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存活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残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在对患者的康复治疗过程中,运动疗法的早期介入,可以预防或减轻继发性损伤的发生,并为患者的下一步康复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2.
63.
64.
原位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心肌病七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移植围手术期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7例终末期心肌病患者施行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前3例行标准Stanford原位心脏移植术,后4例行双腔静脉法原位心脏移植术。前2例采用达利珠单抗 霉酚酸酯诱导方案,后5例采用巴利昔单抗 霉酚酸酯诱导方案。术后均使用普乐可复(FK506) 骁悉(MMF) 泼尼松(Pred)三联免疫抑制剂。结果:1例术后出现血糖升高,给予胰岛素治疗后血糖恢复正常。3例术后早期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分别给予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后肾功能恢复正常,1例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6例存活患者均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结论: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肌病变有效的手段,完善的术前治疗、准确的手术时机把握、个体化的免疫抑制治疗应用、有效的血流动力学控制和及时的并发症处理可提高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65.
目的回顾性总结镶嵌技术即经食道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经胸小切口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治疗新生儿危重肺动脉瓣狭窄(critical pulmonary stenosis,CPS)即刻疗效及短中期随访结果,评价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纳入2015年7月至2018年10月在大连市儿童医院接受镶嵌技术治疗的9例CPS新生儿。全组患儿由同一组经验丰富的高资历医生团队实施手术。回顾性统计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球囊扩张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监护室及住院治疗数据、随访结果。结果除第1例患儿因经验不足球囊移位导致右心室流出道撕裂,急行体外循环下肺动脉瓣交界切开+BT分流术外,其余8例镶嵌技术治疗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均顺利出院。球囊扩张后即刻肺动脉瓣跨瓣压差由(108.3±16.6)mmHg(1 mmHg=0.133 mmHg)降至(33.7±11.4)mmHg(P0.001),右心室压力由(119.7±16.3)mmHg降至(45.2±10.5)mmHg,右心室压力与主动脉压力比值明显下降(1.6±0.3 vs. 0.8±0.2,P0.001)。3例实施了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3例结扎动脉导管后加行BT分流术,2例术后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 E,PGE)泵维持1周后停药,动脉导管自然闭合。出院时8例患儿平均血氧饱和度升至87.5%。随访(22.5±6.5)个月,超声显示3例患儿肺动脉瓣轻度反流,1例患儿肺动脉瓣中度反流。4例Ⅱ期行双心室根治术,1例Ⅱ期行一个半心室矫治术,3例等待做Ⅱ期手术。结论镶嵌技术对于治疗新生儿CPS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措施,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心外膜超声心动图(IEE)在肌部室间隔缺损(mVSD)镶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儿童医院,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诊断为单纯mVSD的患儿8例。所有患儿均在IEE引导下完成经胸mVSD镶嵌封堵治疗,并于术后即刻评价封堵效果,术后1、3、6、12个月定期复查TTE、心电图、尿常规,观察封堵器有无移位、脱落,有无心律失常及溶血等并发症发生。 结果8例患儿均在IEE引导下经胸镶嵌封堵成功,其中1例存在残余分流。术后1、3、6、12个月随访,封堵器均无脱落及移位,无心律失常及溶血发生,残余分流患儿在术后6个月复查时残余分流消失。 结论IEE引导镶嵌治疗mVSD具有清晰显示mVSD全貌、准确引导镶嵌治疗过程、受操作位置和角度限制较小、无辐射、无需造影剂、创伤相对较小(避免体外循环)等优势,在mVSD镶嵌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7.
目前失眠的治疗分为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治疗效果不一。对于脑卒中后不同阶段患者失眠的治疗选择尚无定论。本文就常见的失眠治疗方法根据它们在脑卒中后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恢复期失眠的应用进行详细文献回顾,为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的治疗提供借鉴。目前关于卒中相关失眠治疗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比较少。现有研究不支持使用苯二氮?类治疗卒中相关失眠,研究提示睡眠卫生教育和失眠认知行为治疗、非苯二氮?类药物、褪黑素受体激动剂、抗组胺H1受体药物、部分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食欲素受体拮抗剂、中医疗法等有助于改善脑卒中亚急性期和恢复期后睡眠质量,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但存在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评价不足,对副作用评价不足。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索提高经阴道超声(TVS)评估早期子宫内膜样癌肌层浸润深度准确度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49例早期子宫内膜样癌的患者。以病理为金标准,采用TVS客观法、主观法及两者联合和磁共振成像(MRI)评估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并进行组间、组内一致性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Z检验分析和比较4种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TVS主客观联合法、TVS主观法、TVS客观法、MRI检测子宫肌层浸润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5、0.780、0.818、0.889。TVS主客观联合法的诊断效能优于单独诊断且与TVS主观法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RI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TVS客观法的组间及组内观察者间一致性(ICC)值分别为0.953和0.938,TVS主观法的组间及组内Kappa值分别为0.947和0.787。结论 评估子宫内膜样癌肌层浸润深度时,TVS主客观联合法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在不具备MRI检查的条件下,可为临床医师选择手术方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9.
利用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识别已成为目前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指纹识别技术随着计算机图形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取得巨大的进步。对近20年来指纹识别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综述,重点介绍指纹图像的采集、图像的增强、特征提取及匹配、图像的存储与数据库应用等指纹识别中的关键技术,阐述这些关键技术的实现原理,并分析不同技术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70.
目的 观察改良生脉散联合呼吸康复对慢阻肺稳定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4月荆门市中医医院老年病科、肺病科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以1∶1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治疗、呼吸康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口服改良生脉散治疗。6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急性加重次数、呼吸困难评价、6 min步行试验、肺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急性加重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mMRC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的6 min步行试验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FVC、FEV1(%)pred、FEV1/FV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F1、F2、F3、F4)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改良生脉散联合呼吸康复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慢阻肺患者的症状、肺功能,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