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4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16篇
临床医学   46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63篇
综合类   18篇
药学   2篇
  1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41.
无论平时或战时颈部火器伤均较为常见。头部有钢盔或头盔保护 ,胸部、腹部有防弹衣保护 ,这大大减少了头胸腹部的火器伤的发生率。由于颈部需要灵活的活动 ,目前尚无既能有效地保护颈部又不影响头颈部正常活动的防护措施 ,故颈部火器伤的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 ,颈部血管受到损伤的几率也大大增加[1]。1 颈部特征及高速投射物颈部向上与颅底相接 ,向下与胸腔相交通 ,内有大血管、脊髓、气管、喉等重要器官 ,位置十分重要。颈部血管供应颅脑及颌面部的全部血运 ,约占全身血运总量的 2 0 %。颈部血管损伤后 ,常常导致头部的血运发生障碍 ,造成颅…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可吸收固定板和螺钉用于治疗颧眶部骨折及矫正面部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头皮冠状切口将可吸收固定板和螺钉用于颧眶部骨折内固定,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此材料在人体内的组织相容性和是否有骨断端移位,并和钛钢板组对比,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钛钢板和可吸收固定板组均未发现局部异物免疫排斥反应,骨折断端无移位,骨年愈合无正常。结论:可吸收的固定板和螺钉配合头皮冠状口用于颧眶部骨折能收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3.
目的 观察山羊下颌骨牵拉后的新骨形成情况。方法 将8只山羊下颌骨单侧皮质骨切开后,每日2次,每天牵拉1mm,共8天,后继续以牵开器固定,行组织学、放射学观察。结果 牵拉术后颌骨成骨明显牵拉后2周,X线示骨间隙内新生骨已基本连接骨缺损,4周时骨化明显,组织学见大量新骨形成,随稳固期延长而渐成熟,部分形成板层骨。结论 山羊为一良好的下颌牵张模型动物。新骨形成以膜内成骨为主。  相似文献   
44.
颌面部爆炸伤模型的建立及下颌骨的损伤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标准的颌面部爆炸伤动物模型,并研究下颌骨的损伤特点。方法:选用微球形炸药作爆炸源距兔面部不同距离引爆致伤,建立颌面部爆炸伤动物模型,并于伤后6h 3天、7天观察伤情,按伤区外0.5cm、1.0cm取下颌骨标本行HE染色及改良三色法染色,并行墨汁灌注制作骨磨片观察。结果:实验建立的颌面部爆炸伤动物模型重复性好稳定性强,更接近战时爆炸损伤。伤后6h伤区骨断端骨组织无明显变化;伤后3天,骨断端明显炎细胞浸润,伤区外0.4cm内松质骨骨细胞坏死,并见骨吸收活动及破骨细胞;伤后7天,伤区外0.4cm内骨质完全坏死,但其周围0.4cm以外骨细胞结构基本正常,皮质骨及松质骨出现修复活动。结论:该模型可作典型的创伤模型,有广泛的适用性。爆炸伤后下颌骨反应特性与普通骨折相似,但损伤范围更大。  相似文献   
45.
颌面部投射物损伤的动物模型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颌面损伤不仅造成生命危险、组织缺损和器官功能障碍,而且在挽救生命后存在整容问题,有必要对颌面部火器伤进行系统性实验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但目前的实验研究报告中是用军用枪支致伤动物,致伤模型无法与国际标准一致。本文就作者采用瑞典模型方  相似文献   
46.
目的:评价下颌髁突矢状骨折(sagittal fracture of mandibular condyle,SFMC)手术和保守治疗的疗效。方法:8只被制备成右侧SFMC的绵羊,被随机分成2组,每组4只,组1保守治疗,组2手术治疗。临床和放射学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与术前相比,实验结束时,保守治疗组最大开口度、前伸和左侧向运动度显著减少,手术治疗组下颌的运动度无显著性变化。平均放射学评分,手术治疗组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结论:对于SFMC,在恢复颞颌关节功能和形态方面,手术治疗优于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47.
骨组织工程中细胞种植基质材料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研究和实验中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种类繁多,来源不同,性能各异,但尚无一种材料能够满足支架材料的全部要求,应充分考虑到各种材料的优缺点,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形成复合材料,并含有最佳组合的生长因子释放系统,发挥最佳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48.
下颌骨牵张成骨和牵张器拆除时机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刘彦普  邵桢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42-43,F003
目的:牵张成骨是治疗颌骨畸形和骨缺损的新方法,但力学研究及由此而确立的牵张器拆除时机的研究甚少。通过建立了山羊下颌骨牵张模型,观察下颌骨牵张后的物理、机械特性,探索牵引器拆除的时间。方法:8只山羊单侧下颌骨2次/d,1mm/d,共8d,后以牵开器继续固定至4周,行放射学、组织学、骨密度及力学测试。结果:牵拉术后下颌骨成骨明显,牵拉后2周,X线示骨间隙内新骨已基本连接骨缺损,4周时骨化明显。其骨密度与正常松质骨无明显差别,极限载荷为正常侧的61%。结论:生长期山羊为一良好的下颌骨牵张模型动物,牵拉后4周可以考虑去除牵开器。  相似文献   
49.
目的:建立放射照射后牵张下颌骨成骨犬实验动物模型。方法:选取成年中国犬12只,实验组10只以60 Co 颊舌向照射下颌骨后部标定区域,照射方法为22.8 Gy、5.7 Gy/次,共4次(生物等效剂量为50 Gy/25次)。对照组2只不照射。照射完成后3个月,在动物下颌第五和第六臼齿间行骨皮质切开术,植入骨牵张器,经过1周的延迟期,2次/d,每次0.5 mm 的速率连续牵张下颌骨10 d,然后固定8周。处死动物,以放射学,组织学和 SPECT 方法对牵张区新骨进行检查,对下牙槽神经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除实验组1只动物因麻醉意外死亡,其他动物都完成了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组新骨形成无明显差异。SPECT 显示实验组成骨活跃。观察到下牙槽神经修复性组织学变化。结论:放射照射后牵张犬下颌骨可形成新骨。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44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144例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男女比为1.18∶1;60岁以上人群(34.02%)为好发人群;牙源性感染为首要致病原因(65.97%);单间隙感染70例(48.61%),多间隙感染74例(51.39%),下颌下间隙在单间隙感染患者和多间隙感染患者受累间隙所占比率分别为31.43%和30.81%。合并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以气道梗阻最为常见(16.67%)。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以牙源性引起的间隙感染最为常见,应及早有针对性(特别是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进行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