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3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62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2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39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目的:探讨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患者SRS-Schwab四级截骨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5年12月于我院行SRS-Schwab四级截骨手术且具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46例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患者,其...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Lenke 1A和2A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后路选择性胸椎融合术中远端融合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的选择策略,并分析发生远端叠加现象(adding-on,AO)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  相似文献   
83.
目的:比较休门氏病后凸畸形行后路矫形融合术中选择不同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后路矫形融合术治疗34例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的病历资料,男29例,女5例;年龄(17.1±4.3)岁(范围12...  相似文献   
84.
目的 针对医学本科生假期阶段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并提出适合的教学策略。方法 对医学本科生假期生活现状和假期时间开展教学的必要性进行剖析,提出适合假期阶段的教学模式和策略。结果 经过分析和探讨,发现假期阶段开展教学对医学本科生的教学非常有益。倡导构建立体教育体系,发挥新媒体的教学优势以及重反馈轻考核等教学策略。结论 对医学本科生开展假期教学能够实现医学教学的连贯性,满足学生的个体化学习需求,锻炼学习能力,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5.
目的:观察注射A型肉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A,BTX—A)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用穴位注射A型肉毒素;对照组30例,用传统针刺治疗。随访2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率、显效率、起效时间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A型肉毒素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86.
 目的 评估青少年Chiari畸形伴胸椎侧凸不同内固定模式的选择对手术疗效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接受后路胸椎融合术的75例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全椎弓根螺钉组(44例)和钉钩联合组(31例)。分别测量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指标:冠状面侧凸Cobb角、侧凸柔韧性、顶椎偏移、顶椎旋转及躯干偏移;矢状面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躯干偏移及近端与远端交界区Cobb角。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上述影像学指标的改变。根据术前不同程度胸椎后凸进一步分组,比较两种内固定模式的手术疗效。结果 全椎弓根螺钉组术后胸弯平均矫正率为60.2%,明显著高于钉钩联合组(51.3%,t=2.372,P=0.023)。末次随访时全椎弓根螺钉组及钉钩联合组胸弯矫正丢失率分别为0.3%及1.7%(t=-0.468,P >0.05)。术后腰弯平均矫正率在全椎弓根螺钉组为61.7%,明显优于钉钩联合组51.1%(t=2.431,P=0.020)。术前全椎弓根螺钉组与钉钩联合组的胸弯顶椎偏移分别平均为25.0 mm和24.1 mm,术后减小至6.9 mm和7.4 mm,两组术后的胸弯顶椎偏移均获得明显改善。术前胸椎后凸>40°的病例中,全椎弓根螺钉组末次随访时矢状面近端交界区Cobb角为10.0°,高于钉钩联合组(4.5°,t=-2.031,P=0.052)。而且全椎弓根螺钉组近端交界性后凸发生率(20% )高于钉钩联合组(9%)。结论 对继发于青少年Chiari畸形的胸椎侧凸行后路内固定矫形,全椎弓根螺钉具有更好的畸形矫正率,但是,与钉钩联合固定相比,术前胸椎过度后凸的患者在胸椎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远期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的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比较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 PSO)与Smith-Petersen截骨(Smith-Petersen osteotomy, SPO)对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冠、矢状面平衡重建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0年11月行PSO或SPO矫形内固定术的47例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资料。PSO组25例,男1例,女24例;年龄47~69岁,平均(58.29±5.85)岁;平均Cobb角47.67°±11.57°。SPO组22例,男2例,女20例;年龄49~70岁,平均(60.31±6.25)岁;平均Cobb角38.33°±11.96°。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在两年以上。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冠状面躯干倾斜距离(TS)、顶椎偏移距离(AVT)、矢状面平衡(SVA)、胸椎后凸(TK)、腰椎前凸(LL)、骨盆投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除PSO组TS显著大于SPO组外,其余指标均匹配。两组患者术后SVA存在显著差异,其余影像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两组患者的影像学参数均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术后和随访时,除TS、TK与PI外,其他参数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SO组TS由术前37.21 mm下降至术后24.67 mm,末次随访为21.69 mm,而SPO组TS由术前18.91 mm增加至术后37.43 mm,末次随访降至17.84 mm。PSO组术后SVA为-15.13 mm,末次随访恢复至11.02 mm,而SPO组术后SVA为16.68 mm,末次随访为19.26 mm,两组间SVA矫正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PSO和SPO均能有效重建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矢状面形态; PSO术后易出现SVA的过度矫正,而SPO术后可出现冠状面失平衡;但两者在随访过程中均可得到自发纠正。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近端固定椎的选择对Lenke 5型脊柱侧凸前路融合术矫形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接受前路选择性单棒矫形手术治疗 且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女性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36例,近端固定至上端椎21例、近端固定至上端椎下方椎体15例。两组患者平均年龄为(15.3± 1.8)岁和(15.5±1.9)岁,平均胸腰或腰主弯Cobb角为46.2°和46.7°,近端胸弯为26.3°和29.6°。平均融合节段为5.3和4.8个椎体。结果 两组平均随访 31和33个月。冠状面胸腰或腰主弯矫正率为79%和70%(P=0.062),近端胸弯自发矫正率为46%和29%(P=0.044)。矢状面上,术前和术后两组患者腰椎前凸角、 骶骨倾斜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矢状面平衡维持于较小的负平衡。胸椎后凸角分别有4.0°和2.3°的轻度增加,末次随访时近端固定至上端椎组大于近端固定 至上端椎下方椎体组(P=0.029)。胸腰段交界性成角均表现为轻度后凸增加,并最终保持2°~4°后凸角。近端交界性后凸均有轻度增加,融合节段成角均呈前 凸减小甚至出现后凸趋势。结论 Lenke 5型脊柱侧凸行前路选择性融合术中,近端融合至上端椎较固定至端椎下方椎体可获得更好的冠状面主弯矫正和近端胸弯 自发性矫正,矢状面矫形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89.
小青龙汤加味治疗过敏性鼻炎3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凤军  刘臻 《包头医学》1999,23(2):77-77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其受体(BFGF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z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表达和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2001年3月至2005年5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手术并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PTC8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0例组织标本行BFGF、BFGFR表达研究。结果BFGF及BFGFR阳性表达率在PTC组织中分别为72.5%(58/80)及70.0%(56/80);在结节性甲状腺肿均为0.0%(0/10),2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FGF及BFGFR在PTC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和UICC定义的肿瘤分期相关(P〈0.05);BFGF及BFGFR的表达呈正相关(r=0.330,P=0.003)。结论BFGF与BFG—FR在PTC中呈高表达,在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无表达;2者在PTC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UICC定义的肿瘤分期密切相关,可能参与肿瘤的发生、侵袭和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