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9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7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58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337篇
综合类   112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71.
对寰椎骨折治疗策略的探讨(附2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寰椎骨折的治疗策略及其依据。方法:28例寰椎骨折患者,25例接受保守治疗,其中15例采用Halo-vest.10例采用颈围领,均固定3个月,去除外固定后进行颈部活动锻炼1个月,复查颈椎伸屈侧位X线片,了解寰枢关节稳定情况;另3例患者分别施行了融合术。结果:采用保守治疗的25例患者经过4~48个月随访,无论骨折是否愈合.均木发现寰枢关节不稳定的情况发生,3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均达到植骨融合。结论:寰椎骨折大多可采用保守治疗,并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只有确定寰枢关节稳定性遭到破坏且无法经保守治疗恢复的时候才需要施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2.
自我导向学习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形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我导向学习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形式康福信,冯燕俊,郑玉建,刘忠军(新疆医学院830054)继续医学教育的对象是成人,成人的学习具有自身的特点,继续医学教育只有根据成人学员的学习特点,采取有效的学习形式,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目前自导学习作为继续医...  相似文献   
73.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总被引:54,自引:2,他引:52  
作者诊治了13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其主要症状为腰腿痛与间歇性跛行,少数发生马尾压迫综合征。13例共有14个腰椎椎体的后缘形成突向椎管内的骨块,8个与椎体相连,6个与椎体分离,与其相对应的椎体后角骨缺损区内为椎间盘髓核组织;8个椎体后角的病损构成7例患者中央管或神经根管狭窄的主要原因,另6个椎体后角病损较小,仅部分参与神经根压迫;病变主要见于L4,5及S1椎体后上缘或下缘。作者认为成人中所见椎体后缘离断的征象很可能是青少年时期椎体后缘环状骨骺变异或陈旧性损伤及其继发改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74.
颈椎侧位X线片椎管与椎体矢状比值的测量及统计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75.
影响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的因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变化情况,分析影响术后活动度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2月~2007年6月在我院行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57例患者,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正侧位和伸屈位X线检查,分析术前拟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和活动度、拟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SU)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和FSU后凸角度与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的关系.结果(1)术前拟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与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值<0.8的患者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平均为7.1°,≥0.8的患者平均为9.2°,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术前拟置换节段活动度<6°的患者术后活动度平均为6.8°,≥6°的患者平均为9.7°,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术后置换节段FSU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下降≥0.05的患者术后活动度平均增加0.190°,<0.05的患者平均增加2.13°,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4)术后FSU后凸角度增加者活动度平均增加0.73°,后凸角度无增加者活动度平均增加1.90°,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FSU高度下降影响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20%和(或)屈伸活动度之和<60°者不适合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相似文献   
76.
脊柱骨髓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脊柱骨髓瘤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2001年收治的14例脊柱骨髓瘤患者的资料,13例行脊椎活检,其中经皮穿刺活检12例,切开活检1例,另1例行术中病理检查。病理报告均为骨髓瘤。孤立性骨髓瘤9例,多发骨髓瘤5例。10例行手术治疗。结果:8例手术患者获15~102个月(平均37.6个月)随访,7例存活。未手术的4例中1例无瘤存活76个月,另3例分别于确诊后6、18和25个月死亡。结论:经皮脊椎穿刺活检是确诊脊柱骨髓瘤的重要手段,选择性手术结合放疗及化疗可稳定脊柱、解除脊髓压迫、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7.
目的 观察采用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分析部分病例疗效不佳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研究采用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67例,得到随访的55例,男38例,女17例;年龄32-74岁,平均52.0岁.比较手术前、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评价临床治疗效果,从年龄、病程、肌肉萎缩、术前JOA评分及MR...  相似文献   
78.
[目的]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肢体肿胀是术后常见现象,隐性失血为其可能的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分析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对肢体肿胀程度的影响.[方法]对2007年10月~2009年8月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2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术后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65例)和无血栓组(221例),通过围手术期血红蛋白变化值来推算隐性失血量(Hbl),还计算出术后第2~5 d的术侧下肢膝上10 cm及膝下10 cm周径较术前相比周径增加的平均值D-up及D-down.[结果]在无血栓组,隐性失血量对术侧下肢膝上膝下肢体周径变化均造成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分别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在血栓组,隐性失血量对术侧下肢膝上膝下肢体周径变化影响不大,两者Pearson相关分析不具有统汁学意义(P=0.110,P=0.066),有无血栓组间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两组间D-up、D-down和Hhl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34,0.156,0.180.[结论]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特别是3~5 d内,应持续关注患者血色素的变化,隐性失血量与下肢的肿胀程度呈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并加重了肢体肿胀.TKA术后下肢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对远端肢体肿胀程度影响不大,考虑后者主要还是与隐性失血有关.  相似文献   
79.
脊柱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脊柱血管瘤(VH)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2003年4月~2010年5月,共收治有临床症状的脊柱血管瘤(SVH)患者20例,男性7例,女性13例,年龄21~67岁,平均43.8岁。15例出现神经损害症状,其中脊髓损害12例,神经根损害3例;5例仅有局部疼痛。病灶位于颈椎5例,胸椎12例,腰椎3例。术前经X线片、CT和/或MRI检查,15例诊断明确,5例诊断不明确患者术前在CT引导下穿刺活检。1例单纯疼痛者行椎体成形术,2例单纯疼痛和4例神经损害轻微者行放疗,13例伴严重神经损害、压缩骨折或诊断不明确者行开放手术治疗。结果:5例CT引导下穿刺活检者仅1例病理诊断为血管瘤,1例取活检失败,3例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不一致。1例单纯疼痛行椎体成形术和2例单纯疼痛行放疗者治疗后疼痛缓解;4例轻微神经损害者放疗后1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3例无效改行手术治疗后症状缓解;开放手术治疗患者术后神经症状完全缓解。随访3~78个月,平均31.9个月,19例无复发,1例病灶部分切除减压者术后17个月复发,再次行减压、术后放疗,随访15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脊柱血管瘤大多通过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术前CT引导下穿刺活检对其确诊率不高。根据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0.
脊柱骨软骨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脊柱骨软骨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1995年1月~2006年6月我院手术治疗脊柱骨软骨瘤患者21例,男14例,女7例,平均年龄35岁(8~61岁)。其中19例为孤立性骨软骨瘤,2例为多发性骨软骨瘤病;病变位于颈椎14例(含颈胸交界段2例),胸椎5例,腰椎2例(含腰骶交界段1例);病变均起自椎弓根、椎板和/或关节突等附件结构。其中15例有神经功能损害,3例仅有局部疼痛或不适,3例为无痛肿物。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8例,E级12例。21例均行手术治疗、彻底切除肿瘤。随访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前症状和脊髓功能恢复情况,以及肿瘤复发、恶变和脊柱稳定性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30min(45~360min);术中平均出血510ml(20~2000ml)。术后病理诊断均为骨软骨瘤。17例获得随访,平均7.1年(4~14年),术前有脊髓神经功能障碍者均恢复至Frankel E级,末次随访时CT检查均未发现肿瘤复发或恶变。结论:CT和/或MRI检查对诊断脊柱骨软骨瘤有重要意义,手术彻底切除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