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72篇
预防医学   2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9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产科麻醉关系到产妇与胎儿二者的安危,需考虑麻醉是否会影响子宫收缩、子宫胎盘循环及对胎儿有无不良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52.
53.
目的:揭示针刺调整金黄地鼠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后节律紊乱的时相特征。方法:采用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方法模拟慢性轮班工作复制昼夜节律紊乱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电针"百会"、"长强"对金黄地鼠超前性光暗周期相位转移后节律再同步的影响。结果:在模拟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后,金黄地鼠的活动均向前漂移。不同批次不同组动物的平均漂移幅度在156.14-586.00min之间。在ZT16(24:00)、ZT0(8:00)针刺,与自然恢复组比较,针刺组再同步所用天数虽小于自然恢复组,但是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ZT4(12:00)、ZT8(16:00)、ZT12(4:00)3个时相点针刺有明显促进金黄地鼠自发活动节律再同步的作用,与自然恢复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ZT20针刺后,针刺组重导引所用天数略长于自然恢复组,但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针刺有肯定的促进节律再同步的作用;针刺导引节律再同步的作用具有依时相性。  相似文献   
54.
从四总穴探讨经脉的体表特异性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总穴歌是针灸临床治疗的经典歌赋,是穴位循经远治的经典范例,同时也是经穴效应特异性的集中体现,尤其体现在基于经脉循行路线的穴位与其主治部位之间的体表特异性联系,基于大量四总穴的相关临床与实验研究支持这种体表特异性联系的客观事实,提示穴位与主治部位的体表直接联系或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中介的间接联系可能是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的重要生物学基础。既往关于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研究,多聚焦于穴位与内脏的相关性研究,实际上,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是一个十分重要却被忽视的研究领域,对于全面、深刻地揭示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基本规律和科学内涵,促进针灸理论与临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艾灸对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家兔滑膜细胞的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及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DK4的影响,探索艾灸调控实验性RA家兔滑膜细胞增殖的分子信号机制。方法:以佐剂性关节炎(AA)作为RA疾病模型,艾灸实验性RA家兔双侧"肾俞"穴,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治疗前后家兔关节滑膜细胞的cyclinD1和CDK4蛋白表达。结果:RA模型组CyclinD1和CDK4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艾灸组CyclinD1和CDK4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艾灸抑制RA滑膜细胞CyclinD1及CDK4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是其调控RA滑膜细胞增殖的重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56.
目的:运用神经肌电检测技术观察生理状态下针刺恒河猴“合谷”穴区与面口部肌肉运动的特异性联系.方法:将18只恒河猴随机分为合谷穴区组、后溪穴区组、外关穴区组,每组6只.在生理状态下检测针刺不同穴区前后面口部额肌、颧肌及口轮匝肌的肌电活动,比较研究针刺不同穴区对面口部肌电的影响.结果:针刺“合谷”穴使额肌肌电的潜伏期降低(P<0.01),峰峰值、面积增高(P<0.05,P<0.01);颧肌肌电的面积增高(P<0.01),峰峰值升高(P<0.05)、潜伏期降低(P<0.05);口轮匝肌肌电的频率增高(P<0.01),潜伏期降低(P<0.01);针刺“合谷”穴前后额肌、颧肌、口轮匝肌的肌电频率、峰峰值、面积及潜伏期变化率明显高于针刺“后溪”“外关”穴(P<0.05,P<0.01).结论:合谷穴区与面口部肌肉运动之间存在相对特异的联系.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寻针灸治疗慢性腹泻的有效方法。方法:对52例慢性腹泻患者运用左升右降法进行治疗。取左侧陷谷、足三里、曲池,右侧列缺,并根据辨证配以艾灸。左升右降法的操作原则为先左后右,先下后上,先四肢再腹部;左侧穴位捻针时拇指向后,示指向前,右侧相反。虚症久病均留针1 h,取针时按压针孔;实证新病留针0.5 h,取针摇大针孔。除久泻欲脱者日针2次外,其余每日针灸1次,5 d为一疗程,每2个疗程后休息2 d,5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共痊愈36例,其中1个疗程痊愈11例,2~3个疗程痊愈19例,4~5个疗程痊愈6例;好转8例;未愈6例;总有效率88.0%。结论:左升右降法针灸治疗慢性腹泻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8.
正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对称性、周围性,累及多关节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具有较高的致畸率和致残率。全球的患病率为0.5%~1%,我国RA的患病率为0.2%~4%[1]。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痹证"的范畴,各年龄段皆可发病,以30~50岁为发病高峰[2]。目前,临床多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缓解症状,延缓病情,但不良反应明显。针灸疗法在  相似文献   
59.
围绝经期失眠具有发病率高、常与情绪障碍并发以及可出现脑功能异常等的特点,严重影响着中年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针灸从肝论治围绝经期失眠独具优势特色,可将睡眠障碍与情志异常一并调节,具有重要的临床运用价值。针刺信号引起中枢情绪环路响应的研究成果为探索从肝论治针刺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值得高度重视和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0.
The angiographic findings in 377 0f 520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 were studied in connec tion with the incidence, size, shape and location. the incidence of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and the occurrence, location and degree of vasospasm follow- ing intracranial bleeding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