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8篇
  免费   1789篇
  国内免费   55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7篇
口腔科学   51篇
临床医学   84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23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2065篇
综合类   203篇
预防医学   4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7篇
  1篇
中国医学   56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41篇
  2017年   242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58篇
  2012年   406篇
  2011年   374篇
  2010年   414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盲肠局部坏疽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盲肠局部坏疽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方法:对收治的12例盲肠局部坏疽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2例中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68.1岁。9例伴糖尿病,7例伴冠心病,11例伴高血压。临床表现为转移性或持续性右下腹痛及右下腹部腹膜刺激征。8例诊断为急性阑尾炎,4例为腹痛待查。均行手术治疗,术中见部分盲肠坏疽,病变直径2~4cm(平均2.7cm),所有患者经探查明确病灶后行回盲部切除。 2例术后切口感染,皆经治疗后顺利康复出院。术后随访8~87个月(平均为56.7个月),其中的7位患者死于心肌梗塞,手术距死亡时间为10~36个月(平均16.3个月),其余5位患者存活至今。 结论:盲肠坏疽是罕见的疾病,诊断困难,必要时应用诊断性腹腔镜探查以及时明确诊断。治疗上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手术治疗。该病的发生似乎与心肌梗塞有关。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索HIV感染急性期及慢性期T淋巴细胞对HBV反应能力的差异.方法 入组合并HBV感染的HIV感染急性期患者10例,合并HBV感染的HIV感染慢性期患者15例,分析HBV DNA与HIV RNA及CD4+T细胞之间的相关性;收集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HBsAg重叠肽刺激培养后检测CD4+T细胞及CD8+T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结果 HBV DNA水平与HIV RNA水平呈正相关(r=0.502,P=0.011),HBV DNA水平与CD4+T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409,P=0.042).HIV感染急性期患者经HBsAg重叠肽刺激后CD4+T细胞及CD8+T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分别为9.1%±3.9%及4.4%±1.8%)明显高于HIV感染慢性期患者(分别为5.7%±2.5%及2.7%±1.4%).结论 HIV合并HBV感染的患者在HIV感染急性期对HBV的清除能力明显高于HIV感染慢性期,本研究为探究HIV感染不同时期对HBV清除能力差异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43.
创伤在我国目前已成为青壮年第一位死亡原因[1].有研究报道,创伤是导致患者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常见原因,根据相关统计结果发现临床常见的ARDS发病诱因中,创伤占7%[2],约50%的创伤患者合并有严重的胸部损伤,导致创伤性ARDS的发生[3];另有报道ICU创伤患者的病死率约为10%,其中ARDS是主要诱因[4].笔者报道1例患者被煤矿车挤压胸腹部约10min,出现创伤性湿肺并ARDS,亦合并腹腔活动性出血并意识障碍、面部青紫、间接性眼部病变,并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经心肺复苏、损害控制性剖腹术及ECMO应用成功挽救了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44.
目的 评价高分辨率CT(HRCT)智能最佳管电压技术(CARE kV技术)在中耳炎患儿颞骨检查中对降低辐射剂量和显示面神经管裸露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中耳炎患儿(2~4岁)176例;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A组88例,采用CARE kV技术行颞骨HRCT扫描,B组88例,常规颞骨HRCT扫描。比较两组中耳胆脂瘤、面神经管裸露、HRCT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B两组中耳胆脂瘤发生率[59.09%(52/88)vs 64.77%(57/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0,P=0.887)。术前HRCT诊断中耳胆脂瘤的准确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15%(50/52) vs 96.49%(55/57),χ2=0.199,P=0.639]。A、B两组术前HRCT诊断面神经管裸露发生率分别为29.54%(26/88)和31.82%(28/88),术中观察面神经管裸露发生率分别为27.27%(24/88)和28.41%(25/88),两组间术前HRCT诊断及术中观察面神经管裸露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978、χ2=0.440,P均>0.05)。鼓室段面神经管裸露发生率最高(25/49,51.02%),迷路段最低(5/49,10.20%)。两组中,前膝段面神经管裸露长度术前HRCT与术中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各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CT平均值、噪声(SD)、SNR、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28)。结论 小儿颞骨HRCT智能最佳管电压技术能准确诊断面神经裸露,同时保证图像质量并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智能最佳管电压(CARE kV)低剂量CT扫描及CPR技术在术前评估面神经管骨折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头部外伤伴单侧面瘫患者,采用CARE kV技术进行颞骨HRCT扫描,按就诊先后分4组:A组108例(CARE kV On),管电压120 kVp,B~D组分别为114、105、109例(CARE kV Semi),管电压分别为120 kVp、100 kVp、80 kVp;观察CPR图像面神经管,比较4组患者面神经管骨折发生率、发生部位并与手术结果对照;比较4组间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包括CT值、噪声(SD)、SNR、CNR及辐射剂量参数[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结果 共纳入436例患者,面神经管骨折174例(174/436,39.91%)。A~D组骨折发生率分别为43.52%(47/108)、39.47%(45/114)、37.14%(39/105)、39.45%(43/109);术前HRCT诊断面神经管骨折与手术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5);膝状窝骨折发生率最高(100/174,57.47%),迷路段最低(5/174,2.87%)。A~D组SD、SNR、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除A、B组外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D组CTDIvol、DLP、ED、有效电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除A、B组外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ARE kV联合CPR术前能够准确评估面神经管骨折情况,并可在满足诊断的前提下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6.
