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79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的分型及微创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3月起纳入本组研究的32例跟骨骨折患者,男25例,女7例,年龄28~73岁,平均43岁。根据其损伤结构和程度,将其分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根据不同分型,Ⅰ型、Ⅱ型型通过微创切口结合可吸收螺钉及克氏针内固定;Ⅲ型型骨折采用微创切口结合钢板内固定;Ⅳ型骨折采用传统L型入路及钢板内固定。术后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足踝功能。结果对32例(33足)并发距下关节面骨折的跟骨骨折行跟距关节外侧微创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随访12~20个月、平均15.5个月,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手术效果,优良率为84.4%。跟距关节面,跟骨宽度,内外翻,B觟hler角及Gissane角均得到良好的恢复。结论本分型将跟骨骨折分为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Ⅰ~Ⅲ型采用微创入路结合可吸收螺钉或钢板内固定,术后均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在椎动脉高跨患者枢椎螺钉内固定术中置入枢椎峡部螺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3年1月—2020年6月宁波市第六医院脊柱外科合并椎动脉高跨的上颈椎病变患者74例,其中男51例、女23例,年龄29~71(53.2±7.6)岁。患者均接受枢椎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枢椎螺钉置入方式的不同分为峡部螺钉组(38例)和椎板螺钉组(36例)。对比2组患者基线资料,以及置钉时间、螺钉长度、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基于术后颈椎CT扫描及三维重建的Upendra螺钉分级标准评估枢椎峡部和椎板螺钉置入准确率;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颈部疼痛程度,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末次随访时,采用Odom评分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以及置钉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住院时间等围术期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峡部螺钉组手术时间为(125.75±13.64)min,短于椎板螺钉组的(145.53±20.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P<0.001)。峡部螺钉组螺钉长度为(16.24±2.35)mm,短于椎板螺钉组的(20.67±2.6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7,P<0.001)。峡部螺钉组术中发生螺钉穿透椎动脉孔后壁2例,术后无螺钉松动、脱出等并发症发生;椎板螺钉组术中发生螺钉穿破椎板皮质4例,术后并发椎板螺钉松动脱出2例、切口浅表感染2例:峡部螺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2/38),低于椎板螺钉组的22.22%(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P=0.033)。2组74例手术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96个月,平均30.8个月。2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m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各时间点VAS评分及mJO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峡部螺钉组和椎板组置入螺钉数分别为55枚和50枚,置钉准确率分别为96.4%(53/55)、94.0%(47/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P=0.906)。末次随访时,按照Odom评分标准评价,峡部螺钉组临床疗效优65.8%(25/38)、良21.1%(8/38)、可13.2%(5/38),椎板螺钉组优63.9%(23/36)、良19.4%(7/36)、可16.7%(6/3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5,P=0.803)。结论 在椎动脉高跨患者中,峡部螺钉和椎板螺钉可达到相似的临床效果,但在置钉准确性方面,峡部螺钉更占优势,同时它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比较两种胸椎经关节螺钉与椎弓根钉的拔出强度.方法 5具新鲜胸椎标本(T1-12),分别游离成6个节段,一侧随机进行经关节椎弓根钉(TAPS)固定,对侧行经关节肋骨螺钉(TARS)和椎弓根钉(PS)固定.结果 胸椎TAPS的平均拔出强度为(535.3±241.4)N,稍大于PS的平均拔出强度(504.7±218.4)N,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5);TARS的平均拔出强度为(469.7±173.7)N,明显小于TAPS和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5,0.020).结论 胸椎TAPS拔出力优于PS,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效果.  相似文献   
34.
经关节螺钉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在生物力学上明显优于其他寰枢关节固定方法,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然而经关节螺钉固定治疗下颈椎不稳临床尚未广泛使用。我院自2003年2月至2008年6月,对28例下颈椎不稳患者经后路关节螺钉固定治疗,取得良好临床疗效。但是该手术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危险性,围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现将有关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5.
