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5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20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20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53篇
内科学   26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143篇
预防医学   53篇
药学   55篇
  1篇
中国医学   76篇
肿瘤学   2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exosomes derived from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exo)对中波紫外线(UVB)诱导的光老化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uman dermal fibroblasts,HDF)的影响.方法 ...  相似文献   
112.
目的 基于一项队列研究构建巨大儿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体格检查等方式,收集中国孕产妇队列研究·协和项目中孕妇的人口学信息和临床资料,并随访获取新生儿出生体重等信息.按3:1比例,划分数据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分别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LR)和随机森林算法(RF)在训练集中构...  相似文献   
113.
目的 探讨小白菊内酯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K-N-SH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小白菊内酯对SK-N-SH细胞增殖抑制的影响,同时计算IC50,根据IC50选取实验组小白菊内酯浓度(10、15μmol/L);流式细胞仪分析对照组及实验组肿瘤细胞凋亡率;EMSA检测NF-κB的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小白菊内酯抑制神经母细胞瘤SK-N-SH细胞生长,并呈浓度依赖关系.用10、15μmol/L小白菊内酯处理细胞48 h后凋亡率分别为(35.63±0.98)%,(53.32±1.08)%,与对照组(6.42±1.26)%比较,差异显著(P<0.01).EMSA结果表明,小白菊内酯处理组细胞NF-κB活性降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小白菊内酯使细胞中Bax、Caspase-3蛋白表达增强,Bcl-2蛋白表达降低.结论 小白菊内酯促进神经母细胞瘤SK-N-SH细胞凋亡,可能与抑制NF-κB活性,下调Bcl-2蛋白表达,上调Bax、Caspase-3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4.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Dex)辅助椎管内麻醉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应激反应、T淋巴细胞及血清丙二醛、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水平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4月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收治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椎管内麻醉,观察组采用Dex辅助椎管内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 h应激反应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皮质醇]、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血清丙二醛和VCAM水平,比较2组不同时相点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前(T0)、麻醉30 min后(T1)、麻醉60 min后(T2)、术毕时(T3)的平均脉动压(MAP)和心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术后24 h,两组患者血清NE、E、皮质醇水平均高于手术前,且观察组血清NE、E、皮质醇水平分别为(318...  相似文献   
115.
116.
目的 :观察“秩边透水道”针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大鼠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及血清EMAb、CA125及VEGF的影响,探讨“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36只采用自体移植术造模成功的健康清洁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加假手术组,各9只。分别予以秩边透水道针法、秩边透水道针法加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进行干预。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EMAb、CA125及VEGF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 PI3K/AKT/mTOR 通路蛋白含量。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EMAb、CA125、VEGF水平以及内膜组织中PI3K、AKT、mTOR 的蛋白水平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激动剂组、针刺加抑制剂组血清中EMAb、CA125、VEGF水平以及内膜组织中PI3K、AKT、mTOR蛋白水平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与针刺组比较,激动剂组血清中VEGF含量、内膜组织中PI3K、AKT、mTOR 的蛋白水平升高(P<0.05),EMAb、CA125含量显著升高(P<0.01),针刺加抑制剂组血清中EMAb、CA125、VEGF含量以及PI3K、AKT、mTOR水平显著增加(P<0.01)。且针刺组效果较好。结论 :针刺组可能通过抑制 PI3K/Akt/mTOR 信号通路进而诱导自噬改善EMs症状。  相似文献   
117.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保护大鼠前脑抗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IM: To study the effect of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 on acute forebrain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rats. METHODS: Both vertebral arteries were occluded by electrocautery and severe but transient bilateral cerebral ischemia was produced by clamping both common carotid arteries for 20 min in rats. The contents of dopamine (DA) and 3,4-dihydroxyphenylacetic acid (DOPAC) in striatum were determined by HPLC with electrochemic detector (HPLC-EC) at 3, 6, 12, 24 h after the onset of reperfusion. The contents of sodium, potassium in forebrain were determined by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at 6-h reperfusion.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striatum were also examined. RESULTS: At 6-h reperfusion, the DA content in striatum decreased from (99 +/- 16) micrograms.g-1 (protein) in sham-operation group to (70 +/- 20) micrograms.g-1 (protein); the water and the sodium contents in forebrain increased from 77.34% +/- 0.19% to 79.6% +/- 0.6% and from (9.3 +/- 0.6) to (10.5 +/- 0.6) mg.g-1 (dry weight), respectively. bFGF (i.v. 45 micrograms.kg-1.h-1 for 3 h) from the start of reperfusion prevented the decrease of DA in striatum and the increases of water and sodium contents in forebrain.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also indicated that bFGF ameliorated the injury of neurons. CONCLUSION: bFGF prevented the brain from injury of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相似文献   
118.