目的:对唇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修复手术进行总结.方法:71例唇部缺损修复术中应用滑行瓣6例,Karapandzic 瓣28例,单侧切口Karapandzic瓣37例.术后复诊,记录开口度、口角对称性、术区动度及皮肤感觉.询问患者满意度.结果:本组患者以鳞状细胞癌为主(63例,88.7%).肿瘤切除术后唇部缺损范围为唇长的40% ~ 80%.术后随访3月~8年,局部均无复发.开口度正常52例(73.2%);口角对称性65例(91.5%);术区动度及皮肤感觉良好71例(100%);患者满意及基本满意71例(100%).结论:使用滑行瓣、Karapandzic瓣修复唇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乳腺磁共振成像(MRI)诊断乳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176例有术前乳腺MRI资料,行手术治疗并病理证实的女性患者,其中乳管内乳头状瘤37例、非乳管内乳头状瘤的良性病变52例和乳腺癌87例。比较3组患者临床、病理及MRI资料,后者包括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影像学表现、肿瘤表观弥散系数(ADC)值。 结果:37例乳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病灶37处,52例非乳头状瘤的良性病患者病灶56处,87例乳腺癌患者病灶92处。乳管内乳头状瘤组患者与其他两组患者比较,在发病年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F=2.470,P=0.088),但在肿瘤大小、肿瘤位置、时间-信号强度曲线、MRI下表现、ADC值等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乳管内乳头状瘤具有独特MRI的影像学特征,故辅以ADC值,MRI可以成为临床诊断乳管内乳头状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8.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手术切除后影响术后生存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对相关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癌分化程度、淋巴转移、肝转移灶数目、肝转移灶肿瘤大小、手术方式及是否术后进行综合治疗等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和原发肿瘤分化程度是主要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及早发现并进行根治切除以及加强术后综合治疗是提高本病远期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上段晚期胆管癌姑息性手术中内置硅胶支撑管引流胆汁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以78例上段胆管癌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以姑息性切除肿瘤,按引流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支撑引流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T管外引流,支撑引流组采用胆道硅胶支撑管引流,比较两组肝功能指标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以及生存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支撑引流组患者肝功能恢复快,并发胆管炎的几率显著降低(25.6% vs.7.7%),术后生存时间延长[(13.39±2.79)个月vs.(10.89±2.63)个月],两组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置硅胶支撑管引流胆汁可显著提高晚期上段胆管癌姑息性手术的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50.

目的:构建靶向化学趋化因子受体1(CXCR1)的短发夹小干扰RNA(shRNA)质粒表达载体。方法:针对人CXCR1基因的mRNA序列,按RNA干扰靶位点的设计原则,设计并构建靶向CXCR1基因的3个shRNA质粒表达载体和1个阴性对照质粒表达载体,经酶切和测序确认构建成功后,转染胃癌细胞MKN45,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XCR1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经酶切和测序证实,3个靶向CXCR1基因的shRNA真核表达质粒均构建成功;与未转染和转染阴性对照质粒的MKN45细胞比较,转染3种shRNA质粒的MKN45细胞,CXCR1 m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下调(均P<0.05)。结论:靶向CXCR1基因的shRNA真核表达质粒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研究CXCR1在胃癌中的功能和实验性靶向治疗提供了初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