椎间盘源性腰痛是常见慢性腰痛之一,约占慢性腰痛的40%。目前,对椎间盘源性腰痛治疗方法的选择尚存在分歧。采用椎间盘内注射亚甲蓝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其适应证和禁忌证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亚甲蓝的作用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临床疗效和疗效持续时间在不同研究中存在较大差异等。本文对亚甲蓝进行了概述,并从亚甲蓝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安全性几个方面对椎间盘内注射亚甲蓝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治疗上颈椎不稳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0月采用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上颈椎不稳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伤121感染,无内固定松动或断钉现象,1例术后5小时突然出现气促、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至89%,经吸痰、气管切开后转危为安。所有患者固定良好,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随访6个月-1年均已达到骨性愈合。结论作好术前、术后护理是保证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治疗上颈椎不稳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7.
下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2,他引:1  
目的明确下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技术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20具(男14具、女6具)尸体颈椎标本,仔细解剖颈部的后侧和侧前方,以清晰地暴露颈椎侧块,保护好脊神经前、后支(C2-7)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确定安全的进、出钉点,从C2.3-C5.6直视下置人经关节螺钉。通过CT重建,测量经关节固定螺钉的角度、长度、螺钉尖与椎动脉的距离,并确定经关节螺钉矢状面的安全进钉角度(sagittal safety angle,SSA)。结果经关节固定螺钉方向在矢状面呈尾倾,冠状面呈外倾,各固定节段间略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理想角度为在矢状面尾倾平均37.3^o±5.0^o,在冠状面外倾平均16.6^o±4.6^o。经关节螺钉钉道长度平均为(18.7±1.4)mm,在C2.3,水平螺钉钉道长度与C3.4C4.5C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经关节螺钉矢状面安全进钉角度为41.9^o±5.6^o,螺钉钉尖与椎动脉的距离平均为(5.8+1.5)mm,各固定节段间略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置钉时要求一定的准确性,可以作为颈椎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一种补充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经口咽入路寰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2004年3月至2010年5月,采用经口咽入路寰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寰椎骨折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3~68岁,平均(47.7±13.9)岁。4例为寰椎前1/2 Jefferson骨折;8例为半环 Jefferson骨折;8例为前3/4 Jefferson骨折。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枕区疼痛,活动受限。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为4~8分,平均(6.0±1.3)分。20例患者均选择行经口咽入路寰椎前路钢板内固定,随访通过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价其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81个月,平均(48.5±20.0)个月。术中未出现螺钉松动、断裂,钢板移位,脊髓损伤,椎动脉损伤。20例患者共放置钢板20块,置入寰椎侧块螺钉40枚。术后CT显示有2枚螺钉过于靠近椎动脉沟,但是未出现临床症状。术后VAS评分为0~3分,平均(1.3±1.0)分。静态和动态的影像学资料显示,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寰枢关节旋转功能良好。随访期间无一例出现内植物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寰椎前路钢板内固定能获得坚固的骨性愈合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是治疗不稳定性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9.
目的确定微型钢板固定桡骨小头骨折术中安全区范围,避免钢板固定对上尺桡关节旋转的影响及术中对桡神经深支及血运的破坏,最大程度地恢复肘关节的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45例在确定安全区后采用微型钢板手术治疗的桡骨小头骨折,其中MasonⅡ型30例,MasonⅢ型15例。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18~69岁(平均41.5岁)。术中按照桡骨小头解剖位置(Smith法)、周围关节软骨形态、Caputo法及前臂旋转方法确定钢板放置后对上尺桡关节旋转有无影响。结果经过12~18个月的随访(平均15.1个月),术后肘关节伸屈弧度平均为135°(100°~145°);前臂旋转范围平均为126°(120°~150°),旋前平均为53°(45°~65°),旋后平均为73°(65°~76°)。按Broberg-Morrey评估标准:优32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93.3%。随访期间,出现2例内固定失效,钢板、螺钉松脱,影响旋转功能,未出现骨折不愈合、桡骨小头坏死、感染及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钢板放置于安全区内对前臂旋转无影响,术中可通过4种方法综合使用来确定微型钢板放置的安全区。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