效率较另两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两种不同药理作用的联合———NSAIDs的抗炎作用与肌松剂的缓解疼痛及痉挛作用,可使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0.
目的 分析比较保守治疗与单纯髓核摘除术对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及其影像学变化,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3年1月-2008年6月收治且随访10年以上的182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保守治疗组73例,男49例,女24例,L4-L5突出44例,L5-S1突出29例,随访时间17.61±3.87年;手术治疗组109例,均采用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男71例,女38例,L4-L5突出68例,L5-S1突出41例,随访时间17.17±3.47年.通过对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变化、神经功能评定、病变间隙及其头侧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病变间隙头侧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的比较研究,观察保守治疗与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结果 保守治疗组73例中8例因出现间歇性跛行而行椎管减压手术,手术治疗组109例中13例因原间隙椎间盘突出复发行二次手术.随访终点手术治疗组病变间隙高度(0.62±0.15cm)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0.69±0.13cm,P<0.05),而Oswestry评分(23.9%±6.3%)、病变间隙头侧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0.83±0.11cm)与保守治疗组(分别为23.3%±6 5%、0.82±0.11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保守治疗组5例、手术治疗组9例出现影像学退行性不稳定表现,但均无明显临床症状.依据UCLA标准,保守治疗组8例(12%)、手术治疗组23例(22%)出现病变间隙头侧邻近节段退变,两组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守治疗与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获得较好的远期效果.单纯髓核摘除术后远期病变椎间隙高度明显变窄,邻近节段退变较少引发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