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82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椎管内硬膜外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椎管内硬膜外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作者分析了 4 2例椎管内硬膜外神经鞘瘤的X线片、MRI和CT的诊断特点 ,观察了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手术前后患者脊髓或神经功能改善的情况、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输血等。结果显示 ,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明显的恢复 ,MRI结合X线和CT检查显示对病变性质和部位诊断有重要意义。所有患者均行肿瘤切除 ,其中 12例患者在切除肿瘤的同时 ,进行了脊柱植骨内固定 ,防止继发性脊柱不稳定 ,随访示脊柱神经鞘瘤治愈率高。研究表明 ,影像学对神经鞘瘤有较高的诊断率 ,最后确诊依靠病理诊断 ;椎管内神经鞘瘤治愈率高 ,可以根据不同部位和脊柱稳定性情况选择适当内固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2.
唐金树  刘郑生  赵斌  唐佩福  刘芙进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448-4449,i001
目的:在肌肉水平神经再生动物模型中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局部应用对肌肉水平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切断9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前肢的尺神经。将失神经支配的尺侧腕屈肌与正常屈指深肌浅头在分别切除肌膜后沿肌肉全长缝合在一起,并在一侧局部应用HGF,对照侧不应用HGF。通过肌电图、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运动终板染色、肌球蛋白ATP酶染色进行电生理、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检查观察肌肉之间神经再生情况。结果:应用HGF后(实验侧)诱发的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为(10.8&;#177;0.8)mV,明显高于对照侧(8.1&;#177;1.2)mV,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825,P&;lt;0.01),可观察到有运动神经末梢从正常的屈指深肌浅头向失神经支配的尺侧腕屈肌生长,并与失神经支配的肌肉建立新的终板联系。运动终板计数显示实验侧再生的运动终板数量多于对照侧。结论:HGF可以促进正常肌肉与失神经肌肉之间运动神经末梢的再生,加速再生的神经末梢与失神经肌肉建立新的终板联系。  相似文献   
133.
目的随访 10年以上的经腰椎板减压髓核摘除 ,术后给予规则的康复治疗及指导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为临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 方法筛选 10年以前住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且 10年来一直进行随诊并居住在北京,病历及影像学资料完整,随访时能配合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随访年限为 26年,观察经腰椎板减压髓核摘除辅以规则康复训练 10年以上的结果,影像学改变,测量突出间隙手术前与现在的椎间隙高度值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相邻的上下椎间隙的退行性变情况. 结果 140例全椎板或部分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患者, 112例患者可正常生活和工作, 1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第 2~ 10年时因椎间盘突出复发行再次椎间盘手术,本组椎间隙平均降低( 5.50± 1.51) mm, 15例患者出现邻近间隙的退行性变. 结论经腰椎管减压髓核摘除辅以康复训练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远期疗效良好;手术间隙出现狭窄的时间较早、程度较重,相邻间隙较少发生退行性变,脊柱的稳定性受影响较小;手术时应尽量保留椎小关节的完整性,并保留相对正常的髓核组织;规则的康复训练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4.
目的:中文版脊髓型颈椎病JOA指数已广泛用于对颈椎病的量化评估。现就其临床应用的可靠性进行分析。方法:研究于2003-02/2003-12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完成。将英文版脊髓型颈椎病JOA指数译为中文,并用汉化JOA指数对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重复评估。所获数据进行可靠性检验,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表示可靠程度,用Kappa值表示各项结果的一致性。结果:观察者间和每一观察者自身的ICC值分别为0.9345,0.9416均>0.75。医生的临床经验对评价无影响。评分系统内各单项的一致性高,Kappa值最大为0.751,最小为0.379,躯干感觉功能和上肢运动功能评定易混淆。结论:中文版JOA指数简单易操作,有较高的可靠性,可用于临床对脊髓型颈椎病进行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35.
血小板在脂肪栓塞综合征发病及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探讨凝血系统的变化在脂肪综合征发病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杂种犬7只,通过静脉注射骨髓脂肪建立脂肪栓塞综合征动物模型。于各时相点检测动脉血氧分压、凝血相才血小板聚集率,于栓塞后48n处死动物并取肺组织行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36.
经皮侧方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经皮侧方入路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的解剖学依据,观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8例L4/5椎间盘突出患者,俯卧位下经L4/5椎间盘进行CT断层扫描,观察从腰部外侧与椎管呈90°穿刺进入椎管的经皮穿刺点及穿刺路径上的解剖结构;测量经皮穿刺点至后正中线皮肤的距离和同侧上关节突前缘的距离。应用侧路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6例(均为突出较严重并且是非间隙水平以外或游离型突出者),观察患者治疗结果和并发症。结果:侧路穿刺路径由浅入深的主要结构有腰背筋膜中层结构(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腰方肌)、腰背筋膜深层、腰大肌、椎间孔和椎管。经皮穿刺点至后正中线皮肤的距离为18.08±1.88cm;至同侧上关节突前缘的距离为13.70±1.69cm。28例中27例可以直接穿刺进入椎管,不会损伤内脏、血管等解剖结构。临床应用66例中没有明显入路途径上的血管和内脏解剖结构损伤,2例发生了与穿刺无关的神经损伤,2例摘除失败行切开手术。结论:经皮侧方90°上关节突前缘进入椎管是可行的,为突出较严重并且是非间隙水平以外或游离型病例的微创治疗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7.
MRI测量对上胸椎肿瘤手术入路选择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术前MRI测量对上胸椎肿瘤前路切除手术入路选择的意义。方法:对8例上胸椎肿瘤患者术前进行MRI检查,在MRI矢状位图片上经胸骨切迹作与胸骨柄纵轴相垂直的线P,经病变椎体尾侧紧邻正常椎体的上、下终板作两个终板的切线E1和E2,分别记录P与脊柱相交的椎体水平及E1、E2与胸骨相交的椎体水平。P经过病变椎体远侧正常椎体,E1和E2经过胸骨切迹或其上方者采用低位颈前切口;E2经过胸骨柄上部者采用部分胸骨和/或部分内侧锁骨切除入路。P经过病变椎体或E1和E2经过胸骨柄中下部者采用后外侧经胸腔人路完成手术。结果:7例患者P经过病变椎体远侧正常椎体,其中4例E2经过胸骨切迹或其上方者有3例通过低位颈前切口完成了肿瘤的前路切除,1例显露不佳,切除少量左侧锁骨内侧部分增加显露后完成手术;3例E2经过胸骨柄上部者采用部分胸骨和/或部分内侧锁骨切除人路完成手术。1例P经过病变椎体,E1和E2经过胸骨柄中下部者采用后外侧经胸腔人路完成手术。未出现与手术相关的血管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3个月随访时内置物无松动、移位和断裂。结论:术前MRI测量有助于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并可帮助判断肿瘤切除后胸椎前路的融合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38.
139.
影响矿物质形成的生物化学因素是造成骨折延迟愈合的原因之一。尽管已在体内发现了这个基本代谢方面的异常,也有证据表明体外微小pH的改变影响钙和磷盐的沉积,但是否在体内同样有局部pH异常而引起钙化欠缺呢?高溶解的磷核磁共振分光镜(PNMR)对组织无损害,它基于这样的原理:当某一物体位于强磁场内,物体本身会释放出射频能量,这种共振信号可  相似文献   
140.
我科于1986年11月至1987年3月对连续5例膝关节僵直的患者全部施行小切口股四头肌粘连松解术、术后连续被动活动,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5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19至39岁。3例为股骨干骨折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术后,1例股骨干骨折、胫骨平台骨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