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总是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对环境适应不良,使工作、生活受到影响,给本人造成了精神痛苦。如果一个人只是和个别或少数人关系不好,则完全可能是正常的;而如果交往中与多数人相处不好。而且这影响到个人人际关系。则可能存在人格障碍。  相似文献   
52.
1病例报告 患者女,29岁。因40周妊娠入院计划分娩。行会阴侧切术,患者出现寒战,即给予吸氧,地塞米松20mgiv后好转,常规缝合切口处。出现阴道大量流血,血液不凝,给予催产素、米索,按摩子宫无效。查体病人呈重度贫血貌、血压为零。血常规示Hb70g/L,凝血酶原时间39Sec、D二聚体(阳性)、FDP(阳性)、纤维蛋白原定量2.1g/L。诊断为:羊水栓塞DIC。在全麻下行子宫全切除术。术中给予大量输液,输注新  相似文献   
53.
男性强制戒毒人群的健康危险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男性强制戒毒人群人口学特征、注射使用毒品情况及相关的健康危险行为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毒品注射研究第二部分调查问卷(2a版)调查吸毒者社会人口学资料、吸毒的情况、性行为、艾滋病知识与行为改变等内容。结果共调查了200例对象,87.5%的被调查者曾静脉注射毒品,被调查者平均年龄为30.37±5.65岁,在最近六个月中,41.3%的注射毒品者曾合用针头和/或注射器,50.6%的吸毒者将自己使用过的针头和/或注射器给别人使用;大多数吸毒者(85%)与异性性伙伴性交时从不使用安全套;吸毒者了解AIDS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大众媒体,61.8%的人从未采取任何预防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措施。结论男性强制戒毒人群存在大量健康危险行为,是HIV感染和传播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54.
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观察王铭袁观厚刘连忠张建军盛晓春刘晓萍龚传鹏张铭莉冯少慧胡晓华牛轶邓筠利培酮(Risperidone)已在全世界300万病例使用,并通过了双盲对照研究[1],被证明是一种疗效好、安全性高的新型抗精神病药。为了验证利培酮在我国治...  相似文献   
55.
自杀未遂者的一般特征与自杀行为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连忠  肖水源 《医学与社会》2002,15(4):17-18,51
目的:了解急诊科自杀未遂人群的人口学特征和行为特征。方法:对某省会城市3年综合医院100例自杀未遂连续样本及其家属进行面对面晤谈。结果:自杀未遂者男女性别比为3.8:1,27%有各种精神科的诊断,24%既往有自杀未遂史,22%有各种躯体疾病;自然未遂的方式以服毒辣为主,服毒药物以苯二氮类药物为主;44%在自杀未遂前1月内明确向旁人表面自杀意念。50%在自杀当日与人发生争吵,48%在自杀之后给别人以明确自杀信息。结论:自然未遂者在自杀行为发生前后均有一定的征兆和线索,加强对苯二氮类和农药的管理,有利于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6.
刘连忠  张娟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5):1917-1918
目的:探讨信奉迷信者心理状态。方法:调查100例参与迷信活动者,以生活事件量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进行相关心理学评定。结果:研究组生活事件总分、焦虑、抑郁总分均高于正常人群。结论:本研究提示参与迷信活动者中经历较多的生活事件,有更多的抑郁和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抑郁症状与网络受欺负、个体的应对自我效能感、认知重评的关系。方法:采用网络受欺负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应对自我效能感量表、情绪调节问卷对武汉某两所高校1 454例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76%,不存在性别差异。大学生的网络受欺负得分与抑郁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16,P<0.01),应对自我效能感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r=-0.37,P<0.01),认知重评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r=-0.23,P<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应对自我效能感在网络受欺负与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25.68%,认知重评在网络受欺负与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5.71%,应对自我效能感与认知重评在网络受欺负与抑郁之间的多重中介效应占总效应3.07%。结论:应对自我效能感和认知重评在网络受欺负与大学生的抑郁关系中起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