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90篇 |
免费 | 95篇 |
国内免费 | 5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2篇 |
儿科学 | 40篇 |
妇产科学 | 29篇 |
基础医学 | 87篇 |
口腔科学 | 70篇 |
临床医学 | 326篇 |
内科学 | 128篇 |
皮肤病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12篇 |
特种医学 | 58篇 |
外科学 | 264篇 |
综合类 | 680篇 |
预防医学 | 283篇 |
眼科学 | 14篇 |
药学 | 273篇 |
6篇 | |
中国医学 | 310篇 |
肿瘤学 | 4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39篇 |
2021年 | 42篇 |
2020年 | 44篇 |
2019年 | 54篇 |
2018年 | 42篇 |
2017年 | 34篇 |
2016年 | 29篇 |
2015年 | 33篇 |
2014年 | 76篇 |
2013年 | 98篇 |
2012年 | 128篇 |
2011年 | 156篇 |
2010年 | 167篇 |
2009年 | 136篇 |
2008年 | 115篇 |
2007年 | 152篇 |
2006年 | 140篇 |
2005年 | 96篇 |
2004年 | 111篇 |
2003年 | 117篇 |
2002年 | 119篇 |
2001年 | 91篇 |
2000年 | 105篇 |
1999年 | 77篇 |
1998年 | 76篇 |
1997年 | 57篇 |
1996年 | 43篇 |
1995年 | 53篇 |
1994年 | 39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61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82.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发生与遗传背景和变应原刺激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微生物等变应原刺激激活TLR2(Toll like receptor2)可以减少儿童期哮喘的发生。但微生物刺激在早期免疫反应的作用和对特应质的影响仍然没有阐明。TLR(Toll likerecep 相似文献
83.
本文对100例子宫平滑肌瘤作了前瞻性研究。本组病人年龄25~55岁,87%为中年(35~50岁)妇女。对伴有肌瘤的内膜和卵巢的周期性组织学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40岁的内膜,同步95.7%,不同步4.3%;>40岁的内膜,同步79.7%,不同步13.6%,增生过长和息肉各2例占6.7%。不支持肌瘤常与内膜增生过长共存的观点。100例采用HE、组织化学技术和8例用电镜对比观察了肌瘤和正常肌层。结果显示,肌瘤细胞和肌层SMC的彤态学基本相似。电镜并显示SMC可产生胶原原纤维和胶原纤维。基于这个观察,我们支持肌瘤可能源自肌层SMC的观点。 相似文献
84.
分离骨髓单核细胞,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将其诱导成树突状细胞,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这些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弓部优先策略用于全胸主动脉置换的近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7月在河南省胸科医院大血管外科接受治疗的1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Crawford Ⅰ或Ⅱ型全胸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 女性4例, 年龄(38±5)岁(范围:28~45岁)。7例为马方综合征, 1例为主动脉缩窄。手术均采用浅低温弓部优先策略, 首先经胸部正中小切口联合左后外侧第6肋间切口, 其次应用四分支人工血管与头臂动脉端端吻合保证脑部供血, 阻断循环后行心内及主动脉近端操作, 开放循环后完成肋间动脉重建及胸降主动脉置换。结果手术时间(645.9±91.7)min(范围:505~840 min), 术后发生脑栓塞1例, 乳糜胸1例, 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4~47个月, 1例于术后3个月因腹主动脉瘤进展行胸腹主动脉+髂动脉切除并置换, 2例肋间动脉管道堵塞, 余生活质量良好。结论采用弓部优先策略一期行全胸主动脉置换手术风险可接受, 近中期效果满意, 无分期手术中残余主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是治疗年轻且器官功能良好的复杂主动脉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6.
87.
88.
89.
目的:观察阴道乳杆菌菌株在体外实验中对假丝酵母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分离健康妇女阴道中常见的乳杆菌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患者阴道中的常见假丝酵母菌,采用96孔板混合生长抑制法观察处于生长对数期的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23例健康妇女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出3种乳杆菌:嗜酸乳杆菌(La)、干酪乳杆菌(Lca)和卷曲乳杆菌(Lcr),15例VVC初发患者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出3种假丝酵母菌:白色假丝酵母菌(Ca)、热带假丝酵母菌(Ct)和克柔假丝酵母菌(Ck)。各种乳杆菌均表现出对假丝酵母菌生长的抑制能力,La对各种假丝酵母菌的抑制能力均优于Lcr;与Lca相比,La对Ct的抑制更为明显;产H2O2的Lcr与不产H2O2的Lca对假丝酵母菌的抑制能力无显著差异。结论:各种乳杆菌表现出对假丝酵母菌生长的不同抑制能力,La对研究的3种假丝酵母菌的抑制能力均优于Lcr;与Lca相比,La的唯一优势体现在对Ct的抑制上;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的抑制可能不仅仅与产生H2O2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90.
患儿,男,8个月,因发热3 d、呕吐、双下肢无力2 d入院.3 d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37.7℃),无咳嗽、流涕,无腹泻,当地诊所给予肌肉注射"安痛定、利巴韦林、羚羊角丝"后热退.2 d前再次发热(38.0 ℃),伴频繁呕吐,呈喷射性,为胃内容物,时有头部及双上肢轻微抖动,口角向左侧歪斜,伸舌偏向左侧,精神差,睡眠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