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82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以影像学评估钛网容纳异体松质骨的方式进行植骨结合钛板内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的效果。方法:选取2001-04/2002-10解放军总医院骨科采用钛网容纳异体松质骨结合钛板固定治疗颈椎病的患者198例,排除存在系统性内分泌疾病可能影响骨质疏松的患者,共64例完成15个月随访。47例单纯椎间盘切除后节段间融合,行间隙减压;12例单椎体次全切除;5例为二椎体次全切除,患者均未发生钛网或钢板脱出。单节段切除病变部位间盘;两个节段以上进行多节段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彻底刮除椎间盘组织、软骨终板及椎体后缘的骨赘。手术中将适量的冷冻干燥异体松质骨浸入庆大霉素生理盐水中浸润,切除椎间盘彻底减压后,测量椎间高度。将浸润后的松质骨剪成3~5mm碎块填入修剪成大小合适的钛网。将容纳异体松质骨的钛网植入椎间隙中,轻轻打入2mm左右,选择合适长度的钛板进行椎体间固定。所有病例伤口内均放置引流管,48h内拔除,术后两三天下地行走,佩带Philadelphia颈托固定两三个月。评估椎间融合的X线标准:在平片上钛网与上下椎板之间没有X线透光线或透光区,上下终板间有骨性连接,在伸屈位片上节段间没有活动。评估治疗前后单节段、双节段、三节段椎间高度:依据标准侧位X线片测量椎间隙前缘高度与后缘高度的平均值,并分析椎间融合情况。评估治疗后椎间的稳定性:依据伸屈侧位X线片。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纳入实验的64例患者全部完成15个月随访。①治疗前后单节段、双节段、三节段椎体间高度变化:与术前比较,术后5d、术后15个月均明显提高犤(4.5±0.6),(9.1±0.7),(9.2±0.5)mm,P均<0.05;(24.4±2.8),(36.8±2.4),(36.4±2.2)mm,P均<0.05;(43.9±3.0),(53.9±3.2),(53.5±2.7)mm,P均<0.05犦;术后5d和术后15个月基本一致(P>0.05)。②治疗后椎体间稳定性:X线片未见钛网脱出、移位或下沉进入上下椎体等情况,无钛板折断或螺丝钉脱出现象。术后5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钛网后方椎间均有不同程度的新骨形成,少数病例MRI显示钛网中央存在长T2加权影像。③治疗后椎间融合情况:术后15个月随访,61例钛网后方均充满新骨,上下椎间骨性融合,3例钛网后方仍然存在透光区,融合率95%。结论:采用钛网容纳异体松质骨,同时结合前路钛板固定治疗颈椎病,术后椎间高度明显恢复并得到有效保持,且融合率高,融合节段稳定,未见钛网移位或下沉现象。由于术后随访时间较短,钛网内的异体骨能否被新骨替代还需要进一步观察远期疗效评定。  相似文献   
112.
目的:采用新型骨缺损修复材料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carbonated hydroxyapatite cement,CHC)作为椎体强化的充填材料,观察椎体成型术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椎体高度及疼痛的改善情况。方法:2000—10/2003—08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对34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椎体成型术治疗,其中23例采用CHC作为椎体充填材料,11例充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作为对照,观察CHC的生物相容性、椎体高度恢复和疼痛缓解情况。结果:CHC充填到椎体内生物相容性良好,椎体压缩率由术前(43.1&;#177;21.4)%恢复到(31.8&;#177;16.7)%,椎体高度恢复率为(27.3&;#177;18.5)%,术前VAS评分为(91.5&;#177;21.7)分,术后为(44.5&;#177;27.2)分,并随手术时间延长VAS评分逐渐降低,4周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CHC作为椎体成型术充填材料安全、有效,可恢复患者的椎体高度,并缓解疼痛症状,但短期缓解疼痛效果不如PMMA。  相似文献   
113.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单纯康复治疗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随访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客观评价单纯康复治疗的远期效果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规则的康复治疗,并居住于北京地区,随访180例,男156例,女24例,随访时间11~38年,平均26年,对腰椎间隙治疗前后的退行性变情况进行分析和统计处理并与正常的腰椎退行性变进行比较。结果:161例患者自觉良好.可正常生活和工作.19例患者因出现明显间歇性跛行,分别于保守治疗后11-38年行椎管减压手术。椎间隙平均减低(3.17&;#177;1.65)min。23例出现相邻椎间隙轻度退行性变。结论:如适应证选择得当,临床经单纯规则的康复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长期随访结果良好;行康复治疗患者的突出间隙出现狭窄的时间较晚、程度较轻,很少发生相邻间隙的退行性变;康复治疗可为椎间盘突出症的第一步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4.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的腰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技术(TLIF)在腰椎手术中的应用范围和优缺点。方法自2000年以来应用TLIF技术完成各种腰椎手术214例,其中男146例,女68例;初次手术173例,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41例;上位椎间盘突出(胸12腰1、腰1-2、腰2-3)的65例,下位椎间盘突出(腰3-4、腰4-5、腰5骶1)的149例;应用早期枢法模的标准的TLIF钛网式双Cage进行操作78例,应用单Cage进行操作136例。结果所有病例未出现手术造成的神经根和脊髓损伤的症状,亦未出现脑脊液漏及对侧神经根的刺激症状,随访1年X线片及CT显示197例患者获得椎间融合,17例患者因出现椎间盘炎、植骨量吸收等因素出现骨融合欠佳,随访3年后前方形成骨桥,椎间融合器未见下沉现象。随访1至8年未出现断钉和断棒现象。症状缓解情况:依据Oswestry评分平均由术前的10±1分,术后1周为3±1分,1年复查时为1±1分。结论TLIF技术可适用于各节段的中央型或单侧包括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减少对无症状侧神经根的激惹和椎小关节的破坏,对于高位椎间盘突出可避免发生脊髓损伤,二次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可防止经瘢痕区进入造成不必要的脑脊液漏和神经根损伤的现象,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115.
