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79篇 |
免费 | 236篇 |
国内免费 | 13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2篇 |
儿科学 | 25篇 |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159篇 |
口腔科学 | 124篇 |
临床医学 | 355篇 |
内科学 | 203篇 |
皮肤病学 | 15篇 |
神经病学 | 107篇 |
特种医学 | 141篇 |
外科学 | 310篇 |
综合类 | 873篇 |
预防医学 | 259篇 |
眼科学 | 141篇 |
药学 | 306篇 |
13篇 | |
中国医学 | 281篇 |
肿瘤学 | 1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5篇 |
2023年 | 123篇 |
2022年 | 138篇 |
2021年 | 161篇 |
2020年 | 128篇 |
2019年 | 147篇 |
2018年 | 103篇 |
2017年 | 69篇 |
2016年 | 81篇 |
2015年 | 112篇 |
2014年 | 192篇 |
2013年 | 188篇 |
2012年 | 228篇 |
2011年 | 245篇 |
2010年 | 185篇 |
2009年 | 150篇 |
2008年 | 203篇 |
2007年 | 133篇 |
2006年 | 116篇 |
2005年 | 114篇 |
2004年 | 123篇 |
2003年 | 59篇 |
2002年 | 55篇 |
2001年 | 58篇 |
2000年 | 49篇 |
1999年 | 39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3篇 |
1976年 | 2篇 |
1974年 | 1篇 |
196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21.
目的比较前路经椎间隙减压与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相邻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2008年5月由同一组医师行颈前路手术治疗的相邻双节段颈椎病患者21例。依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A组,椎间隙减压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组9例;B组,保留椎体后壁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联合钛网植骨融合组12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花费、JOA评分、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变化,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B组中有2例原计划为行经椎间隙减压,术中改为行保留椎体后壁的次全切除减压术式。所有患者均随访18个月以上,平均22个月。B组手术时间略短于A组,出血量略低于A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内置物松动或下沉。A组治疗费用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个月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较术前均有提高,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率为100%。结论2种方法治疗连续双节段颈椎病均可获得可靠临床疗效,并能获得术后稳定性。但椎间隙减压操作相对复杂,治疗费用略高。如术中出血较多影响术野,或者椎体后缘骨赘较多,难以操作,应及时更换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2.
23.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提高腹膜后肿瘤的手术切除率和患者的生存率。方法 回顾分析 1987~ 1999年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2 6例 ,其中良性 9例 ,恶性 17例 ,全组切除 19例 ,姑息性切除 3例 ,探查活检 3例 ,手术死亡 1例。结果 随诊 2 4例 ,良性肿瘤 8例存活 ,恶性肿瘤完全切除组的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80 .7%、5 9.5 %、31.6 % ,姑息切除和探查活检者预后均差。结论 提高切除率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尽可能完整、整块切除肿瘤及其受累器官和组织 ,将降低复发率 ,提高生存率。强调积极处理复发肿瘤。 相似文献
24.
目的:评估经皮囊内入路电切去顶术治疗单纯性肾囊肿的疗效,以探讨低侵袭性、彻底的肾囊肿治疗方式。方法:我院于2011年4月~2013年12月采用经皮肾穿刺囊肿去顶术治疗单纯性肾囊肿患者16例。患者平均年龄59(23~78)岁;囊肿位于左肾13例,右肾3例。囊肿直径平均8.2(5.2~12.8)cm。术中在超声定位下应用经皮肾穿刺技术配合双极电切镜切除游离于肾脏外侧的囊壁,术后留置引流管2d。结果:14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囊肿完全消失。意外发现1例肾细胞癌,二期行肾部分切除术;1例因出血中转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8(15~125)min。平均随访15(1~32)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单纯性肾囊肿可以用经皮肾穿刺去顶术安全解决。此技术优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避免了多个trocar的安置及广泛的肾周剥离,降低了手术难度。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治疗非胸腺瘤性重症肌无力( non-thymoma myasthenia gravis ,non-TMG)的价值。方法2007年1月~2011年8月,对62例non-TMG行胸腔镜辅助胸腺扩大切除术。男24例,女38例。年龄18~67岁,平均31岁。根据改良Osserman分型,Ⅰ型17例,Ⅱa型28例,Ⅱb型15例,Ⅲ型2例。按美国重症肌无力协会标准( MGFA)进行疗效判定。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手术时间40~150 min,平均110 min。术后保留胸腔引流管时间1~5 d,平均2.0 d。术后7天内脱离呼吸机57例,超过7天5例。62例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均显示胸腺增生,合并胸腺外脂肪(心包及双侧心膈角)内查见胸腺小体22例。术后随访2~5年,平均4.2年。完全稳定缓解31例,药物缓解17例,微小症状表现6例,改善8例。结论胸部CT扫描尚不能根据胸腺本身“体积”大小判断胸腺增生与否。术中应重视迷走胸腺组织清除。胸腔镜下胸腺扩大切除术是治疗non-TMG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6.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整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4年7月~2017年6月因单节段LDH行PEL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476例,根据是否再次手术分为再手术组(36例)和对照组(440例)。利用Kaplan-Meier评估法生成累计再手术率。观察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史、糖尿病史、病程、手术时间、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手术及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等级、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Modic改变、腰椎失稳等临床参数,对上述参数做非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P0.1)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初再次手术的时间间隔为12.2±10.3个月(1~48个月),63.9%的翻修手术(23例)在术后1年内进行,累计再手术率在4年时达到11.5%。再手术组与对照组在年龄≥50岁(52.8%vs 34.3%)、BMI≥24kg/m~2(61.1%vs43.9%)及腰椎失稳(47.2%vs 25.7%)、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16.7%vs 33.6%)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差意义(P0.1),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Modic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再手术主要危险因素为:BMI≥24kg/m~2(OR=2.41,95%CI为1.183~4.907,P0.05),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OR=0.33,95%CI为0.138~0.852,P0.05)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单节段LDH患者PELD术后再手术多发生于术后1年以内,BMI≥24kg/m~2是导致PELD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而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可能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27.
