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7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58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337篇
综合类   112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41.
羟基磷灰石—软骨细胞复合物植入体内后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明  党耕町 《中华骨科杂志》1999,19(9):562-564,I003
目的 观察羟基磷灰石(HA)-软骨细胞复合物植入自体后软骨细胞的转归。方法 以块状多孔HA为载体培养大鼠肋骨细胞构建这种复合物,在同一大鼠的胫骨上段制作膜内化骨膜型,将 种复合物分别植入模型的骨缺损处和臂部皮下组织内,对侧植入块状多孔HA进行对照实验,于14天和60天取材,制作不脱钙组织切片,以苏木精-亮绿-藏红T进行染色,软骨组织染成鲜红色,骨组织染成灰绿色。结果 骨缺损处(5侧)和皮下组织(5  相似文献   
542.
颈椎骨样骨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骨样骨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1999年12月~2008年6月我院手术治疗颈椎骨样骨瘤患者6例,男、女各3例,年龄7~37岁,平均17.8岁.均有颈痛,伴斜颈畸形2例,上肢放射性疼痛及麻木3例.颈椎X线平片仅2例发现病灶.均行颈椎CT扫描显示肿瘤为局部膨胀性病变、低密度或不均密度,伴有边缘硬化.4例患者行核索骨扫描检查,病损均有放射性浓聚.寰椎侧块1例;下颈椎5例,其中C5 1例、C6 3例、C7 1例;1例累及C6椎体,其余均累及椎弓根、椎板和/或关节突等后方结构.均行手术切除肿瘤,边缘切除5例,其中后路侧块固定4例,前路椎间植骨钛板固定1例;瘤内刮除植骨1例.结果:手术时间1.5~4.5h,平均2.8h;术中出血量50~400ml,平均233ml.术后颈痛和神经根损害表现均消失,斜颈畸形得到纠正,无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12~108个月,平均42.5个月,均无颈痛症状,末次随访时CT检查无肿瘤复发;5例内固定患者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其中1例术后2年拆除侧块固定;2例植骨患者植骨块均融合.结论:颈椎骨样骨瘤多发于年轻患者,除颈痛外,亦可有斜颈、神经功能受损表现;颈椎CT联合核素骨扫描检查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有长期颈痛、神经功能受损或斜颈时应积极手术治疗,边缘切除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43.
青年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年颈椎病的发病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07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0岁以下的颈椎病患者30例,男26例,女4例;农民5例,工人4例,办公室职员11例,学生2例,无固定职业7例,杂技演员1例.发病至手术时间1~36个月,平均10个月.回顾分析其发病过程、临床表现、治疗经过,根据JOA 17分评分或VAS评分标准随访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治疗的青年颈椎病患者占同期颈椎病手术治疗病例的0.75%.脊髓型24例,神经根型2例,脊髓型合并交感型4例.伏案工作者占43%,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10例,椎间盘退变27例,颈椎不稳2例.前路减压融合固定11例,前路减压人工椎间盘置换9例;后方入路C3~C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6例;前后联合手术4例.1例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3d后缓解,未发生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脊髓型患者JOA评分由13分提高到16.7分,改善率为93%;神经根型患者VAS评分由8分改善到0分,改善率为100%.平均随访34个月,均恢复原工作,行椎间融合者未发生内固定松动脱落断裂及固定相关并发症,椎间盘置换者未出现内置物松动脱落及相关并发症,1例出现轻度头晕,但不影响工作.结论:青年颈椎病多发于长期伏案工作人群,椎间盘退变突出和发育性椎管狭窄是主要致病因素,针对致病因素采取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或非融合或/和后路椎板成形术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44.
[目的]探讨术前因素对髋臼周围截骨术结果的影响.[方法]2002~2006年接受髋臼周围截骨术的56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共56髋,平均随访2.7年.定义髋臼周围截骨术后WOMAC疼痛评分在10分(中度疼痛)以上和(或)术后Tnnis分期显示骨关节炎有进展的患者为不满意组,其余为满意组.比较满意组和不满意组之间术前疼痛和影像学表现等评估指标的差异性.[结果]56髋中,不满意组病例数为10髋.其余46髋为满意组.比较满意组和不满意组之间各术前评估指标见年龄、外侧CE角、前方CE角、臼顶倾斜角,无组间差异性,而WOMAC疼痛评分、Shenton' s线连续性、T(o)nnis分期有显著性差异.满意组术后和术前WOMAC评分有显著性差异.满意组和不满意组之间CE角和臼顶倾斜角在术后没有差异性.[结论]髋臼周围截骨术可以有效地改善髋臼覆盖情况,缓解患者疼痛症状.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术前就较严重的患者,髋臼截骨术后结果不满意率较高.  相似文献   
545.
