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8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40篇
耳鼻咽喉   39篇
儿科学   22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53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175篇
内科学   84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21篇
特种医学   50篇
外科学   56篇
综合类   315篇
预防医学   143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164篇
  7篇
中国医学   128篇
肿瘤学   32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注意功能偏侧化的变化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偏侧化注意网络测试,通过计算平均反应时间(RT)和错误率(ERR)来比较32例PD患者和28例正常对照者(HCs)双侧大脑半球的定向、警觉、执行功能.结果 在定向网络,HCs组右侧视野RT比左侧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51,P<0.0001)...  相似文献   
62.
目的分析华法林给药剂量变化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变化值的相关性,结合患者基因型建立个体化剂量公式。方法统计华法林每日剂量以及每日测得的INR值,同时测定患者细胞色素氧化酶2C9(CYP2C9)×3和VKORC1基因型,以INR值为因变量,每日华法林剂量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结果由逐步线性回归,建立了剂量调整公式,通过分析结果建立第3~5天INR预测方程如下:(1)INR3=1.68×INR2—0.63;(2)INR4=1.52×INR2—0.35×VKORC1—0.58×VKORC2+0.26×WAR2—0.007×体质量+0.26×吸烟史一0.10×WAR3—0.19;(3)INR5=0.88×INR2—0.14XWAR4—0.38×VKORC1—0.59×VKORC2+0.58×CYP+0.64。结论综合CYP2C9和VKORC1基因型与INR值建立华法林个体化剂量公式,为临床华法林剂量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PIMCA)与高血压患者发生心房颤动(房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行大脑中动脉多普勒检查的高血压患者,其中单纯高血压患者105例(对照组),高血压合并房颤者75例(房颤组)。比较2组临床血清学指标、彩色多普勒及经颅多普勒相关参数,预测独立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LDL-C)、C-反应蛋白(CRP)、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均低于房颤组(P<0.05)。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四腔心左心房面积(A4)、两腔心左心房面积(A2)、左心房前后径(LAD)、PIMCA均小于房颤组(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患者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为PIMCA、LDL-C、CRP,其OR值分别为1.217、1.209、1.047(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PIMCA和LDL-C、CRP呈正相关(r=0.698、r=0.576,P<0.05)。结论 PIMCA、LDL-C、CRP与高血压合并房颤的发生率相关,PIMCA值越大,LDL-C、CRP的水平越高,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房颤。  相似文献   
64.
对概念图的理论基础、组成部分、发展过程及其在护理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重点对国内首次对概念图的评价标准及概念图与其他相关教学模式的联系进行分析,提出护理人员在应用概念图时要注重对概念图的评价,在相对标准化的评价中发现问题,进一步促进概念图在护理领域的规范化应用。  相似文献   
65.
目的 了解四川省绵阳市成人超重、肥胖的流行现状,为制定成人超重、肥胖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9月在四川省绵阳市共抽取262 434名18岁及以上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与体格检查。结果 调查对象中,超重人数共79 981人,超重率为30.48%,男性的超重率(32.28%)高于女性(29.10%, P<0.01);肥胖人数共23 010人,肥胖率为8.77%,男性的肥胖率(8.53%)低于女性(8.95%, P<0.01)。在不同年龄段组中,50~59岁年龄组人群的超重、肥胖检出率最高(39.26%和12.07%)。在不同文化程度组中,初中及以下人群的超重、肥胖检出率最高(35.02%和10.57%);在不同职业组中,无业人群的超重、肥胖检出率最高(36.87%和12.65%)。涪城的超重、肥胖检出率(30.01%和10.14%)高于江油(29.97%和7.46%, P均<0.01)。吸烟人群的超重、肥胖检出率(32.88%和9.46%)高于不吸烟人群(30.02%和8.64%, P均<0.01)。饮酒人群的超重、肥胖检出率(33.43%和9.72%)高于不饮酒人群(29.78%和8.54%, P均<0.01)。结论 绵阳市成人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50~59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无业、吸烟和饮酒人群的超重、肥胖情况较严重。  相似文献   
66.
为了解四年制护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采用调查问卷,对本校大学护理教师、在校学生、四年制护理本科毕业生及所在科室护士长进行调查。93%的被调查者认为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合理;86%的被调查者认为课程设置具有护理特色;93%的被调查者认为护理专业课程学时安排、理论/实践安排合理;49%的被调查者认为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本校护理学本科专业教学改革后课程设置基本合理,但是还需增加人文社科类课程。  相似文献   
67.
目的 观察原发性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T-DLBCL)的18F-FDG PET/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确诊的PT-DLBCL患者的术前及化学治疗前18F-FDG PET/CT资料,观察其原发灶、淋巴结及结外病灶表现,并分析18F-FDG PET/CT的诊断价值。结果 5例PT-DLBCL中,18F-FDG PET/CT示3例双侧睾丸病变、2例右侧睾丸病变;其原发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13.90~26.80,中位SUVmax为16.00。5例中,4例伴淋巴结内病变,见于腹膜后4例、盆腔3例、腹股沟及颈部各1例,其SUVmax 4.40~24.70,中位SUVmax为14.40;3例伴睾丸外结外病变,累及右侧臀部皮下组织、右上腹部皮肤及口咽各1例,病灶SUVmax分别为4.30、5.20及40.90。5例患者均接受全身化学治疗,1例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1例疾病进展(PD)。结论 18F-FDG PET/CT可见PT-DLBCL病灶摄取增高,对于诊断其睾丸原发灶、淋巴结病变及结外病变均具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8.
目的观察养心定悸胶囊治疗伴长RR间期的心房颤动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5月1日—2018年6月1日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的104例伴长RR间期的心房颤动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2组均给予改善心功能、稳定心率在内的规范化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养心定悸胶囊,6粒/次,2次/d。观察2组患者治疗12周后症状、心率、RR间期、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N端前脑钠肽(NT-proBNP)]及心率变异性指标[窦性心率RR间期标准差(SDNN)、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窦性相邻RR间期之差>50 ms的计数占总RR间期数的百分比(PNN50)]的变化,记录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88.5%(46/52)和75.0%(39/52),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24 h总心搏次数、心率及长RR间歇次数均显著少于治疗前,最长间歇时间均显著短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最长间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长RR间歇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的LVEF及均心率变异性各指标显著高于治疗前,LVEDD、LAD及NT-proBN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的变化都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心定悸胶囊辅助治疗可明显改善伴长RR间期的心房颤动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有效稳定心率,缩短长间歇,改善心功能,调节心率变异性,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9.
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是婴幼儿常见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临床上以2岁以内,尤其4~12个月的婴幼儿突然高热、热退出疹为特点.发热通常为生后第一次发热(疫苗反应除外),发热时一般情况多良好,热退皮疹出现前部分患儿伴哭闹烦躁不安,皮疹出现后精神渐好转.现对我院2002年2月~2010年12月确诊为幼儿急疹的患儿334例进行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0.
目的 评价间歇性高糖对胰岛β细胞的损害及艾塞那肽( Exenatide)的保护作用.方法 取大鼠胰岛INS-1细胞分为5组;正常糖(5.5mmol/L)对照组、恒定性高糖(30mmol/L)组和恒定性高糖+Exenatide(100nmol/L)组按分组所述对细胞进行培养,间歇性高糖组和间歇性高糖+Exenatide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