邢恩增鞠林林陈伟金霖刘涛田野常恒瑞孙家元刘松刘磊李延森朱燕宾张英泽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8,(4):334-340
目的对比分析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成人单发跖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比较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63所医院诊治的成人单发跖骨骨折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及骨折分型等。将东部地区35所医院的患者资料定义为A组,西部地区28所医院的患者资料定义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和骨折部位。结果A组4779例,B组1708例,A组成人单发跖骨骨折占同期成人足部骨折的21.28%(4779/22455),低于B组的26.88%(1708/6354);A组成人单发跖骨骨折占同期成人全身骨折的2.48%(4779/192991),高于B组的2.10%(1708/81143),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男女比分别为1.21:1和1.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68,P=0.001)。A组患者中位数年龄(43岁)大于B组(4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275,P〈0.001)。A组21~30岁(19.02%)、31~40岁(18.62%)年龄段患者跖骨骨折构成比低于B组(22.66%、21.60%),51—60岁(21.09%)年龄段患者跖骨骨折构成比高于B组(14.64%);A组患者87.A型(40.18%)、87-C型(5.52%)骨折构成比低于B组(44.38%、8.20%),而87-B型(54.30%)骨折构成比高于B组(47.42%),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跖骨骨折部位分布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东、西部地区均以第5跖骨的发病率最高,跖骨近端骨折构成比最高,西部地区单发跖骨骨折的构成比、男性骨折的构成比均高于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28.
目的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对髌骨形态、术后轨迹及术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TKA的患者共76例(81膝),男21例(22膝),女55例(59膝);年龄53~77岁,平均(66.19±6.83)岁。于屈膝45°、投射角度30°的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上拍摄膝关节髌骨轴位片,使用Wiberg标准评估髌骨分型并测量髌骨倾斜角、髌股指数、髌股适合角。术中保留髌骨,对髌骨周边骨赘进行清除,保持正常的髌骨解剖形态。术前Wiberg分型Ⅰ型18膝,Ⅱ型49膝,Ⅲ型14膝。比较不同Wiberg髌骨分型手术前后的影像学指标、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功能评分、髌骨评分、上下楼评分、膝前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均两年以上,平均随访时间(25.16±6.24)个月。髌骨倾斜角由术前(-10.04±4.74)°减小为术后(-7.54±4.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髌股指数由术前(1.50±0.54)减小为术后(1.17±0.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术前WibergⅠ型髌骨倾斜角(-11.05±5.6)°,Ⅱ型(-8.74±5.6)°,Ⅲ型(-13.22±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术前WibergⅠ型髌骨髌股指数(1.53±0.53),Ⅱ型(1.35±0.47),Ⅲ型(1.95±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WibergⅡ型的患者术前髌骨倾斜角及髌股指数较其他两型要小。术前不同Wiberg髌骨分型的髌股适合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不同Wiberg分型的患者术后髌骨倾斜角(P=0.117)、髌股指数(P=0.058)、髌股适合角度(P=0.5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Wiberg分型的患者术后HSS评分(P=0.572)、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P=0.657)、KSS功能评分(P=0.066)、髌骨评分(P=0.102)、上下楼评分(P=0.080)、VAS评分(P=0.3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通过髌骨成形及外侧支持带松解可达到良好的术后髌骨轨迹及临床疗效。Wiberg髌骨形态对保留髌骨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9.
目的 观察单采自体储血技术在骨科多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中的应用效果,为节约血液资源及血液保护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方法 回顾性分析作者医院2019-06/2022-09月行多节段PLIF 40例患者资料,根据是否行单采自体储血分为单采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术中出血量、术中异体血浆用量、住院时间及术后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 Hct)、血小板(platelet, PLT)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中出血量,术中异体血浆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采组患者术中异体RBC用量小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单采组患者单采后、术后1天,术后3天RBC、Hb、Hct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均<0.05),术后1天、术后3天PLT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均<0.05)...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