目的 获取深圳某三级医院5年来病原菌分布和耐药变化的统计学资料,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经验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本院 2016年1月—2020年12月所有临床分离菌株,菌株标本采用梅里埃公司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结合细菌种类、标本来源、多重耐药菌检出率、碳青霉烯类耐药细菌的药敏结果,分析5年间菌株分布情况及耐药变化趋势。 结果 从临床标本中共检出5 950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 716株(28.8%),革兰阴性菌4 234株(71.2%)。排名前8位为大肠埃希氏菌(25.8%)、金黄色葡萄球菌(12.0%)、肺炎克雷伯菌(11.0%)、铜绿假单胞菌(10.5%)、鲍曼不动杆菌(6.9%)、奇异变形杆菌(4.9%)、嗜麦芽窄食单胞菌(3.1%)、无乳链球菌(3.0%)。菌株主要来源于呼吸道标本(31.4%)、尿液(26.5%)、分泌物/脓液(22.9%)、血液(14.6%)。呼吸道标本以铜绿假单胞菌(24.8%)为主;尿液以大肠埃希氏菌(61.2%)为主;分泌物/脓液以金黄色葡萄球菌(37.4%)为主;血液以大肠埃希氏菌(38.4%)为主。5年间检出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R-KPN)、耐碳青霉烯大肠埃希氏菌(CR-ECO)、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ESBL-KPN)、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氏菌(ESBL-ECO)、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A)、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E)、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合计1 237株,检出率分别为4.4%、0.9%、25.5%、43.4%、17.3%、11.1%、30.6%、0.8%。碳青霉烯类耐药细菌除对替加环素表现出较好的体外活性外,对其他各种抗菌药物都存在不同的耐药。 结论 本院患者不同感染部位常见菌不尽相同,耐碳青霉烯大肠埃希氏菌(CR-ECO)、CR-KPN、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A)、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长期监测可充分了解该地区细菌耐药趋势变化,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缓多重耐药菌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9.
目的探讨长期睡眠剥夺对小鼠肝组织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denosine 5’-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ion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 1α,PGC-1α)系统的影响。方法2月龄C57BL/6J小鼠16只随机分为睡眠剥夺组和正常对照组,睡眠剥夺组利用睡眠剥夺仪每天剥夺睡眠20 h,每周剥夺6 d,连续10周。正常对照组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自由睡眠10周。每周测量一次体重,10周后进行小鼠体成分测定,并采集血液、肝脏和脂肪组织样本,检测血清褪黑素水平、肝组织AMPKα、SIRT1、PGC-1α及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 1C,SREBP-1C)蛋白表达水平,以及脂肪组织中脂肪合成关键酶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etyl CoA carbosylase 1,ACC1)表达水平。结果建模结束后,睡眠剥夺组小鼠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F=10.955,P=0.006),且从第6周末开始,睡眠剥夺组小鼠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F=8.535,P=0.012),并且睡眠剥夺组小鼠体脂量[(14.58±1.70)%]高于对照组[(11.24±1.64)%](t=4.007,P=0.001),血清褪黑素浓度[(2.33±0.53)ng/ml]低于对照组[(2.87±0.23)ng/ml](t=2.643,P=0.019),AMPK通路中的AMPKα(t=7.134,P<0.001)、SIRT1(t=7.531,P<0.001)、PGC-1α(t=11.537,P<0.001)表达水平降低,AMPK/SIRT1/PGC-1α通路下调。而SREBP-1C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96,P=0.001)。同时睡眠剥夺小鼠脂肪组织中FAS(t=-4.375,P=0.001)、ACC1表达水平均升高(t=-4.072,P=0.001)。结论长期睡眠剥夺可致褪黑素受体介导的AMPK/SIRT1/PGC-1α通路抑制,并且脂肪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增强,引起能量代谢特别是脂代谢稳态失调和体脂增加。  相似文献   
120.
目的 探讨IMRT技术下局限期SCLC放化疗疗效及预后分析。方法 回顾分析2006—2014年于本中心行放化疗的 484例局限期SCLC患者临床资料。IMRT有效者行PCI。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随访率为93%,中位OS期23.8个月,2、3、5年OS率分别为48.7%、39.8%、28.6%,中位PFS期14.1个月,2、3、5年PFS率分别为34.4%、30.5%、28.3%。SCLC患者IMRT后≥3级骨髓抑制发生率26.9%,≥2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24.8%,≥2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18.4%。治疗客观有效率84.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吸烟史、TNM分期、PCI、放疗前化疗周期数是预后影响因素(P=0.006、0.001、0.047、0.000、0.046),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史、PCI是影响预后的因素(P=0.001、0.000)。结论 IMRT技术下局限期SCLC放化疗取得了较好疗效,吸烟史、PCI是局限期SCLC的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