546.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原发性骶骨肿瘤的临床经验。方法:1991年1月~2009年8月我科手术治疗26例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男17例,女9例。就诊时年龄17~71岁,平均48岁。术前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和CT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结果明确诊断。肿瘤累及S2及以上者15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其中9例瘤体巨大的恶性肿瘤患者术前置入主动脉球囊术中行腹主动脉临时阻断;肿瘤累及S3及以下者11例,采用单纯后路手术。术中尽量保留双侧S2及以上神经根和一侧S3神经根。9例切除S1椎患者同时行腰椎髂骨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术期死亡及严重术中并发症。单纯后路手术患者术中出血量为200~5000ml,平均1995±2076ml;前后联合入路手术者术中出血量为400~6300ml,平均2400±1678ml,其9例术中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者术中出血量为2333ml。术后伤口发生并发症11例,6例不愈合,4例感染,2例皮肤坏死,1例窦道形成,均经换药及清创处理,其中2例行二期肌皮瓣转移术,均治愈。23例术前穿刺活检者22例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相符。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损害加重者11例,随访期间8例完全恢复,3例部分恢复。24例获得9~198个月随访,平均45.6个月,1例恶性周围神经鞘瘤患者术后11个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局部复发9例,其中脊索瘤5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3例,神经鞘瘤1例,初次平均复发时间12.2个月。末次随访时,17例患者日常生活和大小便功能基本正常。结论:对于骶骨原发肿瘤术前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肿瘤累及S3及以下者可采用单纯后路手术,肿瘤累及S2及以上的病例宜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术中腹主动脉球囊临时阻断可有效减少出血;保留双侧S2以上神经根和至少一侧S3神经根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47.
目的:观察单节段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和颈椎曲度变化情况,分析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效果.方法:2006年6月~2008年9月对53例颈椎病患者行单节段前路减压、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置换节段C3/4 7例,C4/5 10例,C5/6 27例,C6/7 9例.应用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活动度(ROM)、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Cobb角和颈椎整体曲度(C2~C7 Cobb角).结果:随访3~36个月,平均13.8个月.术前置换节段ROM为8.60°±3.7°,末次随访时为9.7°±3.5°,有统计学差异(P<.05);术前PSU Cobb角(前凸为正值)为0.1°±4.8°,末次随访时为3.6°±4.5°,有统计学差异(P<.05);术前颈椎整体曲度为7.0°±10.2°,末次随访时为8.0°±10.4°,无统计学差异(P>.05).结论:单节段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增大,颈椎整体曲度无明显变化,FSU前凸增大,对于术前病变节段FSU生理前凸变小或轻度后凸的拟行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的患者可选择ProDisc-C假体.  相似文献   
548.
丙型肝炎为严重的全球性传染病,西药疗效不理想,本文从中医学角度综述了中医对慢性丙型肝炎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的认识;在治疗上从辨证施治、专方专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及针灸治疗等不同领域综述了中医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方面的进展,并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549.
目的:观察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长期的影像学随访结果和相邻节段退变情况。方法:对比分析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动力位X线片和MRI,观察置换节段活动度和相邻节段退变分级。结果:1)22例患者获得5年的随访,随访时间57-69个月。其中20例患者为单节段,2例患者为双节段人工间盘置换术。手术节段包括3例C34,2例C45,18例C56和1例C67。2)术前置换节段的活动度为7.2°(2.5-13.0°),末次随访时为 7.8°(1.0-15.0°),无统计学差异 (P>0.05)。8例节段出现异位骨化,其中2例节段活动度丧失(活动度<2°)3)根据Miyazaki颈椎椎间盘MRI退变分级方法对相邻节段进行退变分级,22例上相邻节段末次随访时MRI退变分级与术前相同。下相邻节段末次随访时有1例由3级发展到4级。结论: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得到很好保留,相邻节段未出现明显加速退变的表现。  相似文献   
550.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时期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e unit,FSU)曲度变化情况。方法随访2003年12月~2007年12月接受单节段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患者,在侧位X线片上测量FSU角度变化。结果 6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3~69个月,平均32个月,手术节段包括C3/C4节段2例,C4/C5节段14例,C5/C6节段41例,C6/C7节段3例。术前FSU平均曲度为0.3°,末次随访时为-0.5°(P〈0.05)。根据手术日期将全部病例分成早期(2003~2004年)、中期(2005年)和后期(2006~2007年)3组,统计分析发现早期病例随访时FSU后凸平均增加1.6°,后期病例FSU后凸平均增加仅0.1°,2组的FSU角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术后FSU后凸主要发生在早期病例,通过经验的积累和手术技术的改进可以避免术后FSU后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