目的 :阐明神经束支定位法在远端尺神经及正中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 49例远端尺神经和 40例远端正中神经损伤病例 ,进行神经内束支分离 ,双极电刺激定位后束膜吻合 ,与 34例外膜吻合组对照。结果 :束支分离定位法在远端尺神经、正中神经损伤修复中的成功率为 92 .1 % ,治疗组较对照组感觉恢复率有提高 ,但无明显差异 (P >0 .0 5) ,运动功能恢复率显著提高 (P <0 .0 1 )。结论 :神经内束支分离定位应用于远端尺神经、正中神经损伤修复是可行的 ,并能提高其功能恢复率。  相似文献   
116.
神经损伤与单纯制动后骨密度及生物力学改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神经损伤与制动后骨密度及生物力学改变。方法 :SD大鼠 40只 ,随机分组。术前及术后 12周时分别测量各组大鼠的骨密度。动物处死后行三点弯曲破坏载荷实验。结果 :股骨、胫骨的骨密度改变与对照组及组间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各组大鼠股骨、胫骨三点弯曲破坏载荷有下降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股骨、胫骨的骨密度与三点弯曲破坏载荷均呈显著性线性相关。结论 :制动、坐骨神经损伤、脊髓损伤能引起骨量减少 ,骨结构改变 ,生物力学强度下降  相似文献   
117.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间隙再突出的病因分析和策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行单纯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证实的患者,术后2年内出现原手术间隙髓核再突出的临床资料,为一期手术时减少腰椎间盘手术失败综合症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分析1995~2005年我科收治的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行单纯髓核摘除的患者中,术后2年内发生原间隙髓核再突出的6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该患者第1次手术时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方式。其中男41例,女22例。初次手术在我科进行的9例,于外院进行的54例。行椎间盘镜及小开窗手术者21例,半椎板及全椎板手术者42例。单间隙手术者51例,2个间隙及以上者12例。结果17例患者再次手术时仍采用单纯髓核摘除治愈,41例患者行后路椎管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螺丝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PLIF),5例患者行经椎间孔髓核摘除椎弓根螺丝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TLIF)。所有病例均于二次手术后治愈。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再突出是一临床常见的难题,不论早期和晚期均有可能发生,合理选择手术适应症及恰当的手术方式有利于减少再突出的发生,二次手术可获得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118.
局部持续化疗和持续引流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目的:观察应用局部持续灌注冲洗引流和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8年6月~2002年7月应用局部化疗治疗的23例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在全身化疗的基础上进行:①持续局部化疗加持续局部引流(15例);②单纯局部化疗(5例);③行手术病灶根治术加局部化疗(3例)。全身化疗时间9~18个月,平均12±2个月。局部化疗灌注冲洗引流的时间为28±10d。观察病变部位影像学改变情况。结果:23例中6例抗酸杆菌染色阳性(占26.1%)。ESR最高平均52.4±28.6m/h,治疗后在1~3个月内ESR均恢复正常。经过8个月~5年随访,所有患者局部无窦道形成,没有发生交叉感染。2~6个月左右X光片见病灶骨桥形成。恢复活动后4例患者出现10°以内的后凸畸形。结论:早中期不合并严重畸形的脊柱结核脓肿、死骨、窦道形成和轻度神经刺激患者,接受脊柱微创持续局部灌注冲洗引流和局部化疗可以治愈,不再需要根治手术治疗。晚期畸形合并神经损伤者进行病灶切除内固定治疗后,局部化疗可以起到防止结核局部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9.
侧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手术策略,评价使用侧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疗效。方法:对我院骨科1998年7月~2003年7月手术治疗的82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41例行后路减压、椎体间cage置入、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14例行后路椎小关节截骨、减压、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10例行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17例先行一期前路脊柱松解、二期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矫形,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病例,围手术期切口感染1例,延迟愈合4例,7例术后出现呼吸道症状,经对症处理后好转;6例围手术期内出现心脏病复发,经过内科会诊处理平稳缓解。随访6个月~4年,影像学检查无断钉断棒,未见上、下融合椎部位的继发性脊柱后凸畸形。2年以上随访者42例,Oswetry功能评分由术前58.62±12.48分改善至31.15±14.12分。结论:在充分减压的前提下,侧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技术可达到矫形、固定、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的目的,有利于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20.
颈椎病前路择期手术术后早期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38,自引:11,他引:38  
目的:比较颈椎病前路择期手术后的各种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2000~2003年的168例颈椎病前路择期手术患者的出院病历,选择可能常见或少见的危险因素,确定患者从术后至出院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早期并发症;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因素对早期并发症的影响,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20.8%的患者有一种或多种并发症,病程长短对其影响较大;其中16.1%为非感染性手术并发症。病程和手术时间不同者差异有显著性;1.2%为感染性并发症,7.7%为其他医疗并发症,1例在住院期间接受无计划的二次手术,无院内死亡。手术持续时间过长和病程超过1年者被确定为危险因素,手术持续时间过长OR值为1.5,病程超过1年者OR值为2.8。结论:病程超过1年和手术时间过长者容易出现前路颈椎手术早期并发症,其危险性成倍增加。应努力缩短手术时间,避免过于繁琐的手术操作。尽量采用如异体骨移植等减少术中损伤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