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88篇 |
免费 | 206篇 |
国内免费 | 13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篇 |
儿科学 | 108篇 |
妇产科学 | 13篇 |
基础医学 | 190篇 |
口腔科学 | 20篇 |
临床医学 | 550篇 |
内科学 | 319篇 |
皮肤病学 | 60篇 |
神经病学 | 188篇 |
特种医学 | 23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2篇 |
外科学 | 750篇 |
综合类 | 1572篇 |
预防医学 | 545篇 |
眼科学 | 60篇 |
药学 | 470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583篇 |
肿瘤学 | 2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篇 |
2023年 | 72篇 |
2022年 | 95篇 |
2021年 | 74篇 |
2020年 | 87篇 |
2019年 | 71篇 |
2018年 | 90篇 |
2017年 | 47篇 |
2016年 | 78篇 |
2015年 | 92篇 |
2014年 | 222篇 |
2013年 | 198篇 |
2012年 | 239篇 |
2011年 | 271篇 |
2010年 | 239篇 |
2009年 | 231篇 |
2008年 | 231篇 |
2007年 | 254篇 |
2006年 | 267篇 |
2005年 | 257篇 |
2004年 | 243篇 |
2003年 | 244篇 |
2002年 | 158篇 |
2001年 | 165篇 |
2000年 | 195篇 |
1999年 | 189篇 |
1998年 | 197篇 |
1997年 | 155篇 |
1996年 | 180篇 |
1995年 | 160篇 |
1994年 | 123篇 |
1993年 | 113篇 |
1992年 | 94篇 |
1991年 | 91篇 |
1990年 | 87篇 |
1989年 | 61篇 |
1988年 | 52篇 |
1987年 | 53篇 |
1986年 | 42篇 |
1985年 | 24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44篇 |
1982年 | 25篇 |
1981年 | 18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11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4篇 |
1964年 | 4篇 |
1957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群体最为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受解剖结构的影响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不够理想,再加上多数患者合并不同内科疾病,因此治疗的难度较大.近年来,髓内固定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为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大幅提升了患者手术治疗效率[1].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是髓内固定目前应用较... 相似文献
42.
43.
目的 通过对叶酸代谢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环境危险因子交互作用的关联分析,寻找神经管缺陷(neural tube defects,NTD)致病基因及环境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NTD流产胎儿组织标本或患儿血标本(n=278)及其正常双亲的血标本(n=478),记录母亲围孕期补充叶酸、糖尿病、服药史等情况.采用CEQ 8800系统进行多重SNP分析,对所有样本叶酸代谢相关的12个基因共28个SNP测序.通过病例-双亲对照研究及传递/不平衡检验,分析SNP与环境危险因子(孕期补充叶酸、母亲糖尿病、孕期服药史)的交互作用对NTD发病的影响. 结果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为MTHFR)rs1801133与NTD的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环境风险因子(未补充叶酸、母亲糖尿病)对NTD的发生起增效作用;而甜菜碱同型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基因为BHMT)rs3733890仅在未补充叶酸层与NTD存在连锁不平衡,基因型本身并不能单独导致疾病;而其他基因的SNP与NTD的发生没有显著关联. 结论 MTHFRrs1801133是NTD的危险因子,而BHMT rs3733890不是NTD的独立危险因子.未来尚需要对更大的样本进行基因与基因、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研究以探讨NTD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44.
为了探讨减压病的转归及其病理学基础,本研究对暴露在1.1、3.1 mPa(相当100、300 m水深)氦、氧混合气和0.9、0.7mPa压缩空气环境减压后发生减压病的豚鼠、兔、狗进行了连续观察。发现动物患轻型减压病——行为异常,跛行后,症状仅仅持续数分钟即可消除;患前庭和脊髓型减压病后,除暴露在3.1mPa环境 相似文献
45.
小剂量左西替利嗪间歇疗法结合中医体质个体化治疗预防慢性荨麻疹复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建萍陈华江远肖海珍吴海斌杨义成马孝付敏孙辉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2):1274-1276
目的观察小剂量左西替利嗪间歇疗法结合中医体质个体化治疗预防慢性荨麻疹复发的疗效及长期用药的安全性。方法所有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先予H1和H2受体拮抗剂联合治疗,待症状和体征完全改善后,根据患者不同中医体质分为特禀质、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平和质、瘀血质、阴虚质、阳虚质和气郁质组,每组再随机分为西医组和中西医结合组2个亚组,西医组给予小剂量左西替利嗪间歇治疗(2.5 mg,隔天或每3 d或每周给药1次),中西医结合组在小剂量左西替利嗪间歇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体质予不同的中药治疗。在治疗的第3,6,12,24个月分别进行随访。结果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各组的复发率均明显降低,第6,12,24个月各中医体质组中中西医结合组复发率均明显低于西医组,且复发时症状和体征积分均明显低于西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未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小剂量左西替利嗪间歇疗法结合中医体质个体化治疗能有效、长期预防慢性荨麻疹的复发,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6.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及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离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实验基础.方法 从再障患儿及正常志愿者骨髓中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诱导向成骨细胞、成脂细胞分化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标志CD34、CD45、CD73和CD90.绘制生长曲线描述原代和传代细胞生长情况.结果 分离的贴壁细胞经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诱导培养,分别显示茜素红染色和油红染色阳性;CD73和CD90阳性.生长曲线显示,与正常志愿者相比再障患儿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培养中生长能力减低.结论 再障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存在异常,可能在再障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7.
Objective Quantification of the severity of congenital clubfoot is essential for its re-search and treatment. Up to date, no scoring system is available for hind limb bud development. In this study,a scoring system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a murine model Methods Sixty female Wistar rats weighing 220~250 g were randomized into the six control groups and six experimental groups. Vaginal sperm plug detection day was considered to be day 0 of gestation. Hind limb buds from fetuses of E13, 14, 15,16,17 and 18 days were removed and processed. Results Morphogenetic differentiation changes were detect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According the new scoring system, clubfoot-like deformity was present in 80.9% of the experimental fetuses. We were able to quantify the extent morphogenetic diffcrentiation of the hind limb accordingly. Conclusions Congenital clubfoot deformities begin at early developmental stage and become exaggerated as the fetuses mature. The scoring system can quantify the extent of congenital clubfoot deformity and facilitate its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48.
49.
正1病例资料女,9岁,2016年4月2日因"发热1月余伴臀部软组织肿胀"于上海市儿童医院(我院)住院治疗。患儿的重要临床信息见图1。患儿1个月前出现发热,呈持续高热,热峰39℃,并出现臀部软组织肿胀,皮肤呈青紫状,肿胀范围渐扩大,中间皮肤破溃,无渗液,无触痛,无髋关节活动障碍。外院曾予阿米卡星、磷霉素、病毒唑和地塞米松等,仍发热,臀部皮损扩大。患儿既往体健,生长发育正常,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相似文献
50.
目的:了解心脏移植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抗感染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方法:回顾性调查心脏移植病历,筛取有效病例,对其抗感染药物用药信息进行收集、统计及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品种选择基本考虑到患者个体条件和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但个别病例疗程长,联合用药多见。结论:器官移植患者术后近期如何合理的预防性应用抗感染药物,尚缺少指导性意见,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本资料抗感染药物品种选择基本合理,但疗程、联合用药等尚待进一步研讨。 相似文献